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举不避仇 内容: 下附征事一则(出自《文昌化书》)【原文】帝君曰,先人之死(为周厉王所窜),盖出于南风成之谮(zen),朝士悉知。 终天之恨,予未之忘。 后风成死,其子温叔,才而且贤。 韦师氏尝谓予曰,风成之子,好学无厌,语言可法,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 天道难知,不意风成有子如此。 予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而闻其善行,心常慕悦。 予既升大夫,保氏缺人,遂荐而举之,卒善其职。 [按]鲧虽殛死,禹则嗣兴。 管蔡为戮,周公右王。 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囯家失良佐,贤士屈下僚,可谓善用其孝矣。 ◎余读礼记,则有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 继读内典,则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报。 两说似乎相反,而实各有至理也。 吾儒据现在论,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此不共之心,所以为孝也。 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 与父母为仇者,其数无量。 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其数亦无量。 不与共戴天,安能一一相报。 又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累父母增一怨对。 所以觑(qu)破幻缘,隐忍不报,亦所以为孝也。 且如武王伐纣,太公负戟从征,伯夷叩马强谏,两人岂不水火。 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未尝轻置优劣。 儒释异同之际,处处作如是观,则愈读佛书,而儒理愈精矣。 帝君欲人广行三教,正以此也。 【译白】帝君说:“先父当年被周厉王流放,衔冤而死,完全是出于南风成之诬陷,朝廷官员们都知此事。 先父之仇,我从未忘怀。 后来南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却是个既有才能而又贤良的人。 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之子,好学不厌,其言语精辟入理,可引为法则,是当今王公贵族子弟中不可多得之人才。 ”天意真是难以预料,没想到风成居然有子如此。 我当时虽与他家有不共戴天之仇,而听说温叔之善行,心常仰慕之。 及至我升任为大夫,保氏一职缺人,我随即荐举温叔,他果然善任其职。 [按]鲧虽因治水不力,被流放处死,而其子禹仍然继承并振兴父业。 管叔、蔡叔虽被诛戮,周公仍然辅佐成王。 帝君不因父亲被害而使国家失去良臣、使贤能之人屈居下位,可谓是真正的善用其孝。 ”◎我读《礼记》,见其中说道:“父亲的仇人,不可与他共存于天地间。 ”后来读佛经,经文中说:“一切怨仇,皆不得报复。 ”两种说法似乎相反,而实质上各有至理。 儒家是依据现世而言,假如连杀父之仇都不报,可见他心中早已忘记至亲了。 此不共戴天之心,即是他之孝行。 而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 多生多世以来与父母为仇的,也其数无量。 甚至父母中自相为仇的,也其数无量。 此不共戴天之仇,又怎能——皆报呢? 更何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然拖累父母又增一怨对。 所以看破虚幻因缘,隐忍不报,也是孝行。 且如当年武王讨伐纣王,姜太公背负长戟随从出征,伯夷却叩马强行阻谏,两人几乎是水火不相容。 而孟子却说:“二老者,是天下之大老。 不敢轻易评论谁为优劣。 ”凡遇儒、释二家异同之处,处处作如是想,则越读佛书,而儒学之理越透彻。 帝君希望人们广行释道儒三教,正为此故。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举不避仇 发布时间:2020-12-19 01:42: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