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八十八 内容: △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五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能如是安住妙智。 谓如实知如是菩萨取著净戒有所毁犯。 如是菩萨不取著戒无所毁犯。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我信如来应正等觉所说妙法起如是智。 非我自能作如是说。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诸菩萨众若暂起心。 欣赞声闻或独觉地。 应知毁犯菩萨净戒。 诸菩萨众若暂起心。 厌毁声闻或独觉地。 应知毁犯菩萨净戒。 所以者何。 若诸菩萨欣赞声闻或独觉地。 便於彼地心生爱著。 不能趣求一切智智。 於菩萨戒有所毁犯。 若诸菩萨厌毁声闻或独觉地。 便於彼地心生轻蔑。 即障所求一切智智。 於菩萨戒有所毁犯。 是故菩萨於二乘地。 不应欣赞亦不厌毁。 若诸菩萨於二乘地。 心不恭敬或生爱著。 当知皆是行於非处。 若诸菩萨行於非处。 应知名为犯戒菩萨。 亦名取著净戒相者,不能证得一切智智。 是故菩萨於二乘地。 但应远离不应赞毁。 若诸菩萨於二乘地不远离者,定不能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世尊,若诸菩萨缘五欲境起味著心。 虽复名为非理作意。 而不甚碍无上菩提。 所以者何。 非理作意堕烦恼数。 由彼烦恼令诸菩萨受彼彼生。 若时若时诸菩萨众於彼彼趣受彼彼身。 尔时尔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渐学圆满。 若时若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渐学圆满。 尔时尔时是诸菩萨。 渐得邻近一切智智。 是故世尊,我谓烦恼於诸菩萨有大恩德。 谓能随顺一切智智。 若诸菩萨能观烦恼能助引发一切智智。 於菩萨众有大恩德。 是诸菩萨应知已证於一切事方便善巧。 如是菩萨应知安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应知如是诸菩萨众。 於菩萨戒无所毁犯。 亦不取著菩萨净戒。 尔时佛赞舍利子言:善哉善哉! 如是如是汝能善说。 诸菩萨众有於净戒有所取著有所毁犯。 有於净戒无所取著无所毁犯。 汝显如来是实语者是法语者是善记说法随法者,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作是思惟。 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有情。 由我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增上威力。 无净戒者皆得净戒。 有恶戒者皆得远离。 由我所学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增上威力。 摄受如是诸有情类。 皆得殊胜利益安乐。 是菩萨摩诃萨当知成就方便善巧。 若时若时以自净戒波罗蜜多。 回施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有情。 尔时尔时所住净戒波罗蜜多渐次增长。 若时若时所住净戒波罗蜜多渐次增长。 尔时尔时复能摄受无量净戒波罗蜜多。 若时若时复能摄受无量净戒波罗蜜多。 尔时尔时复能摄受无量无数微妙佛法。 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作是思惟。 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有情。 由我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增上威力。 未发无上菩提心者皆能发心。 已发无上菩提心者皆永不退。 若於无上正等觉心已不退者,速能圆满一切智智。 是菩萨摩诃萨方便善巧。 缘诸菩萨回施净戒波罗蜜多。 若时若时回施净戒波罗蜜多。 尔时尔时能不远离一切智心。 若时若时能不远离一切智心。 尔时尔时渐次邻近一切智智。 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善根增上威力。 复能摄受无量净戒波罗蜜多令渐增广。 亦能摄受无量无数微妙佛法令渐圆满。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以自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施一菩萨所获福聚。 胜施克伽沙数世界犯戒有情皆令圆满受持净戒。 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以自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回施十方诸有情类。 令住净戒远离毁犯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以自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施一菩萨所获福聚。 於前菩萨所获福聚。 百倍为胜千倍为胜。 乃至邬波尼杀昙倍亦复为胜。 何以故? 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以自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施一菩萨令其摄受一切智智。 亦令任持一切智智。 此一菩萨既能摄受一切智智。 复能任持一切智智。 则能摄受任持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有情。 皆令安住所有净戒。 离诸毁犯如是展转多所饶益。 譬如大舍一柱十间。 无量众生於中止祝共相嬉戏欢娱受乐。 有暴恶人欲伐其柱。 时有善士告恶人言:今此舍中多诸族类。 共相嬉戏欢娱受乐。 若伐此柱其舍崩摧。 损害此中无量生命。 如是善士为欲利乐其中止住无量有情。 遮彼恶人不令伐柱。 时有男子赞善士言:善哉善哉! 汝今已施无量生类寿命安乐。 如是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以大乘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 教诫教授令证无上正等菩提。 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若以独觉及声闻乘功德善根教诫教授。 便障无量无边有情阿罗汉等殊胜功德。 若有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能以大乘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教诫教授。 令其摄受一切智智。 亦令任持一切智智。 既令摄受一切智智。 亦令任持一切智智。 即施无量无边有情阿罗汉等殊胜功德。 如是菩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能以大乘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教诫教授。 即为教诫教授无量无边有情。 令行种种安乐妙行。 如是菩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作是思惟。 由我所住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愿诸有情皆具净戒远离毁犯。 愿以如是回施善根。 一切有情皆得正念。 由正念故皆生喜乐。 彼诸有情闻此语已,心离毁犯受持净戒。 复有菩萨。 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能起一心以所住戒施一菩萨。 於前功德百倍为胜。 千倍为胜。 乃至邬波尼杀昙倍亦复为胜。 如是菩萨若时若时为有情故。 以所住戒回施菩萨。 尔时尔时菩萨净戒波罗蜜多渐次增长。 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萨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回施有情所获福聚种种差别。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云何应知如是菩萨经几劫数当得出离。 如是菩萨发趣大乘已经久如。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应知如是菩萨能以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教诫教授诸有情类。 令发无上正等觉心。 无倒修行诸菩萨行。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应知如是菩萨能以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为诸有情回向愿得一切智智。 谓作是念。 愿我回此所修布施波罗蜜多施诸有情。 令慳贪者皆能布施。 愿我回此所修净戒波罗蜜多施诸有情。 令犯戒者皆得净戒。 愿我回此所修安忍波罗蜜多施诸有情。 令瞋忿者皆得安忍。 愿我回此所修精进波罗蜜多施诸有情。 令懈怠者皆得精进。 愿我回此所修静虑波罗蜜多施诸有情。 令乱心者皆得静虑。 愿我回此所修般若波罗蜜多施诸有情。 令恶慧者皆得妙慧。 时舍利子复白佛言:如是菩萨回己善根施有情类。 经几劫数修行大乘当得出离。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萨回己善根施有情类。 五百大劫修行大乘当得出离。 又舍利子,如是菩萨或有成就方便善巧。 欲疾证得一切智智。 彼即於此贤劫之中。 愿成如来应正等觉堕千佛数。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如慈氏佛空诸恶趣初会说法百千俱胝诸声闻众成阿罗汉。 如是菩萨我说已於二千劫中修菩提行。 求证无上正等菩提。 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诸馀菩萨若具如前诸行状相。 当知彼经五百大劫修学大乘当得出离。 如是菩萨当知已住不退转位。 时舍利子复白佛言:若诸菩萨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应生欢喜。 所以者何。 若诸菩萨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生欢喜者,定不舍离诸佛世尊,诸佛世尊亦不舍彼。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诸菩萨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经一昼夜深心欢喜相续住者,是诸菩萨当知已久发趣大乘。 若诸菩萨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经二昼夜深心欢喜相续住者,是诸菩萨当知复久发趣大乘。 若诸菩萨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经三昼夜展转乃至经七昼夜。 深心欢喜相续住者,是诸菩萨当知更久乃至甚久发趣大乘。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是诸菩萨发趣大乘已经百劫或二百劫或三百劫。 展转乃至或七百劫。 是诸菩萨修行大乘。 经七百劫当得出离。 是诸菩萨由此因缘功德善根渐次增长。 是诸菩萨方便善巧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虽深欢喜而无染著。 是诸菩萨本性清净。 闻说大乘深心欢喜。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汝承佛力能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具如前说诸行状相。 当知已久发趣大乘。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已於菩提心不退转。 若诸菩萨闻说如是波罗蜜多相应法教不生欢喜。 是诸菩萨发趣大乘当知未久。 我於如是新趣大乘诸菩萨众。 亦为宣说波罗蜜多相应法教令勤修学渐当证得一切智智。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甚奇如来应正等觉。 於诸菩萨皆不弃舍。 尔时佛告舍利子言:汝谓如来应正等觉唯不弃舍诸菩萨耶。 汝今不应作如是见。 何以故? 舍利子,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不弃舍一切有情。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深愍念一切有情。 於诸有情常作是念以何方便令彼有情於生死苦速得解脱。 又舍利子,汝等当知诸佛世尊其心平等如於佛所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如是愍念一切有情。 平等欲令离苦得乐。 又舍利子若诸如来应正等觉。 於诸佛所住别异心。 於诸菩萨住别异心。 於诸独觉住别异心。 於阿罗汉住别异心。 於不还者住别异心。 於一来者住别异心於预流者住别异心。 於随法行住别异心。 於随信行住别异心。 於外五通住别异心。 於诸成就别解脱戒住别异心。 於诸成就十善业道住别异心。 於诸成就十恶业道住别异心。 於旃荼罗补羯娑等住别异心。 则诸如来应正等觉心有差别随欲而行。 应非如来应正等觉。 又舍利子,然诸如来应正等觉。 如於佛所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菩萨所亦复如是,如於菩萨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独觉所亦复如是,如於独觉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阿罗汉亦复如是,如於阿罗汉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不还者亦复如是,如於不还者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一来者亦复如是,如於一来者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预流者亦复如是,如於预流者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随法行亦复如是,如於随法行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随信行亦复如是如於随信行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外五通亦复如是,如於外五通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诸成就别解脱戒亦复如是,如於成就别解脱戒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诸成就十善业道亦复如是,如於成就十善业道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诸成就十恶业道亦复如是,如於成就十恶业道起纯净心。 安住慈悲与乐拔苦。 於旃荼罗补羯娑等亦复如是,由此如来应正等觉心无差别不随欲行故。 名如来应正等觉。 是故诸佛具大悲慧住一切法平等性中。 於诸有情皆不弃舍。 又舍利子,我都不见诸佛世尊於所缘境及於少事起爱恚者,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於所缘事起爱恚等无有是处。 何以故? 舍利子,诸佛世尊於爱恚等一切烦恼皆永断故。 又舍利子,然诸如来应正等觉於诸菩萨最不弃舍。 何以故? 舍利子,以诸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後。 有诸菩萨精进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 六处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龋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 识灭故名色灭。 名色灭故六处灭。 六处灭故触灭。 触灭故受灭。 受灭故爱灭。 爱灭故取灭。 取灭故有灭。 有灭故生灭。 生灭故老死灭。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苦集灭道圣谛。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净观地种姓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五眼六神通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独觉因道独觉菩提。 无颠倒智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离断生命。 离不与龋离欲邪行。 离虚诳语。 离粗恶语。 离离间语。 离杂秽语。 离贪欲。 离瞋恚。 离邪见业道。 渐次圆满。 精勤修学施设种种法门妙智渐次圆满。 与诸世间作法明照。 度脱无量无边有情。 离生死苦证涅槃乐。 诸佛世尊观如是义。 教诫教授如是菩萨。 由此因缘最不弃舍诸菩萨众。 以诸菩萨於诸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後。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与诸世间作法明照。 令修正行获大饶益。 故於菩萨最不弃舍。 时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 诚如圣教。 於诸如来般涅槃後。 十方世界有菩萨摩诃萨。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与诸世间作法明照。 譬如大树多诸果叶。 枯灭之後小树续生。 茎幹枝条渐高渐广。 周匝荫影一逾缮那。 无量众生止息於下。 得免风雨寒热等难。 采擿果叶而受用之。 诸有智人咸共称赞。 如是大树果叶荫影。 利乐有情不异於昔。 唯诸愚者不解依趣。 如是菩萨於佛世尊般涅槃後。 渐次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诸佛妙法渐次圆满。 各於三千大千世界。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绍先如来应正等觉。 如实利乐无量有情。 种种佛事令不断绝。 谓为无边诸有情类方便宣说十善业道。 施戒修等种种法门令勤修学。 脱恶趣苦生天人中受诸快乐。 或为无边诸有情类。 方便宣说蕴处界等。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令勤精进。 无倒观察苦集灭道四种圣谛。 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及馀善法。 断诸烦恼得般涅槃。 或为无边诸有情类。 方便宣说所有色蕴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蕴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受想行识蕴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蕴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受想行识蕴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蕴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受想行识蕴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蕴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受想行识蕴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蕴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受想行识蕴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处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处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处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处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处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处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处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处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处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处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处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处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处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处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处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处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处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处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处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处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处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处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界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界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界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界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界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界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界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界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界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界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界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色界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识界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识界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识界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识界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识界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眼识界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苦圣谛常无常性皆不可得。 所有集灭道圣谛常无常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苦圣谛乐无乐性皆不可得。 所有集灭道圣谛乐无乐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苦圣谛我无我性皆不可得。 所有集灭道圣谛我无我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苦圣谛净不净性皆不可得。 所有集灭道圣谛净不净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苦圣谛寂静不寂静性皆不可得。 所有集灭道圣谛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所有苦圣谛远离不远离性皆不可得。 所有集灭道圣谛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 方便宣说如是等类无量法门令勤精进。 方便善巧无倒观察离诸戏论。 方便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 究竟证得一切智智。 诸有情类有觉慧者,闻如是法精进修行。 随其所应得甘露味。 或暂或永利益安乐。 唯有愚痴诸外道等不能听受沈沦诸趣。 诸佛世尊观如是义。 偏於菩萨教诫教授。 以诸菩萨於诸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後。 修菩萨行渐次圆满。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与诸世间作法明照。 譬如大树多所荫影。 利益安乐无量有情。 时舍利子复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教诫教授声闻乘人。 若百若千乃至无数。 皆令安住阿罗汉果。 不如为一菩萨乘人方便善巧说深法要。 所谓六种波罗蜜多相应之法。 令彼闻已发起一念与一切智相应之心。 如是法要於前教法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 以所发心於声闻等所有功德最为胜故。 尔时佛赞舍利子言:善哉善哉! 如汝所说,汝能为佛作真弟子聪叡明了。 调善无畏教诫教授菩萨乘人。 令勤修行诸菩萨行。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如舍利子所说菩萨摩诃萨众所修净戒波罗蜜多勿令忘失。 阿难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如舍利子所说菩萨摩诃萨众所修净戒波罗蜜多必不忘失。 令诸菩萨未发无上菩提心者速令发心。 已发无上菩提心者令永不退。 若於无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舍利子,具寿满慈子。 具寿阿难陀,及馀声闻诸菩萨众,并馀一切天龙药叉人非人等。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第十三会忍波罗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门玄则撰)惟夫擅等觉之灵根。 膺广慈之奥主。 冯闇海而利往。 笼苍品以遐征。 则忍波罗蜜。 为无与竞。 是以玄朋踵萃。 神谟继阐。 将夷道梗为沮心怨。 播亲亲於蠢徒。 辟荡荡於情路。 虽毁甚矛箭。 害穷齑粉。 必当内蠲我想。 外抵人相。 目邻虚之有间。 投刃曷伤。 念机关之无主。 触舟奚若。 我无自我。 物复谁物。 譬夫大浸稽空。 而空无溺惧。 积洿归泽。 而泽无垢忿。 况已谢之声。 毁誉一贯。 既迁之色。 损益同科。 大欲饶之以乐。 岂复加之以苦。 不有来损。 则摄受之路无从。 不有往慈。 则菩提之行无主。 翻为善友。 更领深恩。 闻詈剧丝竹之娱。 得捶逾捧戴之悦。 太子之二目兼丧。 曾靡二心。 仙人之七分支解。 方酬七觉。 其感通也。 则百矛集体。 百福之相开。 万恼萦身。 万德之基立。 其致用也。 则远契无生。 俯远尘於证净。 遥资大舍。 均左涂於右割。 比惭愧而为衣。 则龙衮不侔其丽。 御烦恼而成铠。 则犀渠有谢其坚。 语其大力。 则拔山无以喻。 谈其无畏。 则贾勇弗之伦。 始即事而为三。 卒阶行而成五。 莫不具依方便。 斯著圆音。 词旨殷勤。 理义详覈。 一轴单译。 比於勤分。 规弼之美。 不其要欤。 发布时间:2022-05-18 15:48: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