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760 37.P0350 佛说阿弥陀经疏 (1卷)〖宋 智圆述〗 内容: 大正藏 No. 1760 阿弥陀经疏宋 智圆述1卷刻弥陀经义疏序孤山圆师撰弥陀经义疏。 后又钞之名曰西资。 吾邦未见流行。 学者憾焉。 比偶获义疏。 订正镂刻。 使学者免传写之劳。 他日若有得钞者。 与此疏并行于世。 则在西刹行者。 岂不大资哉。 窃望焉。 时正德甲午仲秋谷旦谈峰莲光院沙门光荣谨书佛说阿弥陀经疏(并序)孤山沙门释智圆述夫心性之为体也明乎静乎一而已矣。 无凡圣焉。 无依正焉。 无延促焉。 无净秽焉。 及其感物而动随缘而变则为六凡焉。 为三圣焉。 有依焉。 有正焉。 依正既作则身寿有延促矣。 国土有净秽矣。 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一者也。 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 将欲驱群迷使复其本。 于是乎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 延其寿净其土。 俾其欣促其寿秽其土俾其厌。 既欣且厌则渐诱之策行矣。 是故释迦现有量而取秽土。 非欲其厌耶。 弥陀现无量而取净土。 非欲其欣乎。 此则折之。 彼则摄之。 使其复本而达性耳。 故净名曰。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者。 其是谓乎。 虽宝楼金地无悦目之玩。 而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 虽风树鸟声有入耳之娱。 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 夫如是则复乎明静之体者如转掌耳。 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 大矣哉圣人之善权也如此。 是故群经森列而偏赞净方。 其有旨哉。 佛说阿弥陀经者。 其偏赞之谓欤。 吾爱其辞简而理明其文约而事备足可以诱弱丧而击童蒙焉。 于是约龙树之宗。 准智者之说。 依经辨理为之义疏。 若极深研几则吾岂敢。 庶乎有助于真风。 为益于后昆尔。 释题玄义五重。 二土果人名也。 方等实相体也。 信愿净业宗也。 舍苦得乐用也。 生苏大乘教也。 夫名以诠体。 会体由宗。 宗成有用。 四义成列。 大小未辨。 故须教相区以别之。 初六字之名有通有别。 经字通名。 大小同号故。 上五别名。 此说异彼故。 于别名中佛是果人之通名。 弥陀是果人之别号。 释迦既此方化主。 庶物咸知。 故隐别而彰通。 弥陀是彼土世尊。 理须标简。 故略通而存别。 通别互现其义惟明。 若统而括之凡有三对。 经即能诠之教。 上乃所诠之义。 教义对也。 阿弥陀标彼土世尊。 佛说指此方化主。 彼此对也。 说者诚实口业。 佛者黄金之色身。 身口对也。 宽之狭三对在焉。 佛者极果之美号也。 果必由因克。 始悟名因。 悟必从迷。 不迷何悟。 迷非本是悟复何从。 欲瓢明斯旨。 当晓六即。 一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五分真即佛。 六究竟即佛。 凡圣不滥故六初后皆是故即。 理即佛者。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本来具足非适今也名理即佛。 名字即佛者。 理虽即是自用不知。 以未闻三谛不识佛法。 如牛羊眼不识方隅。 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如上说。 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名名字即佛。 观行即佛者。 若但闻名口说。 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达。 宁是菩提。 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相应名观行即佛。 相似即佛者。 愈观愈明。 愈止愈寂。 粗垢自落。 六根互□□□□证如鍮似金贵实珠形色相似名相似即佛。 分真即佛者。 因相似观入初住位。 破无明见佛性。 开秘藏显真如。 始发心终等觉。 或普门示现于九界利生。 或八相成道以佛身度物名分真即佛。 究竟即佛者。 从等觉心转入妙觉。 智光圆满不可复增。 惑闇灭尽更无可断。 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名究竟即佛。 譬若贫人家有宝而无知者。 知识示之而后知。 于是耘除草秽而掘出之渐渐得近。 近已藏开尽取用之获大富乐。 以喻六即。 其旨可见。 今言佛者即释迦化主乃究竟人也。 如此解者岂但识果地之崇高必由因克。 抑亦达自心之微妙本有果性。 是则始凡理具趣取无怯。 终圣在佛上慢不生。 说者悦也。 得机而说称悦。 佛怀此经即得彼物机。 与弥陀有缘者乃赞彼依正令发愿往生。 既生彼国则不退转而终趣菩提称悦。 佛其在此矣。 阿弥陀梵语也。 兹言无量。 阿之言无。 弥陀言量也。 何故名无量耶。 以四义故得名。 一光明照耀无量。 二寿命数限无量。 三大小弟子无量。 四一生补处无量。 由兹四事以立尊号。 诸经翻为无量寿佛者。 乃下之一义耳。 四义悉在经文。 夫诸佛皆有生法二身则有两种无量。 一生身无量。 此则有量之无量。 二法身无量。 此是无量之无量。 法身譬虚空无生无灭。 生身如水月有隐有显。 故释迦弥陀俱得法身之无量。 但此土机劣故见生身是有量。 彼土根胜故见生身是无量。 但以人天莫数故言无量。 若望法身定属有量。 当知释迦亦能现无量以取净土。 弥陀亦能现有量以取秽土。 故大论曰。 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 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佛国。 又云此间阎浮提恶故佛寿应短。 余处好故佛寿应长。 涅槃云。 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有无胜国。 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 我于彼土出现于世。 岂非释迦现净耶。 鼓音王经云。 阿弥陀佛婆罗门种。 母名殊胜妙颜。 亦有恶逆弟子名为调达。 既有女人及恶逆者。 岂非弥陀现秽耶。 故知二佛生身皆为两重。 若示净秽随缘不同。 问释迦既自能现净土。 何故不劝众生发愿生彼而度令往弥陀国耶。 答物机不等。 为化亦殊。 若唯于一佛有缘则始终自化。 若于二佛有缘则彼此共化。 是故释迦现秽土而折伏。 弥陀现净土而摄受。 此折彼摄共熟众生令至菩提耳。 问菩萨法应度众生。 何以但求乐国。 答大论四十三有此问而龙树答云。 菩萨有二种。 一者慈悲心多为众生。 二者多集诸佛功德。 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 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僧处赞叹三宝之音。 问若尔应乐多集功德者即不化众生也。 答不然。 先后异耳。 故大论四十五又云。 菩萨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众生者。 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就功德者。 经者梵言修多罗。 义翻契经者。 诠表义理契合人心。 即契理契机也。 经者佛地论云。 能贯能摄故名为经。 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释名竟。 二辨体者。 方等实相为经正体。 方谓方广。 等谓平等。 实相之体横遍诸法故言方广。 竖该凡圣故言平等。 是则圆融大乘悉名方等。 但鹿园一向说小。 十二年后创谈斯理。 故偏得其名。 所以无量义云。 次说方等摩诃般若。 涅槃云。 从酪出生生苏。 譬从修多罗出方等典皆指第三时也。 此经既属生苏。 则宜用此名以释其体。 应知弥陀由究显此体故依正庄严。 众生由理具此体故愿生。 即得方广平等其在此乎。 然则体义有三。 谓主质义底义达义也。 若乃为四章之所依作三分之所趣。 况四民之臣主喻三光之丽天。 此主质义也。 若乃大乘因果无非实相。 智度大海唯佛穷底。 此即体是底义也。 若乃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实相亦尔。 多诸名字号。 此即体是达义也。 释体竟。 三明宗者。 信愿净业为经宗致。 然则宗者要也。 种种众行言因则摄。 无量功德言果则摄。 当知因果并宗要。 经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明因也。 又云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明果也。 虽两义兼有而因正果傍。 以正劝行人求生故。 故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又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故以信愿净业为宗也。 明宗竟。 四论用者。 此经以舍苦得乐为用也。 用谓力用。 依言修习能舍此方之众苦得受彼国之极乐。 是经之力用也。 论用竟。 五判教者又二。 一教味区别。 二经疏因起。 初文此经既对告声闻弟子。 验非初乳顿说。 而谈众生作佛。 岂是酪味小乘。 不说诸法皆空。 则非熟苏般若。 又不开会二乘故异法华涅槃。 教文实当第三生苏方等大乘也。 详其所劝。 该乎人天及四教初心。 比乎观经。 则彼乃定业此唯散善。 彼被圆机此通偏渐。 论得生则但云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岂与夫乘金刚台证无生忍同耶。 语庄严则但云华如车轮。 岂与夫华叶小者纵广二十五由旬同耶。 以此观之优劣可知矣。 二经疏因起者。 此经有新旧两译。 一秦罗什法师旧译。 名佛说阿弥陀经。 一唐玄奘三藏新译。 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秦本立题即依经云如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唐本立题即依经云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 护念乃摄受之异名耳。 乃知两译立题各有文证。 今所解者秦本也。 此疏之因起。 予忝学天台之道。 誓欲用三观法门撰十疏以伸十经以为法施之资焉。 笔削之功已及其七会卧疾经年。 虑石火不久过隙难留。 有负畴昔之心。 于者乎遂扶羸隐几续成其三。 即无量义普贤观及此经也。 彼二疏中各有因起一章。 斯文也染毫于大宋天禧五年辛酉十月晦。 绝笔于十一月二日午后。 虽辞理无取。 庶填本誓且为往生之先容也。 十疏既毕。 一生几何。 空华之躯谷响之言于我何有哉。 是时予行年四十六也。 世有弥陀经疏。 自日东传来言智者说者非也。 词俚义疏。 谅倭人之假托乎。 判教竟。 释经为三。 一从如是讫列众为序。 二从尔时讫生彼国土为正宗。 三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讫经为流通。 诸经皆有通别两序。 六事同有故言通。 发起事异故言别。 此经存通而阙别。 问佛说诸经皆有发起。 或因献盖。 或由放光。 或饭讫收衣。 或晡时禅起。 何于此经全无由藉乎。 答夫大圣垂范皆有兴致。 但事非特异。 故译者略而不叙耳。 何者。 以此众集。 知必请法。 是故如来无问自说。 应知集众义兼发起。 新译则有其词。 故彼经集众之末乃云。 为闻法故俱来会座。 是也。 而诸经咸有如是等六事者。 大论明。 佛将灭度。 阿难咨问。 一切经首当安何语。 答云当言如是我闻佛住某国与某大众等。 岂唯我然。 三世诸佛经初皆尔也。 今释六事作二意分之。 前三彰阿难。 后三显教主。 前三者。 一阿难示所闻。 如是故。 二阿难显能闻。 我闻故。 三阿难指闻时。 一时故。 后三者。 一称教主美号。 佛故。 二明教主所居住舍卫等故。 三示化主徒众。 与大比丘等故。 虽离成二意。 终成阿难之证信也。 言如是者。 实相之理无二相称如。 绝百非曰是。 经诠此理故云如是。 又如是只是指事之词。 谓如是净土之教是我亲闻故。 次句即云我闻也。 我闻者。 我有三种。 一见二慢三名字。 阿难于结集时已是无学人则见慢俱尽。 但为传化故顺世间名字称我也。 闻者大论云。 耳根不坏。 声在可闻处。 因缘和合作意欲闻即闻也。 然则理本无闻。 顺世称闻尔。 一时者。 谓如是净土之教我闻当于某年某月某日也。 而不言年等但云一时者。 以诸国王制立时各不同故。 如此土四时彼三际东夏以合朔为月旦西干以既望为月旦。 两方尚尔。 四夷可知。 既难以准定故通言一时耳。 佛者。 夫法通四人所说。 今指亲从佛闻。 非从弟子诸仙诸天化人而闻也。 天竺言佛陀此翻觉者。 谓究竟觉了诸法唯只是心。 如此觉了之人故号觉者。 在舍卫国等者。 谓我从佛闻乃有其处。 即在舍卫祇园闻佛说也。 在者住也。 如来本住寂光。 怜悯众生故迹住舍卫。 梵语舍卫此翻闻物。 谓具足欲尘财宝之物闻解脱之人故也。 祇树等者。 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 给孤长者所施之园。 祇陀此云战胜。 波斯匿王太子生时。 王与外国战胜。 因立其名。 给孤独者。 此方语梵云须达多。 翻为善施。 以善行施故乡人美之名给孤独也。 少而无父曰孤。 老而无子曰独。 以此长者常给施此人故。 树先园后者。 君尊臣卑故。 与大比丘下徒众也。 阿难谓非但我于祇园独闻。 况佛与声闻菩萨诸天人天众同住。 而我厕预其间同得闻故。 所以六事展转相由者。 阿难意在谬非谬传以生物信也。 父为三。 一声闻众二菩萨三杂众。 以形服言之。 则声闻顶袍每居佛侧故先。 菩萨随机外厥状不常故次。 人天身非出俗故后。 众生但见其迹莫测其本。 故以形服而分胜劣。 若以内心。 则声闻沈空。 人天著有。 菩萨从中道。 故列于季孟之间以表示之。 声闻众分六。 一明类。 二示数。 三显位。 四叹德。 五列名。 六总结。 与大比丘僧明类也。 与共也。 大者梵云摩诃。 而含三义。 大义多义胜义。 此诸尊者悉为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 遍解内外典籍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 译者偏就一义而翻也。 比丘者因果六义。 因名乞士怖魔破恶。 果号应供杀贼无生。 乞士者求资身永离四种邪食故。 怖魔者。 发心出家魔王怖其出境故。 破恶者。 能破九十八使烦恶因故。 而此所列同闻众皆大罗汉。 名虽在因其实果人也。 僧者具云僧伽。 此翻众和合。 谓四人以上乃至无量示事理二和无有违诤故名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示数也。 佛初成道度五人讫乃化三迦叶。 谓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也。 兄弟共有弟子千人。 次化舍利目连。 二人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 悉翻邪向正而获上果。 感佛之恩故常随侍。 又普曜云。 诸经多列千二百五十人者。 重其最初归佛故经家列之。 而未必俱在会也。 皆是大阿罗汉显位也。 谓诸比丘非是学人。 皆无学极果。 罗汉含三义。 一应供。 堪为人天福田故。 此乃乞士之果也。 二杀贼。 断尽烦恼故。 此乃破恶之果也。 三无生。 不受后有故。 此乃怖魔之果也。 众所知识叹德也。 闻名钦德曰知。 睹形敬奉曰识。 长老下列名。 舍利此翻珠子亦身子。 以其母好身形而聪明之相在乎眼珠。 因名珠亦名身也。 尊者是珠所生故名珠子。 摩诃目揵连者。 摩诃云大。 目揵连云胡豆亦采菽。 上古有仙。 隐居求志。 采菽豆而食。 尊者是彼苗裔也。 同姓者众。 标大以别之。 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 古仙身光翕赩吞饮余光使不得现。 从此命族。 迦旃延云扇绳。 尊者早孤。 其母恋子不得再嫁。 如绳系扇。 由是立名。 俱絺罗云大膝。 以膝盖大故。 舍利弗舅氏也。 离婆多云室星。 北方宿也。 父母祷此星而生子故。 周梨槃陀伽者翻蛇奴。 或言周利云大路边。 槃陀伽云小路边。 以此尊者生于道旁故。 诸经律谓周梨槃特是也。 难陀云喜。 本牧牛人。 以牧牛事佛。 佛为说法。 然后入道。 阿难陀此云庆喜。 佛之从弟也。 以佛成道日生。 举国欣庆因立喜名。 罗睺罗云障蔽。 此修罗之名。 以其能障蔽日月故。 此尊者障佛出家。 如修罗障月故。 乃如来之嫡子也。 憍梵波提云牛呞亦牛迹。 以过去为牛故。 口有牛呞。 足有牛蹄之相。 宾头卢颇罗堕或云宾度罗跋罗堕阇。 或云军屠钵汉。 皆梵音楚夏也。 宾头卢翻不动。 颇罗堕真谛三藏翻揵疾或利根或广语。 本行集翻重幢。 婆罗门十八姓中一姓也。 尊者是彼种族故。 迦留陀夷云黑光或粗黑。 以其形丑黑故。 劫宾那云房星。 以父母祷房星得子故。 薄呴罗云善容。 以彼好容仪故。 阿[少/兔]楼驮云无贫亦无灭。 以其常富是故。 如是下总结。 弟子者。 学居师后故称弟。 解从师生故称子。 弟则显师之谦让。 子乃明资之尊仰。 并诸下菩萨众又三。 一明类二列名三总结。 初文菩萨者。 菩谓菩提此云觉。 萨谓萨埵此云众生。 谓以智上求菩提。 以悲下救众生也。 列名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 以微妙三德分开发故。 法王子者大论云。 佛为法王。 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 皆任为佛。 如文殊师利也。 阿逸多此云无胜。 超出偏小故。 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中道正观念念流入故。 常精进者无二边懈怠。 与如是等总结也。 及释提桓因下杂众。 具云释迦因陀罗。 此翻能天帝。 能为诸天作主故。 言等者等取梵王护世也。 此皆天主上首。 无量诸天即其余天众也。 大众即总包人及修罗等也。 经末结益云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 故知在会也。 新经则于此备列之。 尔时下二正宗分为二。 一总告二别示。 初文告舍利弗者。 经家叙对告人也。 所以不告菩萨诸天而告声闻者。 意令小乘初心欣乐求生回小入大故。 身子已证上果在方等时菩提心死。 自谓证入无余究竟灭度。 大乘望之方生变易。 而此二途并不求生极乐同居也。 今如来对告者高训下耳。 问且小初求生。 岂名入大耶。 答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岂非入大耶。 从是下总告之辞也。 初句明相去之数量。 次二句明依正之名号。 前句指界标名。 后句举佛显号。 简非过未故云今现在法。 舍利下二别示为二。 一明二报庄严。 二劝愿生彼国。 初又二。 一依报二正报。 初又二。 一征名释义。 二约报示相。 初又二。 一征名。 其国下二释义。 故名极乐者。 以对娑婆备有众苦故受极乐之名。 若四土转论其乐未极。 言四土者。 一凡圣同居土。 谓具缚凡夫断惑圣人同居住故。 二方便有余土。 谓修方便道断四住惑。 而余有无明在故。 所以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而有变易生死也。 三实报无障碍土。 谓修中道真实之观破无明惑。 得生彼土而受色心无碍之报也。 四常寂光土。 即心性妙理也。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脱。 光即般若。 应知前三是事。 后一是理。 三土如像如饭。 寂光如镜如器。 若各论苦乐者。 五浊重故苦。 体观断惑巧故乐。 方便也。 次第修证故苦。 圆融顿入故乐。 实报。 分证未极故苦。 究竟圆满故乐。 寂光也。 初后约果论苦乐。 中二望因明苦乐。 若展转相望。 则前七皆苦。 后一唯乐。 当知究竟寂光乃名极乐耳。 佛意欲令一切咸至第八之乐故。 且赞第二令厌初苦。 若得第二既不退转则第八可期。 大圣之善权其若是乎。 又舍利弗下二约报示乐相。 为五。 一栏网行树庄严。 二池水楼阁庄严。 三金地天华庄严。 四奇妙杂鸟庄严。 五风树妙音庄严。 由兹五严故名但受诸乐也。 初文栏楯者。 栏槛也。 纵曰栏。 横曰楯。 四宝者。 金银琉璃水精也。 二池水楼阁庄严。 八功德水者。 称赞净土经云。 一澄清。 二清冷。 三甘美。 四轻软。 五润泽。 六安和。 七饮时除饥渴。 八饮已长养诸根。 亦以金银下列七宝也。 琉璃具云吠琉璃。 此云不远。 以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故以名之。 字体本作流离。 后人从玉。 颇梨正云窣坡致迦。 其状少似此方水精。 然有赤白二色。 车渠梵云牟娑洛揭拉婆。 此云青白色宝。 尚书大传曰。 大贝如大车之渠。 渠谓车[車*閏]。 赤珠者。 佛地论赤虫所出或珠体赤名赤珠。 智论云。 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 不必唯生蚌胎也。 玛脑梵云摩婆罗伽隶。 此云玛脑。 此宝色如马之脑。 因以为名。 新本云阿湿摩揭柆。 此云藏杵。 或翻胎藏。 取此宝坚实为名字体作马脑。 后人加石或玉。 池中下明莲华有三。 先通示形量。 如车轮故。 次示光色。 有四异故。 后总示香气。 微妙香洁故。 三金地天华庄严。 曼陀罗翻适意。 以适悦人意故。 其色白故或翻为白华也。 衣裓古释云衣襟也。 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 饭食经行者。 食后经行以消息故。 四奇妙杂鸟庄严。 又二。 一正明二释疑。 初文凡有四意。 一举类。 二列名。 三演音。 四显益白鹤者。 相鹤经曰。 体尚洁故其色白。 声闻天故其顶赤。 食于水故其啄长。 轩于前故后指短。 栖于陆故足高而尾凋。 翔于空故毛丰而肉疏。 大喉以吐故。 修颈以纳新。 故天寿不可量。 鹦鹉者山海经云。 黄山有鸟如鸮。 青羽赤啄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郭璞注云有白者。 舍利者此云春莺或翻鹙鹭。 迦陵频伽此云妙声。 在[穀-禾+卵]中其音已超众鸟故。 共命之鸟者。 两首一身异神识同报命故名共命。 法华云命命。 天王云生。 涅槃云耆婆耆婆。 悉此鸟耳。 耆婆梵语。 此翻活或翻生或翻命。 雅音者雅正也。 演畅者。 演广也畅通也。 五根谓信进念定慧也。 能生曰根。 增进堪任障曰五力。 七菩提分者云觉分亦支也。 诸经云七觉支是也。 七者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 前一兼定慧。 次三是慧。 后三是定。 八圣道分者。 诸经谓八正道是也。 八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 闻是音已下显益也。 念佛如医王。 念法如良药。 念僧如瞻视人。 三者既备则烦恼之病可差也。 此念别想三宝耳。 又反观自心寂而常照则诸相炳然念佛。 照而常寂则无法可得名念法。 寂照不二即存亡亡存和合名念僧。 此念同体三宝也。 众鸟一音演说。 众生随类各解。 故约别相同体两义释之。 舍利下二释疑又二。 一斥内疑二为解释。 初文者恐身子内心疑云。 既有杂鸟则有畜趣。 此三恶之一也。 以由众生造罪而感三恶报生。 何名净土耶。 故佛斥云。 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也。 所以下二为解释又二。 一简非二显是。 初又二。 一直言彼无。 二举名况实。 初文汝莫言实是造罪感报。 以彼土无三恶道也。 舍利弗下二举名况实。 且彼净土尚无三恶道之名字。 况有罪报所生之实体乎。 是诸下二显是如文。 五风树妙音庄严如文。 舍利弗于汝意下二明正报。 问以身望土则身贵而土贱。 何故先土而后身。 答有二意。 一者名便既报名依正故先土后身。 二者义便以世界先成后乃佛出故。 就文分二。 一征名释义。 二约报示相。 初又二。 一征名。 阿弥陀此云无量。 舍利下二释义又二。 一明名含二义。 二明成道十劫。 初文有二义故得无量名。 一光明无量。 二寿命无量。 问释迦光明亦能照无量国。 应名阿弥陀。 答释迦现劣应身常光一寻而已。 及现通放光方照无量。 彼佛现胜应身常光无量。 故受其名。 舍利下二明成道十劫。 以前总告云今现在说法故。 此示其已成之劫数也。 又舍利下二约报示相又二。 一大小弟子庄严。 二生者不退庄严。 前言庄严则庄严极乐。 此言庄严则庄严无量。 语同意别也。 然则弟子是其辅佐。 生者是其人民。 既二皆无量故使法王名无量也。 望前共有四义。 一光明二寿命三弟子四生者。 此四皆无量。 是故号阿弥陀也。 前二从自。 后二从他。 初文谓声闻弟子菩萨弟子悉无量也。 声闻者闻四谛声教而悟道故。 又舍利弗下二生者不退庄严。 阿鞞跋致此翻不退转。 而不退有三。 位行念也。 通教初果以去齐罗汉位不退。 七地行不退。 八地念不退。 别教以信行向对之。 初地证念不退。 向但修耳。 圆教初信至七信位不退。 八信以去行不退。 初住证念不退。 经云皆是则义必该三。 一生补处即等觉也。 彼国既寿长境胜故于生身多至等觉。 阿僧祇翻无数。 舍利弗众生闻者下二劝愿生彼国。 文为三。 一总劝二别示三结意。 初文众生闻者。 谓闻向依报极乐正报无量也。 与诸上善人是同彼正。 俱会一处是同彼依。 舍利弗下二别示又二。 一反显二正示。 初文不可以小善得生。 则反显可以多善得生也。 小善谓等闲发愿散乱称名。 多善谓执持名号要期日限。 舍利弗下二正示又四。 一修因二感相三显益四得生。 初文执持名号者。 执谓执受。 持谓任持。 信力故执受在心。 念力故任持不忘。 其人下二感相。 是人下三显益。 即得下四得生。 悉如文。 舍利弗下三结意。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者。 谓见彼世界极乐寿命无量二报庄严之利也。 遂劝众生发愿生彼故云故说此言。 舍利弗下三流通分文为二。 一佛劝流通。 二众喜会散。 初又三。 一诸佛同赞二结劝往生。 三举难劝信初又二。 一明释迦赞。 二显诸佛同。 初如文。 东方下二显诸佛同。 而但列六合者。 秦本略也。 唐译则十方备矣。 就文为六。 谓四方上下也。 而各有二。 一叙彼佛现相表彰。 汝等下二示彼佛发言劝信。 阿閦鞞此云无动。 不为二边所动故。 出广长舌表无虚妄故。 汝等众生当信等者劝信此经也称赞至佛所护念。 是此经别名也。 唐译名称赞净土经者正依此文也。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释迦说弥陀之依正。 一切诸佛所护念。 显十方诸佛咸随喜护故使天魔不能挠乱念故令信者不退菩提。 日月灯喻三智故。 名闻光者。 名称普闻如光遍照。 大焰肩者。 肩表二智。 焰表照理。 须弥灯者。 须弥云妙高。 妙则三智圆融。 高则超过因位。 灯则喻三智之遍照也。 难沮者。 内证实相四魔不沮败。 网明者。 智明如网遍覆十界故。 达磨此云法也。 下连法幢持法故存梵以异其文。 而此三名似表三谛。 法乃真空寂然可轨。 法幢则俗谛照者可见。 持法则中道双持二边。 杂色宝华严身者。 以万行因华严佛果之体故。 娑罗此云坚固。 舍利弗于汝意下二结劝往生又二。 一闻经佛利益。 二明愿生功能。 初又三。 一牒异名起征。 舍利弗下二约经佛显益。 阿耨多罗云无上三藐云正。 又三云等。 菩提云觉。 极果超因故云无上。 正则正观中道。 等则双照二边。 盖果上一心三智也。 是故下三总结劝双信。 舍利弗下二明愿生功德又二。 一举愿显益。 若已生等者。 过去已发愿者已生。 现在今发愿者今生。 未来当发愿者当生。 是故下二约信结劝。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故。 舍利弗下三举难劝信又二。 一明我赞彼。 二明彼赞我。 初文今者称赞。 即所举六方是也。 彼诸下二明彼赞我又二。 一举彼赞二显不虚。 初文释迦翻能仁。 牟尼翻寂默。 能仁则大悲应物。 寂默则大智冥理。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者。 一于五浊得菩提。 二为众生说难信法。 娑婆云堪忍。 以众生堪任忍受三毒故。 劫浊者梵语劫波。 此云时分。 下四浊聚在此时名为劫浊。 见浊者即身边等五利使。 烦恼浊即贪嗔等五钝使。 众生浊者。 揽利钝果报而立假名年促寿谓之命浊。 通言浊者。 譬如沙土投之清水。 土失留升水亡清洁汩然浑浊。 今由此五浊理水亡清。 说是难信之法者。 说一日执持名号命终即生极乐而得不退菩提。 以兹少善根获此利。 是为难信也。 然则凡夫贤圣等无高下。 心净土净超越须臾若生极乐。 甚易可信。 但为迷深执重闻而不受故云难信耳。 舍利弗下二结不虚。 是为甚难者。 五浊界中行难行之行而得菩提。 其事已难。 复说此难信之法。 二事兼作。 是甚难也。 诸佛赞我。 岂虚言哉。 佛说下二众喜会散。 阿修罗云非天。 彼趣富乐如天。 而多谄诳无天行。 故因受其名。 闻所未闻故欢喜信受。 重法尊师故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疏 发布时间:2025-03-17 15:06: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