标题:-1975 47.P0381 净土生无生论 (1卷)〖明 传灯撰〗 内容: 大正藏 No. 1975 净土生无生论明 传灯撰1卷净土生无生论幽溪沙门传灯撰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 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 求乞冥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云何具无量德? 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 云何性体? 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 云何性量? 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 虚空有边,心性无边。 现在有边,过未无边。 过未有边,心性无边。 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云何性具? 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 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 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 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 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 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 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 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 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 ”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是为中谛。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 ”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 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 “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云何受无量名? 举要言之,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 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 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性。 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 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 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 为后心是? 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 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 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 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 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 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 ’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 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 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 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 ’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 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 至于果成,十皆究竟。 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 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故无此称。 克论性德,岂可言无! 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 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 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 ”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 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 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此之谓也。 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 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 《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 心具而造,岂分能所! 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 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 十千为万,十万为亿。 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 况十万亿乎? 是则极乐去此甚远。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 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 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 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论曰: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迷悟之相,譬彼云泥。 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 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 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 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 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观相吞门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 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 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 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 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 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 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 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 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横论也如此。 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 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 ”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 ”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 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 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 ’良久念佛而化。 翁儿,抗之孙也。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故《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 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 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 且此莲华,人谁种植? 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净土生无生论 发布时间:2025-04-29 15:21: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