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967 47.P0134 念佛三昧宝王论 (3卷)〖唐 飞锡撰〗 内容: 大正藏 No. 1967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 飞锡撰3卷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并序)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 问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者,愿闻其致。 ”对曰:“吾拱默九峰,与世异营,天书曲临,自紫阁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华胜场,向三十年矣。 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问者也。 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吾不敏也,尝试论之。 今则略开二十门,以明斯旨耳。 ”上卷、七门 念未来佛。 中卷、六门 念现在佛。 下卷、七门 (通念三世,无不是佛)。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夫心之二也,生于群妄,群妄虽虚,惑者犹滞之。 不释,圣以之忧,玄韵畅而无说,法身空而具相,相之不明,说之不圆,一味之旨,绝言之路,谁可知其所归欤? 三昧之宗者,欲令弱丧知不二法门存乎语、默,匪唯净名杜口、文殊兴赞而已矣! 何则? 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 宏网忽举,万目齐开。 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 一言以蔽,其在兹焉。 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即定慧齐均,亦何心而不佛? 何佛而不心? 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者也。 而世上之人,多念过去释迦之月面,想现在弥陀之海目,如拔毒箭矣! 如登快乐宫矣! 吾亦以之为至教矣! 犹未闻念未来诸佛之聚日者。 何耶? 盖谓不了如来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遂隔众生于诸佛之外,故不闻焉,孰肯念焉? 《净名经》中,有嗅薝卜,不嗅余香,花有著身、不著身者,此是抑扬大乘也。 抑小则置钵茫然,扬大则同游不二。 《法华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一切薝卜不著之旨明矣。 苟非其人,则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 夫如是必草芥万有,锱铢天下,幔幢已设,高倨棱层,目送飞鸿,心游青汉,不可屈也,则阻维摩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之文矣! 又不信《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心中。 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岂观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 若圆念三世佛、普观十方尊,则合夫理趣般若,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之文矣! 贫女怀王,米在糠[禾*會]之旨,镜然可观,岂可罹此八慢之责哉? 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 殊不知起罪之源,皆在于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 众生苟非,当佛焉在? 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协《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 问曰:“法华者,法也;念佛者,佛也。 安得以法为佛,以佛为法,浩浩乱哉? ”对曰:“不乱也! 元是一门,而谁为乱? 夫芝木之药,列仙之子,昔各在天涯,则都无仙号。 为人服其药,羽化云行,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得仙人之称,人、药异也,其仙一也。 若无圣人,谁与道游? 法无佛悟,岂令自悟? 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 一仙两称,俱得仙名,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门,于兹悟矣! 未始异也,复何乱哉?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问曰:“一切众生,即未来诸佛,谨闻命矣。 嬖女、群盗,恶之至者,安得求敬于念佛之宾欤? ”对曰:“如佛所演,有其二种:一、对待门;二、泽了门。 言对待门者,谓女子之虚伪,说如来之至真,则佛可尊崇,女可厌离。 厌离有二:一者、诃欲;二者、放心。 初诃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差,复思得病。 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 凡夫重女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鈇锧千刃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啻过也! 行者若能弃之不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 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师子处之。 当知,此害不可近也! 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 实为阴贼,灭人慧明,亦如猎围,鲜得出者。 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则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之如蛾赴火。 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感也。 ’《大宝积经》佛为优陀延王说是偈曰:“‘锋刃刀山,  毒箭诸苦,  女人能集,众多苦事。 假以香华,  而为严好,愚人于此,  妄起贪求。 如海疲鸟,迷于彼岸,  死必当堕,  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  皆来集身,  善友乖离,天宫永失。 宁投铁狱,  驰走刀山,眠卧炎炉,  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  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  被害亦如是;譬如水中鱼,  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  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  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  被网亦如是。 ’“次放心者,如《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 云何散除? 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 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 去至何所? 是中谁染? 谁受染者? 谁为染法? 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 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 不舍、不爱,则名离欲,寂静涅槃也。 ’若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而亦不患贪、恚、痴等烦恼过患,是谓放心。 ”’”已上明第一对待门竟。 第二决了门者,若究竟离诸妄,无染如虚空,则为过、现诸佛也,非未来佛也。 汝不闻,夫求无价宝,必下于沧海;采智慧宝,必先于烦恼中求。 五逆相即解脱相,魔界如即佛界如。 若聆佛音而喜,闻魔声恚,不入音声法门,不住音声实际,不觉于诸法者,斯乃北辕适越之士也,安得与之而论道哉? 更为子明之。 经不云:“夫昔列仙名鹿蹄,地滑倒仆,以仙咒令旱。 国人患之,王募嬖女,诱而得之,骑颈入城,油云四起,霈然洪霔。 彼仙虽有御长风之通,凌太清之术,无能施也。 仙人者释迦,尔女者耶输也。 法华会上,未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而又念佛之人,但睹嬖女之玉容,不念光相之金好,而失不轻之旨也。 念佛三昧安得不诬哉? 又阿那律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箭挑佛灯,令清光不灭。 阿那律者此翻无灭,良在兹焉,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皆此例也。 念佛之人,尚不轻于群盗,况于不盗者乎? 未来两佛,犹如皎日,何虑三昧而不成焉?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问曰:“两难释矣,《梵网经》曰:‘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参位三尊,范围七众,宜其敬矣! 苟非精持,动行颠沛,慢何过焉? 垂何罪焉? 望为剖之。 ”对曰:“如来尝于《三昧海经》为父王说:‘昔有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 忽闻空中声曰:“汝之所犯,谓无救者,不然也。 空王如来虽复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 ”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佛真容乎! ”举身投地,如大山崩。 今于四方,皆成正觉。 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是四破戒比丘也。 ’所以如来名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可以涤破戒之罪垢,得尘累之清净也。 此四比丘,一观宝像佥为世雄,念佛之人,岂得惑于破戒之僧欤? 故《大集经》云:‘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 ’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 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斯之金口,明不轻之深旨也。 安得恣行打骂而不惧哉? 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 ’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 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所缠,盖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 若住分别之心,自取冥司之罚,不亦哀哉! 若能翻此见心,则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问曰:“若破戒观佛皆成正觉,固不可轻,可信矣。 如现处汤狱或婴鬼趣,菩提难发,河清未期,安得来敬同于念佛之士欤? ”对曰:“岂不闻夫采良药者,必在山险,非华堂所出;集法药者,必在于险有,非无为自出。 则《首楞严经》说四种记:一、未发心记,二、初发心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 今虽现处鬼、狱,即未发心,佛记当来必发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萨行,还成正觉。 故不可轻,即是未发心之记也。 佛说四种记时,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 ’佛言:‘善哉! 快说! 人皆不应称量众生,唯有如来乃能量尔。 以是因缘故,我敕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破百万障门亦用此想。 夫如是则现居恶趣,蒙与记者,亦犹宅宝未开,不妨宝在于宅内,额珠斗没,何废珠隐于额中。 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则犹防魔军自坏其壁垒,存敌国常起于怨仇,金革所以未宁,鼙鼓于焉尚振,安得高枕于其间哉? 若使不降者来降,不服者咸服,则使天下一统矣! 猎猎旌旗而焉用? 翩翩飞将而奚适? 吾将却马以粪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帝尧之圣,于我何力哉? 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明圣化之广被矣! 若能悟色、声而为佛者,念众生为当来佛者,必不立心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为本尊也,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 夫因想而有者,岂得不空哉? 则大鹏将尺鷃以齐,太山与秋毫而一,无夷岳之僻,续[梟-木+儿]之忧矣。 ”问曰:“汤狱之子殊未发心,如来法王宥过与记,千光散射,十号圆明。 诚如弗言,孰敢不信? 原夫未悟,从何得醒耶? ”对曰:“言未悟者,亦有义焉。 夫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 若谓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则生死异于涅槃也。 万佛洪音,莫之能训矣! 若了念而无念,观生而不生,烦恼即菩提也。 一相庄严,斯之能悟矣! 亦犹岩上群蜂已房纯蜜,井中七宝何废称珍,皆本有之,非适今也。 念未来佛,罪从何生,吾放其心,遍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 于是乎,在《如来藏经》,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以九喻况之。 《宝性论》释而结颂言:“‘萎华中诸佛,  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  诸果子中牙,朽故弊坏衣,  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  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宝像。 众生贪嗔痴,  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境中,  皆有如来藏。 下至阿鼻狱,  皆有如来身,真如清净法,  名为如来体。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 三昧门自然洞启。 ”问曰:“至人用心,澹然清净,攀缘永绝。 今说放心遍缘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教何在焉? ”对曰:“亦有教说,起心遍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悉皆见矣。 此是圆见,非由眼也。 故《涅槃经》云:‘声闻人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 何以故? 晓了己身,有佛性故。 ’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 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 ’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著,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 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 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 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缘之理? 岂不大哉!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问曰:“即动而静,静为躁君,即凡而圣,圣隐凡内,谨闻遐旨。 又三教无我,理既不殊,择善而从,其义焉在? ”对曰:“三教之理也,名未始异,理未始同。 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 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贤圣阶级? 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摧其浅深欤? 三教无我明矣。 择善而从者,谓三性之理,理无不在,修心之士,择善而从,盖谓不善无益于至真,无记双亡于善恶,妨乱佛理,何莫由斯? 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经》云:‘一阐提者,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是知,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问曰:“若择善而从者,何不择诸佛之善,弃众生之恶,乃念未来诸佛,而同过、现正觉耶? ”对曰:“不易来问,自成我答。 何者? 择善而从者,盖不得已而言之,为力微任重,不能即恶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 苟能念未来之佛,叶不轻之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皆佛,此土常净,异鹙子之土石砂砾,同梵王之珍宝庄严,择善之至矣! 无恶可弃矣! 即天台智者,释《法华经》明绝待之妙,引证曰:“‘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经》曰:‘佛所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 ’良在此焉。 梵云南无,唐言归命;梵云阿弥陀,唐言无量寿。 三世诸佛,岂只一佛而有寿量耶? 今与子同念于三世弥陀,同生于十方极乐,有何不可? 而欲鹢路退飞哉? 夫然则烈三昧之猛焰也,不居于纤妄蚊蚋,铿十念之洪钟也,不间于散乱称佛,明矣。 念弥陀通三世既尔,念诸佛菩萨,不亦然欤? ”问曰:“念未来佛,即与过、现诸佛等者,愿闻其理也。 ”对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楞伽》偈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语等,皆具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法等,尽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也,四、身等,法身、色身相好无差也。 《起信论》云:‘依方故迷,方实不转。 ’夫如是则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诸佛现前。 经所谓:‘水不上升,月不下降。 ’光净因缘,虚空皓月,现于清水;彼佛不来,我身不往,念佛因缘,如来宝月,现于心水。 如说颂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问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绝之何耶? ”对曰:“夫尸毗救鸽,上称方平者,王禽异也,保命一也。 安得固食其肉,用资败躯,而兀兀然,不知其惧哉? 苟能悟之,为未来诸佛者,孰肯飞白刃于赤鳞,放苍鹰于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毙欤! 故《楞伽》、《宝积经》、〈佛语心品〉偈云:“‘为利杀众生,  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  死堕叫唤狱。 ’“以斯圣旨,若不施此财,则网者、屠者自息矣。 且龙树不轻于鸽雀,高僧不跨于虫蚁。 或问其故,答曰:‘斯之与吾,同在生死,彼或将先成正觉,安可妄轻耶? ’轻尚不可,岂得专食其血肉哉? 《宝性论》云:‘《如来藏经》中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 ”’吾谓,太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唯念过、现不念未来,慢终不息。 若如师子而逐于人,其块自息。 闻夫敬、慢之道,一以贯之,则移敬就慢,均父母于平人,逆之甚也! 移慢就敬,均平人于父母,孝之大也! 故《梵网经》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孝名为戒。 ’良在兹焉。 观六道为当来佛者,父母之谈,犹近言耳。 若能等沙弥之救蚁,促寿更延;同流水之济鱼,天华雨[卄/積]。 革旷劫众生之见,念未来善逝之身,粪秽之内,知有真金;重云之间,信有明月。 则食肉之昏雾,生死之烟霾,慧风扫之,于三昧长空矣! 《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岂得不念之哉? ”问曰:“肉不可食,信之矣。 五辛如何? ”对曰:“圣教明之。 《大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 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佛告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斯金口也,不亦诚哉? 酒固不可言耳,《百喻经》云:‘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钱主忽至,尽还夺去。 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苦极。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闻,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 偈曰:“‘今日营此事,  明自营彼事,乐著不观苦,  不觉死贼至,匆匆营众务,  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钱人,  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门,尽是念未来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 若欲念于弥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宫,见慈氏之尊,则弥天释道安,为其首唱耳。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问:“念未来佛即众生是,已闻玄义,事广理幽也。 又恐心散难检,今欲一以贯之,专西方念一佛,践不退地,祛有漏心,乘扁舟于黄金之池,礼弥陀于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 ”对曰:“《十住婆沙论》并龙树菩萨造《释华严经论》,〈易行行品〉云:‘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 ’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水,又遇便风,一举千里,不亦易哉? 则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万释种,皆生极乐土,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也,专注一境,圆通三世,不亦良哉? ”问曰:“专注一境,圆通三世,诚哉! 然称念自归,往生彼国者,有为虚伪,风多浪鼓,曷若不驰想于外,但摄心于内,协无为之旨乎? ”对曰:“有为虽伪,舍之则道业不成;无为虽实,取之则慧心不朗。 经云:‘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功德,亦为魔业。 ’子今厌乐交争,得不入于魔骨也? 又若圣贤摄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 苟以驰外为乱,住内为定,复是内外所驰,非所以念佛三昧摄心之意也。 《注维摩经》罗什法师云:‘外国有一女,身体金色。 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邀入竹林,同载而去。 文殊于道中,变身为白衣士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 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 ”女曰:“何等为菩提心? ”文殊言:“汝身是。 ”问曰:“云何是? ”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是故。 ”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多植善本,广修智慧,闻是说已,即得无生法忍。 得是忍已,而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林。 既入林已,自现身死膀胀烂臭。 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 ’大觉未成,未暇闲任,故名为忍。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女身空,佛身空,未始异也。 菩提之义,岂得异乎? 夫如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 一切内外非内外矣! 然在有而未尝有,有而常无,居无而未尝无,无而恒有,何患之于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问曰:“易行、难行之谈,身即菩提之观,其旨镜焉。 人生在世,石火电火,失念蹉跎,悔无所及。 修道之人,尚不亲心,况亲于身,尚不亲于身,况身外欤? 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狂风飘蓬,茫茫何之? 愿示一念、十念之门,此生、他生之计。 ”答曰:“夫净土之会,功业之大者,二乘乃澄神虚无、耽空怖相,不念众生,故无净土;而大乘有之。 按《悲华经》云:‘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七宝千子,悉皆具足。 因宝海大臣为善知识,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于西方极乐净土,则诸经中知名诸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 其长太子,名不瞬,观世音也;次子名摩尼,大势至也;次子名王众,文殊师利也;次子名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子名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子名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子名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子名泯图,即普贤也;次子名蜜苏,即阿閦佛也。 蜜苏王子,一自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 ’吾谓经行广陌,从步幽林,则不异蜜苏之见。 若鸣珂入伏,动佩翰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安得不用心于步步之间哉? 今则例之,亦不移于前操矣! 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 又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亦诚如所问。 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 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 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子宜勉之。 ”又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 ”对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 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 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 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 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 又一念者,如经云:‘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 ’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嬉戏往来,不离其所。 斯皆一念,非十念也。 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 《观经》十念,良有以也。 盖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问曰:“经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何用远称弥陀,存想于极乐之国;近念诸佛,兴敬于未来之尊。 此皆自外而求,岂曰是心是佛耶? ”对曰:“子问非也。 子但引经,不知经之所趣。 经者,《观无量寿经》也,正明念阿弥陀之文矣。 ‘以念佛故,佛从想生’,故云是心是佛。 安得窃取弥陀之观,反噬弥陀之心者哉? 若尔,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应都不想恶,而言是心是恶耶? 彼既不然,此亦焉可? 况彼极乐之国,弥陀至尊,十万亿之须弥山王,不与眼根为障碍,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愿力而想成,屈臂即得往生,宁计彼方之远近也? ”。 问曰:“是心是佛,敬闻其理也。 然此经所明十六妙观,韦提得之,则冰日可想,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若为澄渟? 愿一一示之,令念佛人离师独坐心安若海也。 ”对曰:“冰想者,为琉璃地之张本也;日想者,作白毫光之由渐也。 依想而现,曰自、曰正;不依想现,则曰他、曰邪。 本则想白毫,白毫不现,而未想绀目,绀目现,此乖其本心,岂不邪也? 况诸想欤? 又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无影耀眼,故《楞伽》偈云:“‘佛地名最胜,  清净妙庄严,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遍至,炽焰不坏目,  周轮化三有。 ’”问:“今之光现者,炽焰坏目,非魔如何? 光而不耀,非佛如何? ”答:“又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净;光之伪也,令念佛人心躁动恍惚。 故《涅槃经》云:‘澄渟清净,即真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矣! ”又问曰:“至人无思,而今用想,岂不谬哉? ”对曰:“不谬也! 如《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超过有结,应发欲心,想无欲事。 ’今则例之,欲修念佛,应发想心,想无想事。 故《方等贤护经》云:‘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 ’吾谓二想名同,善、恶天隔,不可闻想,一概厌之。 若苟厌之,虽不毁经、不谤佛,则必生于无想天宫矣! 若固执无想而噬想佛者,则名谤法,以谤法故,遽入十方无择之囹圄,未知出日,岂有天宫之望乎? 纵令得生,名外道天,非解脱路。 《涅槃经》云:‘随闻毒鼓,远近俱死。 ’此亦如是,随其拨想,远近俱堕。 经所谓:‘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 ’斯之谓矣! 岂同于三界之流转焉? 岂同于九品往生焉? 况覆舟、载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 想妄即众生,想真即诸佛,离想之外,更用何焉? ”问曰:“事解已竟,理何在耶? 如《般舟三昧经》云:‘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涅槃。 ’今之用想,不亦然乎? ”对曰:“不也! 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避想佛,则以恶取空为无想者,则痴之甚也! 吾今了佛皆从想生,无佛、无想,何痴之有? 此乃观空三昧,非邪见也。 子又问:‘理何在者? ’夫至人冥真体寂,虚空其怀,虽复万法并照,而心未尝有,则真智无缘,故无念为名;俗智有缘,故念想以生。 又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第一义中道之理也,此显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谛之理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此显报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谛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显化身矣。 是则以三观,观三谛、证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种三法,有何不可? 而欲摈于清净之想,取无想之想耶? 塞于禅定门,而取成佛之阈耶? 《楞伽》、《密严经》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者,谓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极乐净国,故云宁起有也。 ‘不起空见如芥子’者,谓拨无因果,谤于念佛,生阿鼻地狱,故云不起空也。 吁可畏者,其在兹焉!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 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信有之矣! 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 ”对曰:“诚如所问,声亦无爽,试为明之。 何者? 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 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 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浙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 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 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 具斯众义,复何厌哉! 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 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 故庐山〈远公念佛三昧序〉曰:‘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察夫玄音之扣心,听则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欤? 言明证者,未若《华严经》偈云:“‘宁受无量苦,  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牙,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问曰:“高声下声,称佛名号,敬承其义。 十方净土皆有如来,面之西方,何滞之甚耶? ”对曰:“子问非也。 此是方等佛经作如是说,非人师之意也。 岂可谤之于方等经欤? ”问曰:“谨闻教矣,理在何焉? ”对曰:“亦有其理。 如说痴人见观世音有十一面,即设难云:‘何不安十二面耶? ’及随其语,又设难云:‘何不安十一面耶? ’子欲将东难西,其义若此。 犹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则其自悟矣。 如其不悟,诚不可化,但可悲矣! 又《胜天王经.二行品》明如来八十种好,中有一随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 然佛不可背,常面向于一切众生,非如冤仇不欲相见,慈之至矣,是其义也。 智者大师,爰自抚尘之岁,终于耳顺,卧便合掌,坐必面西。 大渐之际,令读四十八愿,九品往生,光明满山,天乐递奏,生于净土。 面西之义,不亦弘哉? ”问曰:“面向西方,敬闻教理。 般舟之义,义在何耶? ”对曰:“梵云般舟,此云现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 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 ”问曰:“净土妙门,般舟之义,具闻剖析。 然近代已来,谁得登于安养之国? 既无相报,焉知所诣? 望为明之。 ”对曰:“晋朝庐山远法师为其首唱。 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三藏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 刘遗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濽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如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霄勤,仰思攸济者也。 然后妙观大义,启心正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涂而缅谢,傲天宫以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捐大息以为期。 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远公制〈念佛三昧序〉六:‘夫称三昧者何? 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移,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 ’谢灵运〈净土咏〉云:‘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安可寄? 乘化必晨征。 ’子问:‘未见往生相报’者,有晋朝阙公则,愿生而来报,后同誓友人在东京白马寺,其夜为公则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是阙公则也! 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果矣,故来相报。 ’言讫不现,支道林赞曰:“‘大哉阙公! 歆虚纳灵,  神化西域,迹验东京。 徘徊霄虚,  流响耀形,岂钦一赞,  示以匪冥。 ’“又虞孝敬赞曰:“‘猗欤公则,  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其道乃贵,  金光夜朗,  玉颜朝睟,不舍有缘,  言告其类。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问曰:“阙公往生,金光相报,敬诺之矣。 佛说一切法如梦者,未知所念之佛、所生净土,亦如梦否? 若非其梦,则佛在心外;若是其梦,则佛在梦中。 如梦中得金,觉无所获,诚恐虚念于三身,终归于一妄。 请为辨之。 ”对曰:“非妄也! 何以知然? 若修念佛三昧之人,如梦得金,觉无所获者,则同于妄也。 究竟因念佛而生净土,岂曰妄哉? 如习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之不已,实发天眼。 孰曰妄焉? 岂同梦金,毕竟无有。 莫以远事近见,举梦为喻。 不得将念佛往生,全同于梦明矣! 又《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心迷也如梦,则九法界众生是矣;心悟也如觉,则一法界即诸佛是也。 迷、悟只在于一心,梦、觉曾无于两辙。 经所谓:‘了妄本自真,则见卢舍那。 ’纵是梦妄,亦何爽焉? 唯心察之,匪石其志。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问曰:“佛有三身,如何忆念? 愿示方便,令无所失。 ”对曰:“夫佛之三身,法、报、化也。 法身者如月之体,报身者如月之光,化佛者如月之影。 万水之内皆有月焉,此月为多、为一那。 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常差矣! 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 如梵书伊字、摩醯三目,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也! 经云:‘或现小身,丈六、八尺’者,皆众生心水中佛也。 佛尚无形,岂有二哉? 净国、秽土亦自彼耳。 若欲将念三身、破三种障,今试明之尔。 佛身之生,从止观生,止观不均,其障必起。 念佛之人,修止心沈,昏闇障起,而障化身佛。 又须以观心策之,念白毫光,破昏闇障也。 修观心浮,无恶不造,而障报身佛。 还修于止,止一切恶。 念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圆满,酬因曰报,破恶念障也。 若二边障动,诡状殊形,万相纷纶,两贼强软,障法身佛也。 以中道第一义空,破之偈曰:“‘无色无形相,  无根无住处,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 ’“所观之理,如毗岚猛风吹散重云,显明法身清净宝月,破逼恼障也。 应病与药,不其然欤! (此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解,披寻未广,实未曾见诸师有斯妙释也。 止观意前已略辨俟,在口释非文字能征也)。 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昧弥兴,众生无尽,三昧不绝也。 ”已上六门,尽是念现在阿弥陀佛,以通三世之意也。 广如《安乐集》、《天台十疑论》、咸法师《释群疑论》、《往生传》、稠禅师《法宝义论》所解,亦如飞锡先撰《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广明也。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问曰:“念现在佛,专注一境,已闻奥义。 所念之佛,穷玄极圣,尊号如来可矣,而能念佛人,俯窥真门,尚在凡位,安得叨窃,言同正觉哉? ”对曰:“《三昧海经》云:‘所念之佛,如出胎师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师子王,喻佛子也。 ’因果虽殊,威神相继,论其佛也,更何异焉? 欲令在胎师子便能哮吼、飞落走伏者,未之有也! 出胎之后,可翘足而待,曾何阙矣? 而因果相同,其义一也。 又《法鼓经》云:‘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有中毒箭,苦不可堪。 闻有良药名消毒,王以药涂鼓,以桴击之,能令毒箭声下跳出,平复如故。 若闻释迦牟尼佛名,及闻信方广比丘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声下跳出。 是故此经,名大法鼓。 ’释迦即过去佛,果也;比丘即方广人,因也。 灭罪相同,其义二也。 斯两经虽未阶极圣,闻名获益,与佛不异,故《法华三昧师资传》五卷中说:‘隋朝南岳思大禅师,有弟子大善禅师,得慈悲三昧时,衡阳内史郑僧果,素非深信,尝会出猎围鹿数十头,谓县令陈正叶曰:“公常称大善禅师,有慈悲之力,其如此鹿何? ”正叶即率左右数人,齐称曰:“南无大善禅师! ”一声,于时群鹿飞空而出。 ’则以观音神力,复何异哉? 大善与智者齐名于时矣。 若不侮圣人之言,则念佛三昧殄魔息灾,犹金之在冶矣! 岂得推移昏晓而不习哉?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问曰:“圆念三世,或专面一方,谨闻幽义也。 皆有念、有思,有生、有灭,安得与《胜天王所问经》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 ”对曰:“无念之说,人多泣岐,不细精研,犹恐迷径,今以理事门辩之。 言理门者,真无念也。 释曰:‘有之与无,即此念而本无矣! 何者? 佛从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佛不自佛,心不自心。 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 佛既不有,心岂有哉? 无心念佛,其义明矣! ’故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 更何惑焉? 又念即是空,焉得有念? 非念灭空,焉得无念? 念性自空,焉得生灭? 又无所念心者,以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 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 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 不异之有,此明中道矣! 双寂曰止也,双照曰观也,定慧不均,非正受也。 岂得三昧之名欤? 今则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 如来证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 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明矣! 如《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  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  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  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  想识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  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  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  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问曰:“理门已竟,愿示事门,令其学者得真无念,协般若波罗蜜,开无相大乘甚深禅定,不亦博哉? ”对曰:“夫理之与事,相去若何? 前明即事之理,今明即理之事。 《大品经》云:‘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如其莲不染尘也。 ’则须菩提,小乘解空第一,无名无相,及夫得记,当来成佛,号曰名相如来。 苟非大乘,常恐声、香、味、触得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盘游名相之园苑欤? 既达名相,故获佛记也。 言事门者,夫佛生于心,般舟无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华不速而自来。 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则《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云:‘若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 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随佛方所,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三世佛。 如彼习射,既孰之后,无心皆中。 ’非无念也,何耶? 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当现也。 ’《璎珞经》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 ’《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问曰:“若言无念是三昧者,直超无念,更何迂回,而用于念哉? ”对曰:“《楞伽经》云:‘用楔出楔’;俗谚云:‘使贼捉贼’。 今则以念止念,有何不可? 况念之熟也,不谋而自成,不用力矣! 如剑容舞剑,忽挥之青云,以鞘背承,未尝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虚,音合桑林之舞。 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 故《起信论》云:‘若知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名为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得入者,真如三昧也! 况乎无念之位,在于妙觉,盖以了心初生之相也。 而言知初相者,所谓无念,非菩萨十地所知。 而今之人,尚未阶十信,即不依马鸣大士,从说入于无说,从念入于无念,实恐慕崇台而轻累土,倒裳索领,其可得哉? 《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念,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问曰:“不了心及缘,即起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能念之心,岂非二妄想耶? ”对曰:“《楞伽经》云:‘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 ’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能相、所相。 吾今念千轮、万字、绀目、白毫种种之相,皆吾自心,无佛可得,缘既不有,心岂有哉? 则能相之念,所相之佛,自远离矣! 安得住于二妄想耶? 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于兹悟矣! 又如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中道之理,遍于一切,岂存于所缘之佛欤? 又解云:‘如鼻有墨点,对之明镜,人恶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 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 ’未若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 万境咸真矣! 执石成宝矣! 众生即佛矣! 故《续高僧传》云:‘齐朝有向居士,致书通好于惠可禅师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避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性者,喻默声而寻响。 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 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 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矣。 未及造谈,聊申此意,想为答之。 ”慧可禅师,命笔迷意,答居士曰:“说此真法,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殊,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破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意,作斯书,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此二上士,依达磨大师称法之行,理观用心,皆是念中道第一义谛、法身佛也。 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 若谓离之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涅槃,众生即诸佛,安得悟彼瓦砾如真珠哉? 既离之不可,即念佛而真无念也,即往生而真无生也。 夫如是则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岂同愚人观指而不观月哉?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问曰:“念佛名真无念,往生名真无生,信矣。 《维摩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既曰‘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佛耶? ”对曰:“子谓念佛三昧无上妙禅,非心行中求者。 不然也! 为子明之。 夫心之为行者,行于三境也:一、行善境,即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二、行不善境,谓贪、嗔、痴等诸恶境界;三、行无记境,谓其心不住,善、恶不缘。 若论夫理性,理遍前三,语其顺理,唯留善境,经云:‘所谓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者,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违于法性而不行施,纵施住施,不能舍施,非垢如何? 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蜜,无悭施相,善顺于理,非净如何? 不善、无记,乖于法性,不可与善联镀也。 故胜天王问佛:‘云何菩萨,通达禅波罗蜜? ’佛告大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禅波罗蜜,当观此心行于何境,若善、不善、无记境界。 若行善境则勤修习,譬如莲华不停水滴,一不善海不得暂住。 ’据斯金口,岂有不善、无记而不摈之哉? 是则顺理,善心行于善境,炽然念佛解脱在心行中。 若谓念佛心行,而非解脱者,不善、无记二种心行,岂得有哉? 如斯解脱,迷之则滞于浩劫,悟之则证如反掌,习禅明镜,允兹、在兹。 如来世雄,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为禅中王;诸余三昧,有待有对者,皆匹夫之定耳。 然宝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烦恼相、菩提相,静相、乱相,成正觉相、度众生相、坐道场相,无所得相,如是等相皆悉不住,犹如梦觉,廓无来去。 故《大品》云:‘无去、无来是佛。 ’夫如是则尚遣乎中道,岂住于边徼哉? 如《诸海无行经》偈云:“‘譬如人,  于梦中,  得佛道,  度众生,此无道,  无众生,  佛法性,  亦复然。 坐道场,  无所得,  若不得,  则不有,明无明,  同一相,  知如是,  为世尊。 众生性,  即菩提,  菩提性,  即众生,菩萨众,  亦不二,  知如是,  为世尊。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问曰:“三昧观门已闻奇唱,三业供养,佛在灭后,献福何多? ”对曰:“夫论供养法界海者,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名供养也,况浪思真境,而非供养哉? 《理趣》曰:‘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 ’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不亦明焉? 又如来在世,严荐表诚,皆言华云香海,遍微尘刹,犹恨其少。 大士所以入观用想,须弥为灯炷,大海为油盏,未展殷敬,故焚金色之僻,献净明之塔,金身火焰洞照十方,则喜见菩萨其例矣。 而今之人,但推于自心,或遥指华树,乖奉献之仪,何慢之深也? 子问:‘佛在、灭后,献福何多? ’者,试为明之。 且丁兰刻木于堂,温清如在,名光青史,人到于今,称之为真孝子也。 若如来在世,金山晃耀,严相赫然,谁有睹之,不发道意? 献华伸恳,不亦易哉? 洎世雄晦迹,月隐重山,不奉真仪,但传贝叶。 对之形像,发无上意,能献一华,此志、此心,足可嘉尚! 有如是者,不亦难哉? 《涅槃》云:‘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 ’是则一香、一华、一灯、一乐,及以饮食,尽心乐得奉荐三世诸佛者,净土妙因,成圣元始,安得轻易其事而不遵之哉? 若离于此行,而听无稽之言,献心华、点心灯,焚心香、礼心佛,而欲求于正觉者,亦何异骋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欤? 及令彼衣心衣、饭心饭,则困拒不已,至于六度万行,何乃排于空见之心哉? 指心、指空之言,其过若此,不可不慎也! 真言门中瑜伽观行,亦约事门表相,不一向推心,常严荐香华六时无废也。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第十九问曰:“华者事也,理在何焉? 信之与毁,交报在何? ”对曰:“华即理也,色即空也。 信之报者,《悲华经》云:‘昔有王子,名无所畏,手持莲华,上宝藏佛。 佛言:“汝以莲华,印于虚空,今与汝号,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汝是也。 ”’国土及佛,皆约昔日所献莲华而为号者,欲令明识行因感果之义也。 何乃沮檀度之献华,而欲别遵之无相哉? 毁之报者,《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又一比丘名法行,住于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谤净命法师云:“净命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 ”坐此一言,于六万世,常无舌根,乃至成佛,犹居五浊。 彼何人耶? 即释迦是也。 佛言:“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命终之后,随于地狱,多百千劫。 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得无舌报。 ”’若唯修一般若波罗蜜得菩萨者,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行,时舍所爱身头、目、髓、脑。 尔时此王岂无智慧哉? 则知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 安得弃献华之檀波罗蜜,而以恶取空,僭易于般若真无相哉? 无舌之报,自贻伊咎。 如来所以自引昔非,欲令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 一华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诸经,剃发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无论福田及非福田,悉可敬之,一切皆入真实三业供法界海中,有何不可? 而欲略之哉! 《法华偈》云:“‘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问曰:“夫施灯长明,生日月宫,华香、幡盖与灯未异,尽生天之福也。 而云‘皆已成佛道’者,何酬报之深哉? ”对曰:“如帝王行幸,万乘千官,步卒已来,皆带御字,犯之天仗,死在斯须。 若銮辂还宫,步卒放散,归乎村墅,苟称于御字,亦死在斯须。 且步卒是同,而生、死有异,盖为缘起之殊,有兹宠辱也。 向若华、盖、香、灯,不遇《法华经》王命之天仗,实亦报在天宫。 今逢三昧宝王,犹当扈从,乃至献一华,皆已成佛道。 斯则佛种从缘起,理教然耳! 亦犹鸟向须弥,皆同一色;水朝巨海,无复异名。 故《大宝积经.文殊普门会》,会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万法皆三昧者,亦犹毛容巨海,芥纳须弥,岂毛芥之神乎? 盖神者神之耳。 则知,解犹于目,行类于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俱凭于解。 故《涅槃》曰:‘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 ’乘者即慧解之称也,一行既尔,万行皆然。 法华三昧者,即念佛三昧也。 是以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为光明藏、为除罪珠,为邪见灯、迷衢者导、王子金印、贫夫宝藏,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恶观法三昧等。 故知,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也。 夫如是则献一华,遍奉于三世尘刹,念一佛体,通于未来世雄,如大地而为射的,岂有箭发而不中者哉? 不然,则违《思益经》畏空、舍空,行空、索空之诮耳。 ”客曰:“医去留药,商行寄金,前贤所藏,非其人不可。 弟子昧道懵学,辄窥三昧之门,尚期无生,每希一实之唱。 如上奥旨,法之宝印,动寂双照,理事圆融,举心咸真,触类而长,称于南无,皆成于佛道,散华弹指,尽超于菩提,经王所在而自尊,目翳金錍而抉膜,二十门义未尝闻诸。 欣澡雪轻众生之愆,得优游宝庄严之土,何斯幸也! 愿不易此身,获醍醐之妙记,悟当来诸佛即众生是焉。 遂稽首多宝塔,对之莲华僧,与吾普观十方尊,圆念三世佛。 长跪叉手,而说颂曰:“‘一心忆念过去佛,  亦忆未来诸世尊,现在一切人中雄,  亦学于其所说法,无有一佛在过去,  亦无现在及当来,唯此清净微妙禅,  彼不可言证能说。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终跋宝王论后夫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汉书》曰:“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见尧于羹,道之不可须臾离也如此。 ”虽然,此特域中之道尔。 《首楞严经》云:“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予谓修念佛三昧,亦当如参前、倚衡,与夫见尧之义。 行住坐卧皆应忆念,何患不见佛哉? 此真出世成道之要津也! 修是三昧者,当以安养为期。 盖弥陀愿力,以接引群生为务,大光普照,摄取不舍。 凡存念者,尽得往生,其利博哉! 岂特见尧于墙、于羹但虚想乎? 政和七年十一月三日,于符离境舟中,因观唐释飞锡《念佛宝王论》,遂思吾夫子与汉史之言,与佛合若符契,乃纪于此帙,冀时观之,以自策焉。 凡见闻者,其亦勉诸。 黄伯思长孺父谨书。 发布时间:2025-04-28 15:01: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