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五十 内容: △第四分空相品第十八之二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如世尊说诸行皆是分别所作。 从妄想生都非实有。 以何因缘此诸菩萨所获功德无量无边。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然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亦说诸行分别所作。 空无所有虚妄不实。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善学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已观察诸行无不皆是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 是菩萨摩诃萨如如观察诸行皆是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 如是如是便能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如如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如是所获功德无量无边。 具寿善现便白佛言:无量无边有何差别。 佛告善现,言无量者,谓於是处其量永息。 言无边者,谓於此中数不可荆具寿善现复白佛言:颇有因缘色亦可说无量无边。 受想行识亦可说无量无边耶。 佛告善现,有因缘故色亦可说无量无边。 受想行识亦可说无量无边。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因缘故色亦可说无量无边。 受想行识亦可说无量无边耶。 佛告善现,色性空故亦可说为无量无边。 受想行识性空故亦可说为无量无边。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为但色受想行识空。 为一切法亦皆空耶。 佛告善现,我先岂不说一切法皆空。 善现答言:佛虽常说诸法皆空而诸有情不知见觉故。 我今者复作是问。 佛告善现,非但色受想行识空。 我说诸法无不皆空。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无量无边是何增语。 佛告善现,无量无边是空无相无愿增语。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无量无边为但是空无相无愿。 为更有馀义耶。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我岂不说一切法门无不皆空。 善现答言:如来常说一切法门无不皆空。 佛告善现,空即无荆空即无量。 空即无边。 空即馀义。 是故善现,一切法门。 虽有种种。 言说差别。 而义无异。 善现当知。 诸法空理皆不可说。 如来方便说为无荆或说无量。 或说无边。 或说为空。 或说无相。 或说无愿。 或说无作。 或说无生。 或说无灭。 或说非有。 或说寂静。 或说离染。 或说涅槃。 诸如是等无量法门义实无异。 皆是如来应正等觉。 为诸有情方便演说。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世尊甚奇。 方便善巧诸法实性不可宣说。 而为有情方便显示。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诸法实性皆不可说。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法实性皆不可说。 所以者何。 一切法性皆毕竟空。 无能宣说毕竟空者,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不可说义有增减不。 佛告善现,不可说义无增无减。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不可说义无增无减者,则应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增减。 若此六种波罗蜜多亦无增减。 则应六种波罗蜜多皆无所有。 若此六种波罗蜜多皆无所有。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能近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布施等六波罗蜜多。 皆无增减亦无所有。 然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方便善巧不作是念。 如是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有增有减。 但作是念。 唯有名相谓为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时。 持此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俱行作意。 并依此起心及善根。 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如佛无上正等菩提微妙甚深而起回向。 由此回向方便善巧增上势力。 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何谓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诸法真如是谓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 诸法真如无增减故。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无增减。 若菩萨摩诃萨数多安住如是真如相应作意便近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善现,不可说义虽无增减而不退失真如作意波罗蜜多。 虽无增减而不退失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如作意。 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便近无上正等菩提。 △第四分深功德品第十九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是菩萨摩诃萨为初心起。 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为後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初心起时後心未起无和合义。 若後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後心起时前心已灭无和合义。 如是前後心心所法。 进退推徵无和合义。 如何可得积集善根。 若诸善根不可积集。 云何菩萨善根圆满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如然灯时为初焰能燋炷。 为後焰能燋炷。 善现答言:如我意解非初焰能燋炷亦不离初焰。 非後焰能燋炷亦不离後焰。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炷为燋不。 善现答言:世间现见其炷实燋。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非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初心。 非後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後心。 而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 令诸善根增长圆满。 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具寿善现便白佛言:如是缘起理趣甚深。 谓诸菩萨摩诃萨非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初心。 非後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後心。 非即如是诸心起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非离如是诸心起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而诸菩萨摩诃萨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心灭已更可生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是心已灭不可更生。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心已生有灭法不。 善现对曰:如是世尊,若心已生定有灭法。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有灭法心非当灭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有灭法心决定当灭。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无灭法心为可生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无灭法心无可生义。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无生法心为可灭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无生法心无可灭义。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无生灭法心为可生灭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无生灭法心无可生灭义。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法已灭更可灭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若法已灭不可更灭。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法已生更可生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若法已生不可更生。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诸法实性有生灭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诸法实性无生无灭。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心住为如心真如不。 善现对曰:如是世尊,如心真如心如是祝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心住如真如。 是心为如真如实际性常住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是心非如真如实际其性常祝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诸法真如极甚深不。 善现对曰:如是世尊,诸法真如极为甚深。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即真如是心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离真如有心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即心是真如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离心有真如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真如为能见真如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汝为见有实真如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 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 善现对曰:如是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 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何处。 善现对曰: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都无行处。 所以者何。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都不见有能行所行行时行处。 诸现行法皆不转故。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何所行。 善现对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胜义谛。 此中一切分别无故。 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於胜义谛为取相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於胜义谛虽不取相而行相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是菩萨摩诃萨於胜义谛为坏相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於意云何。 是菩萨摩诃萨於胜义谛为遣相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於胜义谛若不坏相亦不遣相。 云何能断取相之想。 善现答言: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作是念。 我今坏相我今遣相。 断取相想亦不修学断相想道。 若菩萨摩诃萨精勤修学菩萨行时修断想道。 尔时一切佛法未满。 应堕声闻或独觉地。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成就最胜方便善巧。 虽於诸相及取相想深知过失。 而不坏断速证无相。 何以故? 一切佛法未圆满故。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尔时舍利子问具寿善现言:若菩萨摩诃萨梦中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於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不。 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觉时修此三解脱门。 於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者,彼梦中修亦有增益。 何以故? 佛说梦觉无差别故。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已得般若波罗蜜多。 觉时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既名安住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梦中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亦名安住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三解脱门於深般若波罗蜜多能为增益亦复如是,若梦若觉义无缺减。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梦中造业为有增益或损减不。 善现答言:佛说一切法皆如梦所见。 若梦造业无增减者,觉时所造业亦应无增减。 然於梦中所造诸业无胜增减。 要至觉时忆想分别。 梦中所造乃令彼业成胜增减。 如人梦中断他命已,後至觉时忆想分别。 深自庆快其业便增。 若深悔愧其业便减。 时舍利子谓善现言:有人觉时断他命已,後至梦中或自庆快或深悔愧。 令觉时业有增减不。 善现报言:亦有增减。 然彼增减不及觉时明了心中所作胜故。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无所缘事若思若业俱不得生。 要有所缘思业方起。 梦中思业缘何而生。 善现答言:如是如是,若梦若觉无所缘事思业不生。 要有所缘思业方起。 何以故? 舍利子,要於见闻觉知法中有觉慧转。 由斯起染或复起净。 若无见闻觉知。 诸法无觉慧转亦无染净。 由此故知。 若梦若觉有所缘事思业乃生。 无所缘事思业不起。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佛说所缘皆离自性。 如何可说有所缘事思业乃生。 无所缘事思业不起。 善现答言:虽诸思业及所缘事皆离自性。 而由自心取相分别。 世俗施设说有所缘。 由此所缘起诸思业。 如说无明为缘生行。 行为缘生识等。 皆由自心取相分别。 说有所缘非实有性。 时舍利子谓善现言:若菩萨摩诃萨梦中行施。 施已回向无上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为实以施回向无上佛菩提不。 善现报言:慈氏菩萨久已受得大菩提记。 一生所系定当作佛。 善能酬答一切难问。 现在此会宜请问之。 补处慈尊定当为答时舍利子如善现言:恭敬请问慈氏菩萨。 时慈氏菩萨还诘善现言:尊者所言慈氏菩萨能答此义。 何等名为慈氏菩萨为名能答。 为色能答。 为受想行识能答。 为显能答。 为形能答。 为色空能答。 为受想行识空能答耶。 且慈氏名不能答。 色亦不能答。 受想行识亦不能答。 显亦不能答。 形亦不能答。 色空亦不能答。 受想行识空亦不能答。 所以者何。 我都不见有法能答。 有法所答答处答时及由此答。 皆亦不见。 我都不见有法能记。 有法所记记处记时及由此记皆亦不见。 何以故? 以一切法本性皆空。 都无所有无二无别。 毕竟推徵不可得故。 时舍利子问慈氏菩萨言:仁者所说法。 为如所证不。 慈氏菩萨摩诃萨言:我所说法非如所证。 所以者何。 我所证法不可说故。 又舍利子,我都不见有所证法自性可得。 如心所思。 如言所说,又舍利子,诸法自性非身能触。 非语能表。 非意能念。 何以故? 舍利子,以一切法无自性故。 时舍利子作是念言:慈氏菩萨觉慧甚深。 长夜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说。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汝心所念慈氏菩萨觉慧甚深。 长夜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说者,舍利子,如汝所念。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 汝由是法成阿罗汉。 为见此法是可说不。 舍利子曰:不也世尊,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所证法性亦复如是不可宣说。 又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作是念。 我由此法於佛无上正等菩提。 已得受记。 今得受记。 当得受记。 不作是念。 我由此法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 不生疑惑我於无上正等菩提为得不得。 但作是念。 我勤精进定得无上正等菩提。 已於菩提得胜力故。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闻甚深法不惊不恐。 不怖不畏不沈不没。 於得无上正等菩提。 亦无怖畏决定自知我当证故。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若在旷野。 有恶兽处亦无怖畏。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 能舍一切内外所有。 恒作是念。 若有恶鬼及恶兽等欲啖我身。 我当施与令其充足。 由此善根令我布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疾近无上正等菩提。 我当如是勤修正行。 证得无上正等觉时。 我佛土中得无一切傍生饿鬼。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若在旷野。 有恶贼处亦无怖畏。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 能舍一切内外所有。 乐修诸善於身命财无所顾吝。 恒作是念。 若诸有情竞来劫夺我诸资具。 我当恭敬欢喜施与。 或有因斯害我身命。 我终於彼不生瞋恨。 亦不发生身语意恶。 由此因缘令我布施净戒安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疾近无上正等菩提。 我当如是勤修正行。 证得无上正等觉时。 我佛土中得无一切劫害怨贼。 由我佛土极清净故亦无馀恶。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若在旷野无水之处亦无怖畏。 所以者何。 菩萨法尔无诸怖畏。 恒作是念。 我当求学断诸有情渴爱之法。 不应於此而生怖畏。 设我由此渴乏命终。 於诸有情必不舍离。 大悲作意施妙法水。 奇哉薄福是诸有情。 居在如斯无水世界。 我当如是勤修正行。 证得无上正等觉时。 我佛土中得无如是一切燋渴乏水旷野。 我当方便劝诸有情修胜福业。 随所在处皆令具足八功德水。 我由如是坚猛精进。 方便教化一切有情。 由此因缘令我精进波罗蜜多。 速得圆满疾近无上正等菩提。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在饥馑国亦无怖畏。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被功德铠。 勇猛精进严净佛土。 作是愿言:当证无上正等觉时。 我佛土中得无如是一切饥馑。 诸有情类具足快乐。 随意所须应念即至。 如诸天上所念皆得。 我当发起坚猛精进。 令诸有情法愿满足。 一切时处一切有情。 於一切种命缘资具无所乏少。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遇疾疫时亦无怖畏。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恒审观察。 无法名玻亦无有法可名病者,一切皆空不应怖畏。 我当如是勤修正行。 证得无上正等觉时。 我佛土中诸有情类。 得无一切灾横疾疫。 精进修行殊胜正行。 又舍利子,是诸菩萨若念无上正等菩提。 经久乃得不应怖畏。 所以者何。 前际劫数虽有无量。 而一念顷忆念分别积集所成。 後际劫数应知亦尔。 是故菩萨不应於中生久远想。 而谓无上正等菩提要经长时。 方乃证得便生怖畏。 何以故? 前际後际劫数长短。 皆一刹那心相应故。 如是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虽闻经久乃证无上正等菩提。 而於其中审谛观察不生怖畏。 又舍利子,若诸菩萨於馀一切见闻觉知可怖畏法不生怖畏。 应知速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应随如来真净空教。 被功德铠精勤修学。 於一切法不应怖畏。 △第四分克伽天品第二十 尔时会中有一天女名克伽天。 从座而起稽首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於是处亦无怖畏。 於诸法中亦无疑惑。 我未来世亦为有情说无怖畏无疑惑法。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 从面门出金色光明。 普照十方无边世界。 还来梵世现大神通。 渐至佛边右绕三匝。 作神变已入佛顶中。 时克伽天睹斯事已欢喜踊跃。 取妙金花恭敬至诚散如来上。 佛神力故令此金花上踊空中缤纷而祝时阿难陀见闻是已,从座而起顶礼佛足。 偏覆左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白言:世尊何因何缘现此微笑。 佛现微笑非无因缘。 尔时世尊告庆喜曰:今此天女於未来世当成如来应正等觉。 劫名星喻。 佛号金花。 庆喜当知。 今此天女即是最後所受女身。 舍此身已便受男身。 尽未来际不复为女。 从此殁已生於东方不动如来可爱世界。 於彼佛所勤修梵行。 此女彼界便字金花。 从不动佛世界殁已,复生他方有佛世界。 从一佛国趣一佛国。 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如转轮王从一台观至一台观。 欢娱受乐。 乃至命终足不履地。 金花菩萨亦复如是,从一佛土往一佛土。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随所生处常不离佛。 时阿难陀窃作是念。 金花菩萨当作佛时。 亦应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彼会菩萨摩诃萨众。 其数多少应如今佛菩萨众会。 佛知其念。 告庆喜言:如是如是,如汝所念。 金花菩萨当作佛时。 亦为众会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彼会菩萨摩诃萨众。 其数多少亦如今佛菩萨众会。 庆喜当知。 金花菩萨当作佛时。 声闻弟子得涅槃者,其数甚多不可称计。 谓不可数若百若千若俱胝等。 但可总说无量无边。 庆喜当知。 金花菩萨当作佛时。 其土无有恶兽恶鬼。 亦无怨贼乏水饥馑疾疫等难。 庆喜当知。 金花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 其土有情无诸怖畏。 及无种种灾横过失。 尔时庆喜复白佛言:今此天女先於何佛初发无上正等觉心。 种诸善根回向发愿。 佛告庆喜。 今此天女先於过去然灯佛所。 初发无上正等觉心。 种诸善根回向发愿。 尔时亦以金花散佛。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庆喜当知。 我於过去然灯佛所。 以五茎花奉散彼佛回向发愿。 尔时便得无生法忍。 然灯如来应正等觉。 知我根熟与我授记。 汝於来世当得作佛。 号曰能寂。 界名堪忍。 劫号为贤。 天女尔时闻佛授我大菩提记欢喜踊跃。 即以金华奉散佛上。 便发无上正等觉心。 种诸善根回向发愿。 使我来世於此菩萨当作佛时。 亦如今佛现前授我大菩提记。 故我今者与彼授记。 尔时庆喜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复白佛言:今此天女。 久发无上正等觉心。 种诸善根回向发愿今得成熟。 是故如来授与彼记。 佛告庆喜。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善根熟故我授彼大菩提记。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一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 云何习空。 云何现入空三摩地。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应观色空。 应观受想行识空。 作此观时不令心乱。 若心不乱则不见法。 若不见法则不作证。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如世尊说。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应观法空而不作证。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住空等持而不作证。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观法空时先作是念。 我应观法诸相皆空。 不应作证。 我为学故观诸法空。 不为证故观诸法空。 今是学时非为证时。 是菩萨摩诃萨未入定时。 系心於境摄受般若波罗蜜多。 非入定位系心於境摄受般若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於如是时,不退一切菩提分法不证漏荆所以者何。 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广大智慧。 善住法空及一切种菩提分法。 恒作是念。 今时应学不应作证。 善现当知。 若时菩萨摩诃萨住空三摩地而不证空。 是时菩萨摩诃萨。 亦住无相三摩地而不证无相。 所以者何。 是菩萨摩诃萨成就殊胜坚净善根。 常作是念。 今时应学不应作证。 今应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於一切法观空无相。 圆满一切菩提分法。 不应今时证於实际。 由此因缘是菩萨摩诃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所立坚固难可动遥形色端严众人喜见。 具多最胜功德尸罗。 聪慧巧言善能酬对。 具辩具行知处知时。 於兵伎术学至究竟。 所防坚固能摧多敌。 一切伎能皆善成就。 诸工巧处学至穷荆具念慧行勇捍仪式。 於诸经典得无所畏。 具慈具义有大势力。 支体无缺诸根圆满。 眷属资财无不具足。 众人敬伏悉皆钦仰。 诸有所为皆能成办。 善事业故功少利多。 由此因缘富诸财宝。 善能给施多品有情。 应供养者能供养之。 应恭敬者能恭敬之。 应尊重者能尊重之。 应赞叹者能赞叹之。 善现,於意云何。 彼人由此倍增喜跃。 深心欢悦自庆慰不。 善现对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 佛告善现,彼勇健人成就如是大兴盛事。 有因缘故将其父母妻子眷属发趣他方。 中路经过险难旷野。 其中多有恶兽怨贼怨家潜伏诸怖畏事。 眷属小大无不惊惶。 其人自恃多诸伎术。 威猛勇健身意泰然。 安慰父母妻子眷属。 勿有忧惧必令无苦。 疾度旷野至安隐处。 复次善现,於意云何。 此旷野中怨害现起。 彼人既具勇健伎能。 慈爱尊亲备诸器仗。 而弃父母妻子眷属。 独运自身度险难不。 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 彼多伎术能於旷野。 化作兵仗勇健精锐。 过诸怨敌令彼见之自然退散。 而舍亲爱独运自身度险旷野。 无有是处。 然彼壮士於旷野中。 恶兽怨贼无加害意。 所以者何。 自恃威猛具诸伎术无怖畏故。 世尊,彼人以善巧术将诸眷属。 度险旷野无所损害。 必至村城或大王都安乐之处。 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愍生死苦诸有情类。 系念安住慈悲喜舍。 摄受般若波罗蜜多殊胜善根。 方便善巧如佛所许。 持诸功德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虽具修空无相无愿。 而於实际无作证心。 勿堕声闻及独觉地。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具大势力精进坚固。 摄受般若波罗蜜多。 殊胜善根方便善巧。 誓不弃舍一切有情。 由此定能安隐无难。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 若时菩萨慈心愍念一切有情。 缘诸有情欲施安乐。 是时菩萨超烦恼品。 亦超魔品及二乘地。 虽住三摩地而不至漏荆虽善习空而不作证善现当知。 若时菩萨能善安住空解脱门。 是时菩萨於无相定亦能安祝而於其中方便善巧不证无相。 由此因缘超二乘地。 必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 如坚翅鸟飞腾虚空。 自在翱翔久不堕落。 虽依空戏而不住空。 亦不为空之所拘碍。 应知菩萨亦复如是,虽习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而不住空无相无愿。 乃至佛法。 未极圆满。 终不依彼永尽诸漏。 善现当知。 如有壮夫善闲射术。 欲显己伎仰射虚空。 为令空中箭不堕地。 复以後箭射前箭筈。 如是展转经於多时。 箭箭相承不令其堕。 若欲令堕便止後箭。 尔时诸箭方顿堕落。 应知菩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摄受殊胜方便善巧。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因行善根未皆成熟。 终不中道证於实际。 若时无上正等菩提。 因行善根一切成熟。 尔时菩萨方证实际。 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摄受殊胜方便善巧。 皆应如是於深法性审谛观察。 若诸佛法未极圆满不应作证。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 甚为希有能为难事。 谓虽行空而不住空。 虽现入空定而不证实际。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於有情类誓不弃舍。 谓发如是殊胜妙愿。 若诸有情未得解脱。 我终不舍加行善根。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由起如是广大心故。 为欲解脱一切有情。 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三摩地。 而由摄受方便善巧不证实际。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方便善巧所护持故。 常作是念。 我终不舍一切有情而趣圆寂。 由起此念方便善巧。 故於中间不证实际。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於甚深处。 或已观察或当观察。 谓空无相无愿等持三解脱门所行之处。 是诸菩萨恒作是念。 有情长夜起有情想行有所得。 引生种种邪恶见趣。 轮回生死受苦无穷。 我为断彼邪恶见趣。 应求无上正等菩提。 为诸有情说深空法。 令断彼执出生死苦。 是故虽学空解脱门。 而於中间不证实际。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由起此念方便善巧。 虽於中间不证实际。 而不退失四无量定。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 倍增白法诸根渐利。 力觉道支转复增益。 复次善现,是诸菩萨恒作是念。 有情长夜行诸相中起种种执。 由斯轮转受苦无穷。 我为断彼诸相执故。 应求无上正等菩提。 为诸有情说无相法。 令断相执出生死苦。 由斯数入无相等持。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由先成就方便善巧。 及所起念。 虽数现入无相等持。 而於中间不证实际。 虽於中间不证实际。 而不退失慈悲喜舍及诸馀定。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 倍增白法诸根渐利。 力觉道支转复增益。 复次善现,是诸菩萨恒作是念。 有情长夜其心常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 由此引生颠倒执著。 轮回生死受苦无穷。 我为断彼四颠倒故。 应求无上正等菩提。 为诸有情说无倒法。 谓说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唯有涅槃微妙寂静。 具足种种真实功德。 由斯数入无愿等持。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由先成就方便善巧。 及所起念虽数现入无愿等持。 而诸佛法未极圆满。 终不中间证於实际。 虽於中间不证实际。 而不退失慈悲喜舍及诸馀定。 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 倍增白法诸根渐利。 力觉道支转复增益。 复次善现,是诸菩萨恒作是念。 有情长夜先已行有所得。 今亦行有所得。 先已行有相。 今亦行有相。 先已行颠倒。 今亦行颠倒。 先已行和合想。 今亦行和合想。 先已行虚妄想。 今亦行虚妄想。 先已行邪见。 今亦行邪见。 由斯轮转受苦无穷。 我为断彼如是过失。 应求无上正等菩提。 为诸有情说甚深法。 令彼过失皆永断除。 不复轮回受生死苦。 速证常乐真净涅槃。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由深愍念一切有情。 成就殊胜方便善巧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 於深法性常乐观察。 谓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灭无起无尽无性实际。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成就如是殊胜智见。 若堕无相无作之法。 或住三界俱无是处。 善现当知。 是诸菩萨成就如是殊胜功德。 舍诸有情而趣圆寂。 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饶益有情定无是处。 发布时间:2022-05-18 15:52: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