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0322 12.P0015 法镜经 (1卷)〖后汉 安玄译〗 内容: 大正藏 No. 0322 法镜经后汉 安玄译1卷法镜经序夫心者众法之原。 臧否之根。 同出异名。 祸福分流。 以身为车。 以家为国。 周旋十方。 禀无倦息。 家欲难足。 由海吞流。 火之获新。 六邪之残。 已甚于蒺藜田之贼鱼矣。 女人佞等三魅。 其善为而信置。 斯家之为祸也。 尊邪[病-丙+歲]。 贱清真。 连丛琐。 谤圣贤。 兴狱讼。 丧九亲。 家之所由矣。 是以上士。 耻其秽浊其广。 为之慑慑如也。 默思遁迈。 由明哲之避无道矣。 鬄发毁容。 法服弥为。 靖处庙堂。 练情攘[病-丙+歲]。 怀道宣德。 开导聋瞽。 或有隐处山泽。 枕石漱流。 专心涤垢。 神与道俱。 志寂齐平。 无名明化用也。 群生贤圣竞于清净。 称斯道曰大明。 故曰法镜。 骑都尉安玄。 临淮严浮调。 斯二贤者。 年在束龀弘志圣业。 钩深致远。 穷神达幽。 愍世蒙惑。 不睹大雅。 竭思释传。 斯经景摸。 都尉口陈。 严调笔受。 言既稽古。 义文微妙。 然时干戈未戢。 志士莫敢或遑。 天道陵迟。 内学者寡。 会睹其景化。 可以缘涂炭之尤险。 然义拥而不达。 因闲竭愚。 为之法义。 丧师历载。 莫由重质。 心愤口悱。 亭笔怆如。 追远慕圣。 涕泗并流。 今记识阙疑。 俟后明哲。 庶有畅成。 以显三宝矣。 法镜经后汉安息国骑都尉安玄译闻如是。 一时众祐。 游于闻物国胜氏之树给孤独聚园。 与大众除馑千二百五十人俱。 及五百开士。 慈氏。 敬首。 始弃。 窥音。 开士之上首者也。 彼时若干百众。 围累侧塞。 众祐而为说经。 尔时闻物城中有理家名甚。 与五百众。 从闻物城中出。 往到胜树给孤独聚园。 诣众祐所。 到以首礼众祐足。 便就座而坐。 及理家有字爱遇。 有字乃遇。 有字善授。 有字大威。 有字给孤独聚。 有字龙威。 有字谛思。 斯一切五百众等。 共往诣佛所。 到以首礼众祐足。 皆于众祐前就座而坐。 其诸理家。 一切以发求大道。 皆与其众共造德本。 有决于无上正真道。 惟给孤独聚不耳。 于是甚理家以见大众理家集会坐定。 避坐而起。 整衣服稽首长跪。 叉手白言。 已欲有所问。 要者众祐岂有闲暇。 数演己所问。 众祐报甚理家言。 如来常为理家有闲暇。 敷演所问。 理家汝便问。 恣汝所求索于如来应仪正真道。 吾当相为敷演所问趣得汝意。 甚理家问佛言。 于是要者众祐。 若族姓男女。 发意求无上正真道。 好喜大道。 发行大道。 欲致大道。 欲下大道。 欲知大道。 请命一切众生。 安慰众生救护众生。 其誓曰。 未度者吾当度之。 未脱者吾当脱之。 不安隐者当慰安之。 未灭度者吾当灭度之。 为受一切众生重任。 欲救护众生故。 而自誓发斯弘大之誓。 知生死若干多恶恶意如不倦。 生死无数劫意而不邂。 彼要者众祐。 或有开士。 去家为道。 以致道品之法。 或有居家者。 善哉要者众祐。 愍伤众生亦加惠。 此大道者。 以兴隆三宝。 亦使一切敏典籍久在故。 如来愿说开士居家者学德之法。 何谓要者众祐。 开士居家。 而承用如来教诲者。 以不亏亦不损。 其本所愿。 所谓无上正真道也。 亦现世有无罪之行。 后世往殊胜之道。 亦被要者众祐。 开士去家为道者。 捐弃憎受。 除鬄须发。 被服法衣。 在家有信。 离家为道。 示其教诲。 法式正式德式具现之。 要者众祐。 开士去家为道者。 及居家者。 修之云何。 于是众祐。 叹甚理家曰。 善哉善哉理家。 今汝乃知。 问如来居家去家开士之所施行。 是以理家且听我所说。 勉进善思念之。 开士居家为道者。 修学德善之行。 甚理家受教而听。 众祐言。 于是理家。 开士居家为道者。 当以自归于佛。 自归于法。 自归于众。 彼以自归之德本。 变为无上正真道。 理家。 自归于佛法众者。 云何我当以成就佛身。 三十二大士之相以自严饰。 亦以其诸德本。 而致三十二大士之相。 以致彼诸德本。 便而精进行之。 开士居家者。 自归于佛。 为如是也。 自归于法者云何。 谓为恭敬法。 求法欲法。 乐法之乐。 法隆法依。 法护法慎。 如法住。 随法术。 为法典。 为法力。 为求法财。 为法静治。 为造法事。 我亦当天上世间分布是法。 开士居家者。 自归于法为如是也。 自归于众者云何。 若开士居家。 或见沟港。 或见频来。 或见不还。 或见应仪。 或见凡人求弟子道者。 为恭敬彼。 承事供养。 师之尊之。 以礼待之。 若以承事彼正法正术者。 而以得是志。 亦我当得无上正真道。 以讲授经。 成就弟子之德。 而为恭敬彼。 不亦而羡彼。 开士居家者。 自归于众。 为如是也。 又复理家。 开士以修治四法为自归于佛。 何谓四。 一曰道意者终而不离。 二曰所受者终而不犯。 三曰大悲哀者终而不断。 四曰异道者终而不为也。 是为四法。 开士居家者。 自归于佛为如是也。 又复理家。 修治四法为自归于法。 何谓四。 一曰诸法言之士。 以承事追随之。 二曰所闻法以恭敬之。 三曰已闻法本末思惟之。 四曰如其所闻法。 随其能为人分别说之。 是为四法。 开士居家者。 自归于法为如是也。 又复理家。 修治四法为自归于众。 何谓四。 一曰末下要生弟子之道。 而意以喜一切敏。 二曰亦以为积聚物以法积聚而化之。 三曰以有依恃有决之众。 而不依恃弟子之众。 四曰求索弟子之德。 不以其德度而度也。 是为四法。 开士居家者。 自归于众为如是也。 又复理家。 在家修道。 以见如来则行思念佛。 是为自归于佛。 已闻法则已思念法。 是为自归于法。 若已见如来圣众。 犹思念其道意者。 是为自归于众。 又复理家。 在家修道。 发求遭遇佛而以布施。 为自归于佛。 若以拥护正法而已布施。 是为自归于法。 若已其布施。 为致无上正真道。 为自归于僧。 又复理家。 在家修道者。 若修贤夫之行。 行不以凡夫之行。 彼是贤夫之行也。 而以法求财。 不以非法。 以正不以邪。 亦而为正命。 不以娆固人以法致之。 财多行非常想。 以受其宝。 是以恒隆。 施而供养。 父母知识。 臣下毗弟。 亲属为以敬之。 奴客侍者。 瞻视调均。 亦以教化。 斯殊法亦以受重任。 是谓众生重任也。 精进而不懈。 不受之重任。 而以不受之。 谓是弟子各佛智之事。 成就众生而不倦。 不慕身之乐。 为致众生乐。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以倾动。 以殊趣世间法。 富有财不喜悦。 又于三道。 无利无称。 无誉声。 无赏。 所行为熟虑。 受正为喜悦。 邪受见知。 要意而有正行称誉之两。 以除解已。 得其所誓。 以忧人事。 不自忽其事。 有恩在人。 讫终不望其报。 作恩施若干。 知恩知反。 复为造行恩德。 贫者为施财。 诸恐畏者为安隐之。 忧戚者宽解其忧。 无力者忍默之。 诸豪强者损憍慢。 以弃殊过慢尤。 慢以恭敬尊长。 承事多闻者。 能问明知者。 所现以直不虚饰。 众人而有方便。 行德而可求哉。 为多闻不厌无足。 正修勤力。 固与圣人相遭。 追随圣人而尊敬之。 多闻者为事之。 知者为问之。 所以现直不师。 秘众经如其所闻。 为现之所闻。 而晓其义。 一切欲之嬉乐。 为计非常。 不慕惜身。 以自观其寿如朝露之渧。 计财产所有如幻云也。 家属人客计为怨。 妻子男女。 计为无择之地狱。 以其所有者。 计为一切苦。 田地舍宅万物所业者。 常以计为疵也。 所求致之德。 为不败坏想家居者为危想。 知识臣下毗弟亲属者。 为地狱主者想。 终日夜者为之同想。 以不实之身。 为以受实想。 以不实之寿。 为受实寿。 以不实之财。 为受实之想。 彼若以礼节众事敬事人者。 是以不实之身。 为受实也。 若昔众德之本而不毁。 又复增殊者。 是以不实之命。 以为受实也。 是若以制悭。 而布恩施德者。 是以不实之财。 为以受实也是为开士居家修道者。 为贤夫之行。 为事。 如是而无罪也。 为如来言说为法说也。 亦不毁而不损其本誓。 是谓无上正真之道也。 乃现世有无罪之行。 后世亦堕殊胜之道也。 又复理家。 开士居家修道者。 当以自奉持戒事。 谓是奉持五戒事也。 是以为不好杀生。 不加刀杖蠕动之类。 不以娆固人。 是以不好盗窃人物。 自有财而知足。 他人财不以思。 至于几微草[病-丙+歲]之属。 不与终而不取。 是以为不好欲之邪行。 自有妻而知足。 他妇女不喜眼视也。 意常以自患已。 思念欲都为苦。 如使生欲念。 自于其妻。 则以观恶露。 以恐怖之念。 劳为欲之事。 以无畏不苦。 以慕恋不常。 净乐想达志。 乃如是我当以自修。 若以思想欲。 我以不为之。 何况数数有。 是以为不当好妄言。 以谛言诚言。 以不伪诈性。 以不败心如有诚。 如其所见闻而说之。 慎护经法。 不用躯命。 故以不妄言。 是以不当好饮酒。 以不醉不迷惑不急疾。 以无罚而顺化。 强志以正知。 如使复兴布施意可。 所有一切吾当与人。 求食与食。 求饮与饮。 求车与车。 求衣与衣。 是以与人酒以建志。 如是布施度无极。 为是时若有人所索。 则而为与。 时我能以酒施。 令从彼化志。 如以自知为行不迷惑。 所以然者何。 夫开士者。 为众生周满其所愿。 布施度无极。 一已如是。 开士居家者以酒施人。 而为不获罪。 是以理家。 开士以其所修学之德本。 变为无上正真道。 若以善修慎护斯五戒矣。 又当有殊者。 不当以相谗众人。 纷诤者而以和协之。 以为不粗言。 以柔软之言。 恒先与人言。 亦不以绮语。 为义说。 为法说。 为时说。 为如事说。 亦不有痴网。 而以安隐加施众生。 意为不败乱。 恒以忍辱力而自严。 以为用正见。 去离邪见。 犹为稽首诸佛众祐。 不为他天神也。 又复理家。 居家修道者。 或在墟聚郡县国邑下。 当于彼拥护经法。 拥护经者为之奈何。 夫不信者以信教化之。 悭贪者以施教化之。 恶戒者以戒教化之。 乱意者以忍事教化之。 懈怠者以精进教化之。 失志者以思惟教化之。 邪知以智事教化之。 贫财者以富之。 诸病者以药施之。 孤独者以为家属。 无归者以为归。 无依者以为依。 为彼一切国邑坏者。 拥护经法为若此。 理家。 或彼开士。 至一至二。 至三至于百。 教诲人民。 皆使修众德之法。 彼开士便以悲哀加于众生。 以强其一切繁誓之。 誓其辞曰。 至于斯难化之人民未得成就者。 吾终不取无上正真道。 所以者何。 今我以为斯故。 以誓自誓也。 吾不为质直者。 不以不佞谄者。 不以不为诈者。 不以守者。 不以诫有德者。 诸此人故。 以誓而自誓也。 但为欲使斯人以闻经法者。 以经化。 余用此故。 以誓而自誓也。 我当恒以强其精进行所。 我方便为不唐苦也。 若人有见者。 莫不以好信。 若理家。 至于开士所在家居。 止其不嗟一切之人民堕殊异之恶道者。 彼为开士之咎。 理家譬如乡亭鄹邑郡县国下。 至于有良医者。 假使彼若有一人不以其寿命而终者。 众人皆为咎彼医。 如是理家。 至于开士所居。 止不嗟一切之人皆堕殊异之恶道者。 如来应仪正真觉者。 为咎彼开士也。 理家。 是故居家开士为自誓如此也。 设使我所往国邑下痴者相事。 如不使一人有堕恶道者也。 又复理家。 居家修道者。 当晓家之恶。 在于家者。 为害一切众善之本。 以家犹无出要。 以害清净之法。 是故谓为家也。 居家者。 谓为居于一切众劳。 为居众恶之念。 为居众恶之行。 不化不自守。 愚凡人者为共居。 与不谛人集会。 是故谓为家也。 家者为是名也。 已在于彼。 莫不作不轨之事者。 以在于彼。 则不恭敬。 自于父母息心逝心尊长众圣者。 是故谓为家也。 县官牢狱考掠搒笞骂詈数勉至于死焉皆为由彼。 是故谓为家也。 以在于彼为入恶道。 以在彼为堕诸欲。 为堕嗔恚。 为在诸畏。 为在愚痴。 是谓为家也。 以不慎护彼戒事。 远离为定事。 以不修慧之事。 不得度之事。 以不生度知见之事。 是故谓为家也。 以在于彼。 即有父母爱。 兄弟爱姊妹爱。 妇爱子爱。 舍宅爱财产爱。 儿客爱所有爱。 不厌财求之爱。 是故谓为家也。 斯居家者难满哉。 譬若大海众流归之。 斯居家者不知厌哉。 譬若火以得薪。 斯居家者。 多念无住息哉。 譬若风以为无住止。 犹为沉没哉。 若美饮食为糅毒。 所有一切苦哉。 譬若仇怨。 为似知识。 误人之行哉。 非圣经之所施行。 为造变争哉。 更相因缘恒不和。 为多疵哉。 以行善恶之行。 因缘之所在。 恒为人所嫌疑。 非人有哉。 以为所有颠倒故。 犹不善哉。 虽善有权诈。 犹见其性行。 似如倡体哉。 以速转变故。 似若幻师哉。 初至者人为聚会其行为不诚。 似若梦哉。 一切成败终始故。 似若朝露哉。 以速离故。 似若蜜渧哉。 以为少味故。 似若蒺藜网哉。 色声香味细滑以为所害故。 似若针孔虫哉。 以非善念为食故。 譬若违命者哉。 为转相欺故。 恒怀恐怖哉。 为意以乱故。 为多共哉。 以县官盗贼怨家弊恶王者为害也。 斯居家者。 少味乐哉。 以为多恶失。 理家。 开士居家者。 为晓家之恶若此。 又复理家。 居家修道者。 以布施为宝施。 若已施为我有。 若在家非我有。 若已施是为宝。 若在家是为非宝。 若已施为富财。 若在家为无财。 若已施为劳解。 其在家为劳增。 若已施为不我。 若在家已为我。 若已施为不有。 若在家以为有。 若以施为无尽。 若在家为非常。 若已施不复护。 若在家为斯护。 若已施为贤夫行。 若在家为凡夫之意。 若已施为依度道。 若在家为依邪部。 若已施为佛所称。 若在家为愚人所称。 理家。 开士居家修道者。 以布施为宝若此。 是以见人来有所求索者。 为生三想。 何谓三。 善友想。 依度道想。 勉生富财想。 为生是三想。 为复造三想。 何谓三。 尊如来教诫想。 降伏邪想。 以不望福德想。 所以者何。 若此开士。 若诸来有所索者。 贪淫嗔恚愚痴则以为薄。 薄者为之奈何。 若所有物。 一切不惜。 而以布施。 斯为贪淫薄。 若于彼来求物者。 以慈哀加之。 斯为嗔恚薄。 若以布施变为此一切敏。 谓为愚痴薄。 又复理家。 已见来求物者。 不久为成六度无极之行。 又成彼者云何。 若有来人从人索物。 能不爱惜者。 是为布施度无极。 若意在道而布施者。 是为以戒度无极。 若不恚怒之。 是为忍度无极。 假令犹自思念。 何用为食。 自强其意。 不释其行。 是为精进度无极。 若欲施若已施。 而不郁毒无有悔者。 是为思惟度无极。 若已施不望其福德者。 是为以慧度无极。 理家。 开士以布施为成六度无极行若此。 又复理家。 居在家者。 是以为去离顺随忿乱以亲别离法。 若以得产。 得财米谷。 得男女。 不以为喜悦。 若一切败亡。 不以下意为愁戚。 已观如是万物如幻。 为不住止想也。 斯幻之行。 以致是。 是以父母妻子奴婢儿客。 是非我之有。 我亦不是有。 亦我是不有。 我不应是有。 以不我是有。 今我为彼故。 而为作罪恶。 但现世是有。 非是为后世。 是昔之有。 非是我当护。 又夫我之有。 彼我当以护。 何谓我之有。 谓是布施教化。 恬淡自守道之根原。 亦藏隐之德本。 是为我有也。 至于我所住。 是则为追我。 彼亦不用躯命。 不为男女妻子故。 为造恶行也。 是以居在家。 自有妇者。 当造三想。 何谓三。 非常想。 不久想。 别离想。 是三想当为造想。 当复造三想。 何谓三。 若在喜乐为求后世在苦。 若在饮食为求在殃罪。 若在乐者为求在苦。 当为造是三想。 当复造三想。 何谓三。 重累想。 费耗想。 俗所有想。 当为造是三想。 当复造三想。 何谓三。 为入地狱想。 入畜生想。 入神鬼想。 当为造是三想。 当复造三想。 何谓三。 魑魅想。 臼注想。 色像想。 为造是三想。 当复造三想。 何谓三。 不我想。 无主想。 假借喻想。 当为造是三想。 理家思念。 若此众事想。 开士居家者。 当自观身其妻若此也。 是以不当爱其子。 设使无生子爱。 不加于天下人。 是以当以三数谏。 自谏其意。 何等为三。 等意者为道。 不以邪意也。 正行者为道。 不以邪行。 不多行者为道。 多行者非矣。 是以三数谏。 自数谏其意。 自造其子怨仇想。 是我怨仇非我友。 所以者何。 我以由彼违失慈哀佛之教诫。 使我甚益生彼爱。 人自磋切其意。 如爱在其子。 以爱加众生。 若其自爱身。 以慈哀加众生。 是以当观其本末。 斯所从来异。 我所从来亦异。 众生先世亦曾为我子。 吾亦曾为众生子。 是生死之愆。 无可适莫者。 所以者何。 所往来道。 辄有离行。 转复为仇怨。 我今当自修。 都使我无友。 亦我无怨仇。 所以然者何。 以造有知识。 为复欲多作以造有怨仇。 都以欲为恶。 一切众生彼非我。 汝意不可以可。 不可之意可。 以悉通众经。 所以者何。 正行者得正道。 邪行者得邪道。 今我不有邪行。 于众生有正意行。 乃可得一切敏故。 理家。 开士居家者。 都物无可恋。 无可慕。 无可适。 无可爱。 无可可。 为若此也。 又复理家。 居家者。 设使人来有所索。 假使为不欲与彼物。 犹当以自谏数其意。 假令我不以是物施者。 我会当与此物离也。 若欲不欲至于死时。 是物亦当捐弃我。 我亦当捐弃是。 其施宝而终。 我而施是物。 死时意除止。 设使思惟若此。 而不能施彼物者。 是以四辞谢。 辞谢来索物者。 何谓四。 我以无力众德未成就。 我在大道为初始。 布施意而不自由。 我有受见。 在于我余之行。 且相假原贤者勿相逼迫。 我所施行能奉行之。 如其所受。 尔乃能满卿所愿。 及天下人辞谢彼来索物者。 为若此也。 又复理家。 居家修道者。 假使为离师者之教诲。 时世无佛。 无见经者。 不与圣众相遭遇。 是以当稽首十方诸佛。 亦彼前世求道所行。 志愿之弘。 愿者其一切成就佛法之德。 以思念之以代其喜。 于是昼三亦夜三。 以论三品经事。 一切前世所施行恶。 以自首诲。 改往修来。 为求哀于一切佛。 以法故愍伤之。 亦以无央数无极之法愍伤之。 又复理家。 居家修道者。 当以晓息心之仪式。 是以若见除馑殊越息心之仪式。 当为敬其法衣。 彼为众祐如来应仪正真佛戒定慧所行之法服也。 以无恶为离一切恶。 彼是众圣仙者之表式也。 是以又当为敬彼也。 亦当加愍伤于彼除馑。 斯非贤为此不轨行。 至于被服。 斯名静者调者神通者。 如来者表识而为不调净之行。 又如来复曰。 未学者不当忽易。 非此彼遇劳过也。 以从斯劳为有失。 若此彼亦见佛宪教之要。 如所谓事次应有之。 若此捐弃是劳。 观其本末为护第一德。 必为在正以知乎将断劳之智。 如众祐。 所谓又士不可以相忽蔑。 是非时如来有。 是知非我有。 是以不嗔不怒不恚为加彼。 若以入庙者。 以住庙门外。 以五体而稽首。 乃却入庙。 彼是空庙之居。 彼是慈哀喜护庙之居。 彼是正住在正次者之居。 为彼得斯。 使我得庙居。 为若此以远去官位家者。 为彼得斯。 我以斋戒罪。 乃禁制制以若此。 为与去家之意。 未曾有开士在家为得道者。 皆去家入山泽。 以往山泽为得道。 以讥家居者。 夫去家智者所称誉。 如江河沙。 我一日之祠礼。 一切彼布施以去家之意为殊胜。 所以者何。 以施下劣故。 何况布施不信无反复。 盗贼弊恶。 王者及大臣。 非彼布施以为实以得。 足以我有戒闻之行。 是以入庙者。 当以观视一切除馑之众所施行。 何等除馑为多闻。 何为明经者。 何为奉律者。 何为奉使者。 何为开士奉藏者。 何为山泽者。 何为行受供者。 何为思惟者。 何为道行者。 何为开士道者。 何为佐助者。 何为主事者。 以观视彼一切余馑之众所施行。 如其所施行行。 以随效为之为行。 不当转相嫉。 若于虚聚言有及庙。 若于庙言及虚聚。 是以当慎守言行。 不当以庙中言说于虚聚。 亦不当以虚聚言说于庙也。 是以承事多闻者。 以为修治闻。 奉事明经者。 为解经之决事。 承事奉律者。 为解度殃罪之事。 承事开士奉奥藏者。 为明六度无极方便之事。 若有除馑者。 为乏应器。 或乏法衣者。 当以给施之。 莫使生嫉于人也。 所以者何。 夫人以嫉妒为结。 是以当力护凡人不应仪者。 所以者何。 凡人者为有失。 应仪者为无失。 若有除馑者。 未下正道。 或积聚法衣。 或积聚应器。 是以彼除馑。 用无上正真道开导之。 所以者何。 其事有应。 是以积聚物为致道。 积若息心有不和者。 当和解之。 若正法欲衰微者。 自危殆其身命。 以营护正法。 若见除馑疾苦者。 以血肉使其病者得除愈。 理家。 若居家开士。 若不布施。 不以禁止人。 若以施终不悔恨。 若有众德本。 以是意为端首。 理家。 若此诸事诸类诸应。 开士居家修道者。 为若此也。 又众祐当说此居家开士所施行教诲法宪时。 有千人皆发意求无上正真道。 复有天与人二千人。 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于是甚理家。 白众祐言。 要者众祐。 如来以敷演居家开士者家善恶之地。 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思惟智慧。 于是大道当所施行。 要者众祐。 去家修道开士者之所施行。 愿复几微现之为善。 要者众祐。 开士去家者。 为之奈何。 其所施行亦云何。 众祐告甚理家曰。 善哉理家。 今汝乃以问如来开士去家修道者之所施行。 善哉理家。 当为汝说开士去家之事。 其所施行。 汝勉进善思念之。 甚理家受教。 从众祐而听。 众祐曰。 理家。 开士去家修道者。 若头烧然。 譬若铠为精进以求智。 去家者其初始为若此。 次修治为圣典。 又何谓去家者之圣典。 所谓趣得一衣为足。 亦以善之。 一食一床。 病瘦一医药为足。 亦以善之。 是为圣典。 何以故谓之为圣典。 以为修治彼一切道品法。 是故谓之为圣典。 又开士去家修道者。 为有十知足之德。 身以服法衣。 何等为十。 以为羞惭故。 身服法衣。 以避风暑故。 身服法衣。 以辟蚊虻蟆子故。 身服法衣。 欲以见息心形状故。 身服法衣。 亦是法衣之神为十方之神故。 身以服法衣。 以患离淫乐。 是以不乐淫之乐。 以乐安得净。 是以除断众劳之乐。 不以肥[月*由]。 为是道行。 行在圣道重任。 我亦以自修。 如以一时有法衣。 如被服法衣故。 以是十德。 自观至于寿终。 闲居静处。 以不行丐。 何等为十。 我自以我业而为命。 不以非异业。 若有人来施我者。 以先修治三宝。 后乃而受其施。 我若欲从人乞丐。 若不欲施人者。 以非哀加彼己也。 我当自食所修行之食。 以为不违如来之言诲。 以得成知足重任之本。 以降憍慢。 以得成无见顶之德本。 我亦见布施。 亦如以自教。 若往行乞丐。 我亦不得有所适莫于男女。 以我等意。 于天下人。 以得成一切敏智之重任。 是理家十德。 去家开士者。 以自观至于寿终。 闲居静处。 以不行丐。 若有人来请者所住处。 其人志意信喜道者。 我不宜当彼往。 设使往食若能以自益。 亦能益人者。 可往受施。 我教开士可彼索。 是为十德。 以自观可以处于树下坐宿止。 何等为十。 以其自由为往彼。 以不名有彼床卧。 以不闭门。 于山泽以去离爱为彼居。 以少欲少事为成德。 捐弃躯命以不自惜。 乐独静以远离恋聚会。 以行修身不食。 以定意为安静一意。 闲处思惟为无益。 是理家十德。 以自观开士去家者。 为可处于树下居止。 又复理家。 或彼开士去家。 修道游于山泽者。 若欲修治经。 若用诵利经。 故为入庙。 若居庙者。 意向以山泽为居。 是犹为彼山泽居也。 求法之行者。 为一切物不我想。 一切诸法。 为他人有想。 又开士去家修道者。 若游在山泽。 当自省察。 我今何以游此山泽中。 不但以山泽居。 谓之息心也。 所以者何。 此间多有不化不守不度不应不修行者。 皆游山泽。 所谓禽兽众鸟。 猕猴[狂-王+加]玃。 恶人贼盗。 皆游于山泽。 亦不谓彼为息心也。 至于我所求山泽居者。 当以成我彼所求为是息心求。 亦又何故开士息心。 所谓志以为不乱。 为以得是。 持周满达事故。 以闻为无足。 以得辩辞。 以慈心不亏大哀。 以不离专由于五通。 兴隆六度无极却。 一切敏之。 意不择舍。 为行权谋之慧。 以法施合聚人民。 成就人民四合聚之事。 为不择舍六可思念之。 以闻精进不亏损。 为择法本末正度之道因缘。 智亦不入正道之事。 为护正法之事。 以信罪福为正见。 思虑所务以亏断为正思。 随所喜为说法为正言。 随行尽之备足为正业。 瘕疵之续以除断为正命。 以道臻到为正方便。 以不忘忽为正志。 一切敏智之臻到为正定。 若以空为不想之行喜。 若以得不顾为断俗。 所有依其义不以文。 依其法不以人。 依其智不以识。 本文演义归。 不以末叙义。 斯理家谓为开士去家者息心求也。 又去家修道者。 不当以多从事。 若此思惟其本末故。 当为一切众生不与之从事。 明哲不但与一人不从事也。 又有四。 是去家开士者之从事也。 如来之所教。 何谓四。 一曰与讲经者从事。 二曰与就人者从事。 三曰与供养如来者从事。 四曰与发一切敏意不乱者从事。 离彼不当以多从事。 又开士游于山泽者。 当自揆察。 我为何故来至于此。 彼是思惟。 我以恐畏来至此。 何谓恐畏此群聚。 恐畏与人从事淫怒痴憍慢自恣。 恐畏恶友。 恐畏嫉悭。 恐畏色声香味细滑。 恐畏功称恭敬利。 恐畏不见言见。 不闻言闻。 不知言知。 不解言解。 恐畏息心垢。 恐畏更相嫉妒。 恐畏生死五道往来所堕。 恐畏欲界色界无色界。 恐畏阴耶死耶。 劳耶天子耶。 恐畏恶道地狱畜生鬼神。 恐畏仓卒一切是众恶之念。 我来到此不可以此居在于家。 若在群聚之中。 行不应道之行。 不得免彼众恐之事。 亦彼昔开士得免度众畏者。 彼一切已居山泽之力势。 得臻到无畏。 是谓自然。 是故我以恐畏。 欲越度众畏。 为居山泽矣。 又一切是畏皆由身之生。 以慕恋身以修身。 以是身以爱身。 以盛身以思身。 以见身以处身。 以想身以护身之所生也。 假使由于山泽居。 为以有由身之意。 慕恋身修身。 是身爱身。 思身见身。 处身想身。 有身护身之意者。 我空为居山泽耳。 又居山泽者。 为无身想。 居山泽者无异想。 居山泽者。 不见论义。 不修自见身。 无在颠倒。 无有无为想。 何况有劳想。 居山泽者。 名曰一切诸法寂然哉。 诸法无所著哉。 诸乐亦无所著哉。 诸想以不爱哉。 色声香味细滑不与错忤哉。 诸定不以怙哉。 意以自整不乱哉。 以下诸重担之畏哉。 以度夫汪洋之泽哉。 夫圣之典以造哉。 奸恶之属悉知足哉。 为重任少欲哉。 以智慧知足哉。 为知足哉。 为知足哉。 为重任少欲哉。 为应哉。 本末行以解哉。 为一切狱断所修事讫哉。 以为永解除。 理家。 譬如山泽中有树木草秽之属。 都无可畏。 都无可恐。 如是理家。 开士游于山泽者。 执志当如草木墙石之喻。 身以受行之。 彼谁畏者。 彼以恐怖思惟身本末。 我都无身。 非人非命。 非丈夫非类。 非女非先。 无先无造者。 无教造者。 无与者。 无兴起者。 诸是之畏。 但以不成之想。 有是畏耳。 今我宜不造不成之想。 有是畏耳。 今我不宜造不成之想。 当如树木草秽之属。 亦为若此。 无响以解一切。 彼法以具行之。 以响断山泽居。 去离淫尘。 无诸响山泽居。 非我非有物者。 又游于山泽者。 以复思惟。 是通达道品之法者。 以居山泽。 居山泽者。 为合聚十二精。 居山泽者解诸谛。 居山泽者知诸阴。 以滑制诸情。 以禽诸进入。 不忘忽道之意。 诸佛所赞。 众圣所称誉。 欲度世者所事也。 居山泽者。 以解一切敏智之方术也又游于山泽者。 以为不久周满六度无极之行。 得彼者云何游于山泽者。 若不自惜其躯命者。 是为布施度无极。 若以依精之德。 为成三慎者。 是为戒度无极。 若意不乱。 亦可是一切敏不异道者。 是为忍辱度无极行。 至于未得忍终而不起者。 是为精进度无极。 若以得一心不以从致敏哉。 但以隆德本。 是为一心度无极。 若见如山泽道亦为若此。 以分别众事者。 是为以智慧度无极。 开示以道得。 又复理家。 修治四法。 我以教开士居山泽。 何谓四。 或有开士。 多闻明于法决者。 若以其闻行在本末法。 可居于山泽。 又开士以得五通。 欲以成就天龙鬼神者。 可居于山泽。 或有开士劳盛者。 彼以不从事劳即为薄。 可居于山泽。 亦欲抑制劳。 以自劝励。 是以皆由闻。 夫游彼者。 以得周满一切清净法。 乃后以下墟聚。 郡县国邑。 下为众人。 讲授法。 修治法。 若此也。 理家。 我教开士居山泽也。 又去家修道者。 游于山泽。 以修治经。 诵习经故。 入众者以执恭敬亦谦逊。 夫师友讲授者。 伥中少年者。 为以尊之。 不以懈怠自所修。 以不废人所修。 亦不以求承事恭敬。 若此当以观察。 如来应仪正真佛者。 为诸梵释天人众生所供养。 为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彼尚不求人承事也。 自作事不欲烦人。 何况余者。 未以学甫欲学。 反欲人承事耶。 又我当为天下人养者。 我当以供养人。 都不我从人求供养。 所以者何。 以供养重者。 理家。 除馑者不得法之助供养故。 为助我不以法故。 夫欲以为法助人者。 以为若此。 以是供养故。 为助我不以法故。 彼以自怀已正信。 以为有供养。 彼即与世物杂。 为不是大祐人者。 是以若欲往诣佛师友者。 所以身意行有决。 乃可往慕。 我教者师友。 以异之行无过。 以不诃问讽起诵习。 为教诲之积聚。 是以欲讽起经。 为不用躯命。 慕乐法随顺师意。 以求法利。 不为求一切恭敬称誉之利。 若以从师受几微四句之颂。 以讽诵之。 若以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思惟智慧。 而以彼供养师者。 如其所修。 四句颂之字数。 为劫之数。 以供养彼师者。 尚未为卒师之敬。 亦以质直不虚饰不佞谄。 一切行之供养。 岂复谓法之敬。 又理家。 若斯意念生。 以有德之意。 有佛亦法之意。 有自患离淫之意。 有寂静之意。 若以修治四句之颂。 遵而行之。 如其劫数。 彼以供养其师者。 尚未为卒法之敬。 理家。 当以知此之事。 若此也。 法之福德如无数。 获智亦无量。 是故开士。 欲以择上法。 犹以无数为敬正法。 若彼思惟。 若此以闻净戒事。 何谓是净戒事。 去家开士者。 有四净戒事。 一曰造圣之典。 二曰慕乐精进德。 三曰不与家居去家者从事。 四曰不谀谄山泽居。 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也。 复有四净戒事。 何谓四。 以守慎身身无挂碍。 以守慎言言无挂碍。 以守慎心心无挂碍。 去离邪疑造一切敏意。 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 复有四净戒事。 何等为四。 一曰以自识知。 二曰以不自贡高。 三曰以不形相人。 四曰以不谤毁人。 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也。 复有四净戒事。 何谓四。 一曰已可诸阴为幻法。 二曰以可诸情为法情。 三曰以可诸入为虚聚。 四曰不随方俗之仪式。 是为理家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 复有四净戒事。 何等四。 一曰以不自计我。 二曰远离是我有。 三曰断绝常在除。 四曰以下因缘法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 复有四净戒事。 何谓四。 一曰以解空。 二曰以无想不怖。 三曰以大悲众人。 四曰以为可非身。 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 彼以为常闻净定以故。 以若此观之。 何谓此净定。 以通一切法。 不为余事意行。 为有决意。 为一端意。 为不错忤意。 为以不住意。 为不驰意。 为自身住止意。 不与情欲从事意。 为以观幻之法。 我若幻法情亦然。 以无复行。 便无可存。 已履彼正。 是谓正定。 若法在如法。 若此亦谓定。 为观若此。 彼常闻净慧。 何谓斯慧者。 诸法之择智。 谓彼为慧也。 不受之相无相行。 不造之相无存矣。 无为之相不驰骋矣。 是以理家。 以观法若此者。 是谓去家开士之所施行也。 又以说是经时。 有五百人。 造记无上正真之道意。 又甚理家及其等。 同出声言未曾有。 要者众祐。 至于如来之善言乃如是。 亦家之恶德重任之行。 亦去家诸德善斯。 尊者众祐。 已为明彼居家人多恶德。 至于去家无数之德善已。 宁可得从众祐。 受去家之诫。 就除馑之行。 众祐报言。 去家者理家难堪。 能究畅淳德善。 奉持教诲。 理家复白佛言。 众祐。 去家者虽难堪任。 如来犹当可己等去家为道也。 众祐。 便使慈氏开士。 及一切行净开士听。 举彼理家等慈氏开士。 举二百理家。 一切行净开士。 举三百理家。 去家修道。 尔时贤者阿难。 谓甚理家言。 卿何见居国居家。 有能乐于法去家之圣道者。 甚理家报阿难曰。 我不以为贪慕身乐。 欲致众生乐故。 我以居家耳。 又如来者自明我。 彼以所受坚固而居家。 彼时众祐。 告阿难言。 阿难汝已见甚理家。 如是众祐。 见甚理家。 阿难。 于是贤劫中。 以所成就人多于去家开士者。 以百劫中不若此。 所以者何。 阿难。 又去家修道开士者。 千人之中不能有德乃尔。 此理家者而有是德。 尔时阿难白佛言。 要者众祐。 当何名斯经法。 亦当以何奉持之。 众祐言。 是故汝阿难。 斯经法名为居家去家之变奉持之。 亦名为内性德之变奉持之。 亦名为甚所问奉持之。 及以闻此经法者。 阿难。 为周满法精进殊强。 于一切威仪下精进行道者。 不若此也。 是故阿难。 若欲以兴精进者。 若欲劝励者。 欲立一功德者。 欲造立人众德者。 由当以斯经法。 以闻之以受之以行之。 我以属累汝阿难。 此经法数用布见众人。 所以者何。 众德法之正行也。 阿难。 斯经法者正应也。 众祐。 以说是。 阿难欢喜。 及甚理家。 天与人。 亦质谅王。 众祐说已。 皆思惟也。 法镜经法镜经后序序曰。 夫不照明镜。 不见己之形。 不赞圣经。 不见己之情。 情有真伪。 性有柔刚。 志有纯猛。 意有闇明。 识有浅深。 不能一同。 不睹圣典。 无以自明。 佛故著经。 名曰法镜。 以授某等。 开士之上。 传教天下。 有识贤良。 学者通达。 行者志正。 疾得无上之圣。 康氏谷德。 博达心聪。 为作注解。 敷演义方。 辞语雅美。 粲然焕炳。 遗诲后进。 以开童蒙。 于学有益。 以为献呈。 乘意绸缪。 诚可嘉也。 然夫上圣之妙旨。 厥趣幽奥。 难可究息。 余察其大义。 颇有乖异。 惧晚学者。 以此为真。 而失于正义。 彼此俱获其愆矣。 余反覆历思。 理其阙者。 有七十八事。 谨引众经。 比定其义。 庶令合应。 不为疣腨。 又经本字句。 多渐灭除去。 改易其字。 而令句读不偶。 音声不比。 义理乖错。 不相连继。 甚失其宜也。 夫圣上制经。 言要义正。 以为具备。 无所玷玦。 不可复增减矣。 犹人之四体受之二亲。 长短好丑各宿本耳。 岂可复改更乎。 所谓增之为疣腨。 减之为槃疮者也。 且夫世俗诗书礼乐。 古之遗字。 虽非正体。 后学之徒。 莫敢改易。 皆尊敬古典。 转相承顺矣。 况乎斯经之昭昭。 神圣之所制。 天上天下群圣仙者。 靡不稽首奉受以为明式。 学者益智。 行者得度。 其无数焉。 而斯末俗晚学之人。 见闻未广。 而以其私意。 毁损正言。 违戾经典。 岂不快哉。 名言学佛。 而违佛教。 斯复何求也。 昔惟卫佛时。 有人反佛名一字。 后获其罪。 五百世盲。 蒙蒙冥冥。 其[仁-二+出]久也。 至释迦文佛。 时其人闻圣德。 故来自归。 謶得救济。 佛遥见呼之。 其目即开。 投身悔过。 乞得除愈。 佛言汝罪毕矣。 今无他尤。 观之不可不慎哉。 夫人若能复心首悔。 改往修来。 斯亦贤者之意焉。 法镜经后序。 发布时间:2024-05-22 15:11: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