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八十 内容: △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二复次满慈子。 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最初应学无染布施波罗蜜多。 何以故? 满慈子。 若学布施波罗蜜多。 无始世来所习慳垢即便远离。 身心相续渐能亲近一切智智。 是故菩萨若时若时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相续现前。 尔时尔时渐次能近一切智智。 若时若时渐次能近一切智智。 尔时尔时渐远声闻及独觉地。 若时若时渐远声闻及独觉地。 尔时尔时渐复邻近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 如天雨时置瓮迥处承水渐满。 如是满时由诸雨渧长时连注匪唯初後。 如是菩萨求一切智。 非初心起即能证得。 亦非後时坐菩提座最後心起独能证得。 然由初心相续乃至坐菩提座。 最後心起展转相资。 得一切智求一切智。 初中後心无不皆能引一切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要由诸心展转相续。 伏断障法方成办故。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欲疾证得无上菩提。 不应令心有所间杂。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齐何名为诸菩萨众心无间杂。 舍利子言:若诸菩萨非理作意现在前时能正观察。 此能随顺一切智智非为违逆。 此诸菩萨能如实知我今所起非理作意。 於一切智能为助伴。 谓我所起非理作意。 能引有身令於生死相续久住饶益有情。 我身若无非理作意。 资引令住即便断灭。 尚不能令自行圆满。 岂能饶益他诸有情。 齐此名为诸菩萨众心无间杂。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能观诸法若顺若违。 皆能助引一切智智。 此诸菩萨方便善巧观一切法。 皆能随顺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不为顺违心所间杂。 能於违境心不生瞋。 於顺境中心不起爱。 若违若顺皆能正知。 为资助缘引一切智。 如是菩萨於一切时一切境中心无间杂。 又满慈子。 譬如有人为他囚执将诣杀处。 其人惶怖更无馀想。 唯作是念。 我今不久定当为他之所杀害。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 无馀作意於中间起。 是诸菩萨於一切时。 不为馀心之所间杂。 又满慈子。 譬如有人多赍珍财入於旷野。 其中多有凶暴劫贼。 彼人尔时更无馀想唯作是念。 我於何时。 当出如斯险难之处。 得至丰乐安隐国土。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若常思惟一切智智。 诸馀作意无容得起。 是诸菩萨身意清净。 不为馀心之所间杂。 又满慈子。 譬如有人曾行劫盗王所访括。 其人惶恐窃入市厘。 於杂闹处欲自藏隐。 正值其中摇铃声鼓。 宣王教令欲相掩捉。 彼人尔时更无馀想。 唯作是念勿我今时为他识知而见擒絷。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常思惟一切智智。 诸馀作意无容间起。 是诸菩萨於修行时。 不为馀心之所间杂。 又满慈子。 譬如金师有持百金来授其手语言:此物王遣付汝令造种种妙庄严具。 宜急用意一月使成。 如期不成或复粗恶。 当斩汝首定不相赦。 金师闻已身心战怖。 昼夜精勤竭思营造。 未曾暂起诸馀作意。 唯作是念。 我当云何如王所期严具成办。 其人乃至严具未成。 中间虽有饮食等事。 而都不作饮食等想。 但於金所心心相续。 思构变易作庄严具。 何以故满慈子彼极爱重自身命故。 於是金师如期成办妙庄严具。 持至王所而白王言:王所遣作妙庄严具今已总成。 王见欢喜慰喻彼言:汝大勤劳能随我敕。 应十二月营构乃成。 汝一月中即能总办。 遂以多物而赏赐之。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从初发心乃至最後金刚喻定将现在前。 中间曾无异心间杂。 唯求引发一切智智。 如彼金师惜身命故。 乃至严具未得总成。 於其中间曾无异想间杂营造庄严具心。 菩萨亦然。 重菩提故。 乃至未证无上菩提。 心常思惟一切智智。 无馀作意於中间起。 齐此名为心无间杂。 若诸菩萨求一切智。 能如是住无间杂心。 精进修行趣菩提行。 能速圆满菩提资粮。 馀菩萨众经无数劫。 有间杂心修菩萨行。 乃得无上正等菩提资粮圆满。 此菩萨众不经百劫即能圆满。 何以故? 满慈子。 是诸菩萨求一切智。 诸馀作意无容暂起於中间杂大菩提心。 故无杂心修菩萨行。 不经百劫即能圆满。 证得无上菩提资粮。 有间杂心多时相续。 不能成办菩提资粮。 无间杂心少时相续。 即能成办菩提资粮。 刹那刹那常增进故。 如是菩萨欲求无上正等菩提。 能引资粮速圆满者,应勤方便无倒引发无间杂心。 若得此心则易证得一切智智。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无间杂心以何为性。 何等作意能间杂心。 由彼此心名有间杂。 诸菩萨众云何避之。 舍利子言:若诸菩萨方便善巧。 求一切智无馀作意。 於中间杂。 无间杂心以此为性。 若声闻乘相应作意。 若独觉乘相应作意。 皆能间杂大菩提心。 俱名菩萨非理作意所以者何。 二乘作意违害无上正等菩提。 若起彼心现在前者,不能圆满菩提资粮。 欣乐涅槃厌背生死。 菩萨於彼应远避之。 作是思惟。 二乘作意违一切智顺般涅槃。 我心不应为彼间杂。 是故菩萨应作是念。 贪瞋痴等相应之心。 於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能随顺菩提资粮。 於菩萨心非极间杂。 如求独觉声闻地心。 所以者何。 贪瞋痴等能令生死诸有相续。 助诸菩萨引一切智。 谓菩萨众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後有身。 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依之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令得圆满。 依之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令得圆满。 依之修学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令得圆满。 依之修学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令得圆满。 依之修学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令得圆满。 依之修学诸菩萨地五眼六神通令得圆满。 依之修学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诸佛功德令得圆满。 如是烦恼能助菩萨。 令证无上正等菩提。 非诸声闻独觉作意。 由彼作意障大菩提。 亦碍资粮令不圆满。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起彼作意间杂心时。 无上菩提则为更远。 是故间杂诸菩萨心。 无如声闻独觉作意。 诸菩萨众求大菩提应远避之。 无令暂起烦恼作意顺诸有身。 於菩萨心非极间杂。 何以故? 满慈子。 诸菩萨众求大菩提。 为度有情被精进铠。 久住生死作大饶益。 不应速断烦恼作意。 由此作意现在前时。 令诸有身长时相续。 依之引摄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皆得圆满。 如是烦恼相应作意。 顺後有身助诸菩萨。 引发无上正等菩提。 未证菩提不应求断。 乃至未坐妙菩提座。 於此作意不应永灭。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 若起烦恼现在前时。 不应於中极生厌恶。 何以故? 满慈子。 诸菩萨众於诸烦恼起有恩想。 作是思惟。 我由彼故引发种种菩提资粮令速圆满。 故彼於我有大恩德。 所以者何。 如馀善法於我有益。 应爱重之。 烦恼亦然。 不应厌恶。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於诸烦恼及反境界。 亦深爱敬如佛世尊,所以者何。 是诸菩萨方便善巧作是思惟。 由诸有结未永断故。 我能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皆得圆满。 因斯引发一切智智。 若时若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馀无量无边佛法修渐圆满。 尔时尔时令诸有结展转微薄乃至都荆便证无上正等菩提。 譬如商人以车重载种种财宝远趣大城。 若时若时其车运转渐渐前进。 尔时尔时毂辋轴等渐渐鈋锐。 如是展转得入大城。 车遂一时众分散坏。 所为既办主无顾惜。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以结摄受所依有身。 若时若时由结摄受有身相续。 尔时尔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渐次圆满。 若时若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渐次圆满。 尔时尔时令诸有结渐次衰减。 若时若时令诸有结渐次衰减。 尔时尔时渐得邻近一切智智。 若时菩萨证大菩提。 尔时所依身结俱荆所作已办不须身结。 如已入城车无复用。 如是烦恼於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於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若有情类至菩萨所。 先极诃毁後乞财法。 菩萨尔时欢喜施与。 作如是念。 今此有情来至我所。 施大恩德令我成就布施安忍。 由斯证得一切智智。 我缘彼故发增上心。 趣大菩提胜馀境界。 由是菩萨诸作意中。 唯除二乘相应作意。 诸馀作意皆不厌舍。 以於证得一切智智。 无不皆有助伴之力。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岂不二乘於一切智亦有助力。 谓诸声闻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 若诸独觉亦为福田。 诸菩萨众施彼衣食。 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云何可言声闻独觉相应作意。 於一切智及此资粮无能助力。 时舍利子即报具寿满慈子言:如是如是,声闻独觉。 於一切智及此资粮俱有助力。 谓诸声闻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净观地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五眼六神通。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无忘失法恒住舍性。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亦能教授教诫菩萨。 令勤修学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声闻於一切智及此资粮亦有助力。 若诸独觉能为福田受菩萨施。 谓诸菩萨缘彼福田施资身具。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独觉於一切智及此资粮亦有助力。 然诸声闻独觉作意。 於一切智及此资粮俱无助力。 所以者何。 声闻独觉相应作意。 於二乘地有胜助力。 於诸菩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及此资粮极不随顺。 谓厌生死欣般涅槃。 舍大菩提及有情类故。 制菩萨定不应起独觉声闻相应作意。 由彼作意於诸菩萨所求佛果所益有情俱不随顺又满慈子。 诸声闻乘於诸菩萨摩诃萨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恩德。 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一切波罗蜜多及馀胜行相应教法教授教诫。 令勤修学速得圆满。 亦与菩萨作净福田。 受菩萨施令诸菩萨疾得圆满菩提资粮。 由此声闻於诸菩萨有大恩德。 是故菩萨方便善巧。 观诸有情及一切法。 於一切智及此资粮。 无不皆有随顺恩德。 诸阿罗汉若智若心。 於菩萨乘亦有恩德。 谓若无彼则无所遮。 云何可言诸菩萨众不应发起阿罗汉心。 亦不应修阿罗汉智。 由遮彼故菩萨引发菩提资粮速得圆满。 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故阿罗汉若智若心於菩萨乘亦有恩德。 谓令菩萨得一切智。 穷未来际利乐有情。 一切独觉若智若心於菩萨乘亦有恩德。 谓若无彼则无所遮。 云何可言诸菩萨众不应发起独觉乘心。 亦不应修独觉乘智。 由遮彼故菩萨引发菩提资粮速得圆满。 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故诸独觉若智若心於菩萨乘亦有恩德。 谓令菩萨得一切智。 穷未来际利乐有情。 又观二乘心智下劣。 菩萨修学增上心智。 若无二乘下劣心智。 菩萨不应修增上者,如说菩萨若心若智有漏无漏。 唯除如来应正等觉若心若智。 於馀一切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 是故一切声闻独觉若智若心。 於一切智亦有少分随顺势力。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观诸有情及一切法。 於一切智及此资粮无不皆有随顺势力。 故於一切心无厌舍。 又满慈子。 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 虽有弃舍珍财等事。 而於彼事无取相想。 谓若弃舍一切法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便能证得一切智智。 若不舍相回向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诸菩萨能获种种金银等宝。 虽名得利而未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菩萨能舍种种金银等宝。 乃可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菩萨能舍众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乃名能得无上善利。 若诸菩萨作转轮王。 统四洲界得大自在。 虽名得利。 而未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菩萨舍四洲界转轮王位乃可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菩萨能舍众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乃名能得无上善利。 若诸菩萨作欲界王统摄欲界。 得大自在。 虽名得利而未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菩萨能舍欲界自在王位。 乃可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菩萨能舍众相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乃名能得无上善利。 若诸有情弃舍众相。 得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或独觉菩提。 虽名得利而未名为能得大利。 若诸有情弃舍众相。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乃名能得无上善利。 若得无上正等菩提。 於诸利中最上最胜无能及者,所以者何。 诸菩萨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能为有情作大饶益。 声闻独觉及诸异生无此事故。 若诸菩萨普缘十方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弟子众想。 作种种上妙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房舍资财花香等物奉施供养。 虽名得利而未名为得无上利。 若诸菩萨能舍众相。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乃名能得无上善利。 所以者何。 饮食等物皆有众相。 诸有相法皆有数量。 有数量法有分限故。 缘彼不能证无分限一切智智。 若诸菩萨方便善巧。 缘十方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弟子众。 具无量种希有功德而不取相。 虽想无边上妙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房舍资财花香等物奉施供养而不取相。 虽能回向无上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而不取相。 由此证得一切智智。 穷未来际饶益有情。 当知名为得无上利。 於一切利最为第一。 若诸菩萨能作如是方便善巧。 修行布施乃得名为居顶菩萨。 决定当得一切智智。 所以者何。 一切智智甚难可得。 如是菩萨能舍内外一切种相心无所著。 求证如是一切智智。 於诸菩萨最为上首。 当得如顶无上菩提。 过去未来现在菩萨已当现得一切智智。 无不皆由如是所起方便善巧而能证得。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云何菩萨得入居顶诸菩萨数。 舍利子言:若诸菩萨方便善巧不取法相。 是诸菩萨得入居顶诸菩萨数。 满慈子言:是诸菩萨於何等法不取何相。 舍利子言:是诸菩萨於色蕴不取常无常相。 於受想行识蕴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色蕴不取乐无乐相。 於受想行识蕴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色蕴不取我无我相。 於受想行识蕴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色蕴不取净不净相。 於受想行识蕴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色蕴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受想行识蕴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色蕴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受想行识蕴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眼处不取常无常相。 於耳鼻舌身意处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眼处不取乐无乐相。 於耳鼻舌身意处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眼处不取我无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处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眼处不取净不净相。 於耳鼻舌身意处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眼处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耳鼻舌身意处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眼处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耳鼻舌身意处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是诸菩萨於色处不取常无常相。 於声香味触法处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色处不取乐无乐相。 於声香味触法处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色处不取我无我相。 於声香味触法处。 亦不取我无我相於色处不取净不净相。 於声香味触法处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色处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声香味触法处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色处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声香味触法处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眼界不取常无常相。 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眼界不取乐无乐相。 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眼界不取我无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眼界不取净不净相。 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眼界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眼界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耳鼻舌身意界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色界不取常无常相。 於声香味触法界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色界不取乐无乐相。 於声香味触法界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色界不取我无我相。 於声香味触法界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色界不取净不净相。 於声香味触法界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色界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声香味触法界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色界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声香味触法界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眼识界不取常无常相。 於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眼识界不取乐无乐相。 於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眼识界不取我无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眼识界不取净不净相。 於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眼识界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眼识界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眼触不取常无常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眼触不取乐无乐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眼触不取我无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眼触不取净不净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眼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眼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取常无常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取乐无乐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取我无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取净不净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地界不取常无常相。 於水火风空识界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地界不取乐无乐相。 於水火风空识界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地界不取我无我相。 於水火风空识界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地界不取净不净相。 於水火风空识界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地界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水火风空识界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地界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水火风空识界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因缘不取常无常相。 於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因缘不取乐无乐相。 於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因缘不取我无我相。 於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因缘不取净不净相。 於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因缘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因缘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无明不取常无常相。 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无明不取乐无乐相。 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无明不取我无我相。 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无明不取净不净相。 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无明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无明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是诸菩萨於欲界不取常无常相。 於色无色界亦不取常无常相。 於欲界不取乐无乐相。 於色无色界亦不取乐无乐相。 於欲界不取我无我相。 於色无色界亦不取我无我相。 於欲界不取净不净相。 於色无色界亦不取净不净相。 於欲界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色无色界亦不取远离不远离相。 於欲界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於色无色界亦不取寂静不寂静相。 若诸菩萨能作如是方便善巧。 不取法相修行布施波罗蜜多。 是诸菩萨得入居顶诸菩萨数。 能得如顶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知一切法皆非实有远离众相。 而行布施波罗蜜多。 是诸菩萨得入居顶诸菩萨数。 能得如顶一切智智。 亦能教化一切有情。 令依如是一切智智。 发愿趣求亦能证得。 又满慈子。 若诸有情於无相法不起胜解。 则不能发一切智心。 若不能发一切智心。 则不能修诸菩萨行。 若不能修诸菩萨行。 则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诸有情於无相法能起胜解。 则能发起一切智心。 若能发起一切智心。 则能修行诸菩萨行。 若能修行诸菩萨行。 则能证得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发心趣求一切智已,随所舍事皆能了知空无所有。 而行布施波罗蜜多。 谓如实知诸所舍事。 皆如幻化非如我等。 无始时来所取诸相由能知故。 於诸所有皆能弃舍不取诸相。 诸有情类不如实知诸法非有皆如幻化故。 於诸事起坚执著。 由坚执著不能弃舍。 由不弃舍摄受慳吝。 由慳吝故身坏命终。 堕诸恶趣受贫穷苦。 随有所得不能弃舍。 复於其中增长慳吝。 由斯复堕诸恶趣中受种种苦。 如是受苦皆由取相。 若诸菩萨方便善巧。 知法非有皆如幻化。 既如幻化皆应弃舍。 幻化非我及我所故。 於一切事皆能弃舍。 所以者何我我所事既不可得不应执著。 无执著故皆能弃舍。 由能弃舍。 於佛世尊所说正法深生爱乐。 谓作是念。 希有世尊,善说诸法皆如幻化。 我依佛教一切能舍。 谓能弃舍如幻化法。 令我当得如幻无相无上菩提。 是诸菩萨作如是念。 诸佛世尊能作难作。 谓教菩萨如实了知诸法非有皆如幻化。 由了知故不生执著。 少用功力能舍一切。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如是知诸法非有皆如幻化舍离众相。 以无相心勤求如顶一切智智。 汝满慈子。 勿谓我说如是法要是自辩才。 此皆如来威神之力。 尔时佛告阿难陀言:今舍利子诸有所说皆佛神力汝应受持。 我涅槃後当广流布。 发布时间:2022-05-18 15:49: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