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八十七 内容: △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四 又满慈子。 有二菩萨。 俱证无上正等菩提。 一有菩萨。 有方便善巧故。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二有菩萨。 无方便善巧故。 迟证无上正等菩提。 具寿当知。 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 不堕声闻或独觉地。 若诸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 应知此中容有二事。 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火宅中有众宝聚。 有人求宝入此宅中。 其人尔时容有二事。 一者若无方便善巧死於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持宝而出。 如是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 应知此中容有二事。 一者若无方便善巧便证实际堕二乘地如死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持宝出。 是故当知宁为菩萨迟证无上正等菩提。 不为速求堕二乘地。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速证实际岂非菩萨方便善巧。 舍利子言:速证实际非为菩萨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 堕二乘地非为方便善巧等流。 乃是无方便善巧等流果。 退失所求大菩提故。 夫为菩萨求大菩提。 饶益有情不求实际。 故证实际非巧便果。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行施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名布施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护戒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名净戒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忍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名安忍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精进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名精进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定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名静虑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慧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名般若波罗蜜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行内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究竟行於内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究竟行於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观无明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究竟观於无明。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究竟观行乃至老死。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观苦圣谛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究竟观苦圣谛。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观集灭道圣谛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究竟观集灭道圣谛。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静虑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四静虑。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无量四无色定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四无量四无色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念住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四念祝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空解脱门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空解脱门。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无相无愿解脱门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无相无愿解脱门。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八解脱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八解脱。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净观地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净观地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种性地智乃至如来地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极喜地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极喜地。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离垢地乃至法雲地。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陀罗尼门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一切陀罗尼门。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门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一切三摩地门。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五眼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於五眼。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六神通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六神通。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如来十力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如来十力。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三十二相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三十二相。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八十随好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八十随好。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无忘失法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无忘失法。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恒住舍性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恒住舍性。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一切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严净佛土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严净佛土。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成熟有情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成熟有情。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随喜他诸功德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随喜他诸功德。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回向一切智智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回向一切智智。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以一食施所获功德。 胜馀菩萨住经克伽沙数大劫舍转轮王上妙饮食布施一切所获功德。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行布施。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一心集诸功德。 胜馀菩萨住经克伽沙数大劫集诸功德。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集诸功德。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作是思惟。 我能修行方便善巧非馀菩萨。 是诸菩萨行於非处。 行非处故戒有毁缺。 不能圆满修方便善巧。 具寿当知。 若诸菩萨方便善巧修诸功德。 若起如是种种思惟。 应知彼非方便善巧。 何以故? 满慈子。 菩萨不应欲胜菩萨。 菩萨不应轻慢菩萨。 菩萨不应降伏菩萨。 菩萨於馀诸菩萨所供养恭敬。 应如供养恭敬如来。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菩萨为但应恭敬菩萨。 为亦应恭敬诸馀有情。 舍利子言:诸菩萨众应普恭敬一切有情。 谓诸菩萨如敬如来。 如是亦应敬馀菩萨。 如敬菩萨如是亦应敬馀有情心无差别。 何以故? 满慈子。 诸菩萨众於诸有情心应谦下。 应深恭敬。 应与自在。 应离憍慢。 如是菩萨於诸有情。 深心恭敬如佛菩萨。 如是菩萨应作是念。 我证无上正等觉时。 当为有情说深法要。 令断烦恼得般涅槃。 或得菩提究竟安乐。 或令解脱诸恶趣苦。 又满慈子。 如是菩萨於有情类应起慈心。 於诸有情心离憍慢作如是念。 我当修学方便善巧。 令诸有情一切皆得最第一性。 所以者何,第一性者所谓佛性。 我当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成佛。 如是菩萨於有情类皆起慈心。 欲使有情一切皆得居法王位。 此法王位最胜最尊。 於法有情俱得自在。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 应普恭敬一切有情。 慈心遍满无拣别故。 如来法身遍一切法。 时满慈子便问具寿舍利子言:云何菩萨作如是念。 我当恭敬一切有情。 我证无上正等觉已,教诫教授一切有情。 皆令证得最第一性。 一切皆得居法王位。 如工幻师或彼弟子。 於四衢道幻作大王及四种军勇健难敌。 此中幻王不作是念。 我今具有四种勇军势力难敌。 四种幻军不作是念。 我等一切皆属大王随王意转。 何以故? 舍利子,此中一切若王若军。 皆非实有都无自性。 实有自性皆所不摄。 如世尊说诸法如幻。 一切有情亦复如是,既皆如幻谁恭敬谁。 谁复令谁得第一性居法王位说何等法。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有情及法一切如幻。 当知此中如幻菩萨恭敬一切如幻有情。 方便善巧教诫教授。 令得第一如幻佛性。 居法王位说如幻法。 然诸菩萨虽作是念。 而於其中都无所执。 若诸菩萨於诸法中少有所见。 是诸菩萨非行般若波罗蜜多。 若时菩萨於诸法中都无所见。 是时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虽行精进波罗蜜多教化有情令得成佛。 而於诸法都无所见。 谓不见有少分法性实能令他得第一性。 亦不见有少分法性实能令他居法王位。 虽无所见而不退转。 当知菩萨能著广大精进甲胄都无所执。 谓诸菩萨知法王位虽皆如幻都非实有。 而能精勤求趣不退。 虽勤精进求趣佛果。 而於诸法都无所见。 虽无所见而不退转。 如是菩萨虽知天人阿素洛等皆悉败坏。 而於其中无败坏想。 达一切种皆如幻故。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说寂静法。 谓虽种种名句文身方便宣说一切法性。 而法本性皆不可说。 又满慈子。 一切法性不可显示不可宣说。 菩萨证得大菩提时。 虽为有情说诸法性。 而作是念。 我於菩提都无所得。 亦常於法不为有情有所宣说。 我虽证得无上菩提。 而此菩提实不可证。 我虽宣说一切法性。 而诸法性实不可说。 能说所说俱无自性。 能证所证亦不可得。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 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於诸法中不应执著。 虽无执著而不退转。 由无退转心不沈没。 由不沈没摄受精进。 是为精进波罗蜜多。 复以精进波罗蜜多。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圆满净戒波罗蜜多。 复以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令此净戒波罗蜜多转胜转增转明转净。 如是菩萨修学净戒波罗蜜多。 速得圆满增胜明净。 皆由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时满慈子。 便问具寿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皆如幻事都非实有。 云何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而得成立。 舍利子言:若一切法少分实有非如幻事。 则诸菩萨毕竟不能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以一切法无少实有非如幻事故。 诸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如是菩萨有所堪能回向趣求一切智智精勤无倦。 皆由了达诸法非实如幻如化有所堪能。 当知即是菩萨精进波罗蜜多。 满慈子言:如是菩萨有所堪能回向趣求一切智智精勤无倦。 是何法业而说堪能。 即是精进如何修学如是堪能。 舍利子言:堪能即是方便善巧之所作业。 菩萨要依方便善巧。 知一切法皆如幻事。 菩萨安住方便善巧。 不怖法空不堕实际。 譬如有人住高山顶。 两手坚执轻固伞盖。 临山峰刃翘足引颈。 俯观岩下险绝深坑。 伞盖承风力所持御。 虽临险岸而不堕落。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 虽如实观诸法如幻虚妄显现本性空寂。 而心都无下劣怖畏。 於法实际亦不证入。 何以故? 满慈子。 是诸菩萨方便善巧。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 不怖法空不证实际。 如持伞盖俯峻峰岩观险绝坑无怖无堕。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被戴坚固甲胄。 摄受方便善巧。 成就第一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为所依止。 虽求无上正等菩提。 而不见法已正当证应知如是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一切皆由方便善巧所摄受故。 能至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所摄受故。 常不远离所学六种波罗蜜多。 是诸菩萨由不远离所学六种波罗蜜多。 渐次邻近一切智智。 超胜一切声闻独觉。 何以故? 满慈子。 是诸菩萨专意趣求如无价宝一切智故。 又满慈子。 如有二人作大方便。 入深山窟求无价宝。 彼入未久便见两边。 有诸少价金银等宝。 俱见不取渐次前行。 复见两边有多价宝。 一见贪著荷负而还。 一见不取更复前进。 至极胜处获无价宝。 恣意持还多所饶益。 如是菩萨作大方便。 求证无上正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趣入佛法略有二种。 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 虽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 而闻二乘所有功德心便爱味。 由爱味故精勤摄受。 远离所求一切智智。 退失无上正等觉心。 如彼初人见少价宝虽不贪著。 而见多价贪著持还失无价宝。 二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 初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 次闻二乘所有功德亦不爱味。 由不爱味便不思惟。 由不思惟便不修习。 既不修习方便厌舍。 所以者何。 此诸菩萨知世善法多诸过患。 不能究竟自利利他。 障碍所求一切智智。 声闻独觉功德善根。 虽出世间而但自利。 不能普利一切有情。 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爱味亦不思惟。 於彼善根不乐修习。 由斯超越彼二乘地。 勤求无上正等菩提。 渐次证得一切智智。 如彼後人见少价宝及多价宝俱不贪著。 渐次深入至极胜处。 获无价宝恣意持还。 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既不贪染世间善法。 於二乘法亦不爱味。 由斯渐次趣大菩提。 修多百千难行苦行。 供养恭敬无量如来。 成熟有情严净佛土。 至极圆满得一切智。 利益安乐无量有情。 如无价宝多所饶益。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虽闻二乘种种功德。 而能了达皆非究竟。 虽能取证而深厌舍。 虽深厌舍而能巧说。 方便饶益彼类有情。 令善修行证涅槃乐。 如是菩萨方便善巧。 能不摄受二乘功德。 精进修行诸菩萨行。 趣证无上正等菩提。 作诸有情利益安乐。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住不退位。 於何等行不应味著。 舍利子言:彼於六种波罗蜜多不应味著。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六种波罗蜜多。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种种空观。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观。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种种空观。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真如等观。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观。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真如等观。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诸缘起观。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 六处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龋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无明灭故行灭。 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观。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诸缘起观。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诸圣谛观。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苦集灭道四圣谛观。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诸圣谛观。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助菩提分。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助菩提分。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三解脱门。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三解脱门。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静虑无量等至解脱。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静虑无量等至解脱。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静虑无量等至解脱。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胜处遍处九次第定。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胜处遍处九次第定。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胜处遍处九次第定。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修诸地智。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修诸地智。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修诸地智。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五眼六神通。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五眼六神通。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五眼六神通。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十八佛不共法。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十八佛不共法。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十八佛不共法。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无忘失法恒住舍性。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彼诸菩萨不应味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何以故? 满慈子。 若深味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心便杂染不能如实利乐有情。 亦复不能严净佛土。 由斯经久乃能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萨应作是念。 我於如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虽应精勤勇猛修习时无间断如救头然。 而於其中不应味著。 又满慈子。 若诸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不应现行如是分别。 我由如是菩萨净戒摄受诸相及诸随好。 若诸菩萨现行如是分别心者,应知名为犯菩萨戒。 是故菩萨不应贪求诸相随好求趣无上正等菩提。 若诸菩萨取著相好受持净戒。 应知名为取著净戒有所毁犯。 若诸菩萨取著净戒有所毁犯。 定不能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发布时间:2022-05-18 15:48: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