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百八十九 内容: △第十三安忍波罗蜜多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 在室罗筏。 住誓多林给孤独园。 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具寿满慈子。 汝今应为欲证无上正等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宣说安忍波罗蜜多。 时满慈子蒙佛教敕。 承佛神力便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於他有情种种诃骂毁谤言说应深忍受。 不应发起忿恚恨心。 应起慈悲报彼恩德如是菩萨应於安忍波罗蜜多深心信乐。 随所发起安忍之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菩萨摩诃萨。 能住安忍波罗蜜多。 时舍利子便问具寿满慈子言:诸菩萨众所修安忍。 与声闻众所修安忍有何差别。 满慈子言:诸声闻众所修安忍。 名为少分行相。 所缘非极圆满。 诸菩萨众所修安忍。 名为具分行相。 所缘最极圆满。 谓诸菩萨安忍无量。 为欲利乐无量有情。 被安忍铠作是誓言:我当度脱无量有情。 皆令离苦证涅槃乐。 是故菩萨安忍无量。 声闻安忍唯为舍弃自身烦恼非为有情。 是故名为少分安忍。 非如菩萨摩诃萨众安忍无量。 以诸菩萨不离安忍波罗蜜多。 是故名为具分安忍。 若於菩萨起不清净。 不能含忍损害之心。 当知彼人获无量罪。 非於声闻独觉乘等。 是故菩萨安忍最胜。 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 如为如来应正等觉之所诃责心无忿恨。 如是若为或旃荼罗或补羯娑或馀下贱诸有情类诃骂谤毁。 亦不应起忿恚嫌恨加报之心经刹那顷。 如是菩萨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疾得圆满不久证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萨修学安忍波罗蜜多。 渐次究竟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如是安住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堪受他人诃骂谤毁。 其心不动如妙高山。 功德善根增长难坏。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普为世间作大饶益。 时舍利子复问具寿满慈子言:若菩萨摩诃萨修安忍时。 有二人来至菩萨所。 一善心故以旃檀涂。 一恶心故以火烧身。 菩萨於彼应起何心。 满慈子言:是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於第一人不应起爱。 於第二人不应起恚。 应於彼二起平等心。 俱欲毕竟利益安乐。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能行安忍波罗蜜多。 能住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能行安忍波罗蜜多。 能住安忍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能无倒行菩萨行处。 能无倒住菩萨净土。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於有情类不应发起忿恚之心。 不应发起嫌恨之心。 不应发起报怨之心。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於有情类安忍圆满。 称赞圆满。 柔和圆满。 意乐圆满。 无忿无恨於一切处皆起慈心。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他诸有情来至其所起怨害心。 欲打欲缚毁辱诃责。 皆能安忍无心加报。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他诸有情来至其所。 欲兴斗诤作不饶益。 菩萨於彼起和好心。 软言愧谢令毒心息。 尔时菩萨作是思惟。 如是有情来至我所。 欲兴斗诤作不饶益。 我证无上正等觉时。 当为宣扬甚深空法。 令永息灭一切斗诤。 谓为宣扬所有色蕴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受想行识蕴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眼处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耳鼻舌身意处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色处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声香味触法处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眼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色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声香味触法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眼识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眼触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耳鼻舌身意触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地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水火风空识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因缘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及从诸缘所生诸法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无明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或为宣扬所有欲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亦为宣扬所有色界若无色界若无漏界皆如幻化毕竟性空。 毕竟空中无所诤竞。 令彼闻已斗诤心息。 如是菩萨作是思惟。 我证无上正等觉时。 为诸有情说如是法。 令其永灭一切斗诤。 其心平等犹若虚空。 不相伺求种种瑕隙。 由斯感得大士夫相所庄严身。 一切有情见者欢喜互相饶益。 乃至证得清净涅槃。 离诸戏论毕竟安乐。 尔时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菩萨声闻二种安忍。 应知何者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时满慈子便谓具寿舍利子言:今以现事诘问尊者,随意为答。 舍利子言:随意诘问我当为答。 满慈子言:世间铧铁与赡部金。 二种光彩应知何者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舍利子言:世间铧铁所有光彩。 难可方比赡部真金。 谓赡部金所有光彩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满慈子言:声闻安忍如世铧铁所有光彩。 菩萨安忍如赡部金所有光彩。 应知二种安忍胜劣差别之相。 何以故? 舍利子,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色蕴乃至识蕴。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色蕴乃至识蕴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眼处乃至意处。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眼处乃至意处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色处乃至法处。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色处乃至法处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眼界乃至意界。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眼界乃至意界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色界乃至法界。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色界乃至法界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眼识界乃至意识界。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眼识界乃至意识界。 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眼触乃至意触。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眼触乃至意触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地界乃至识界。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地界乃至识界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声闻乘人所有安忍。 唯观无明乃至老死。 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之所引发。 菩萨乘人所有安忍。 亦观无明乃至老死都无自性。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 是故菩萨所有安忍。 广大微妙清净殊胜。 过诸声闻所有安忍。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怨贼来解身支节。 是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 克伽河沙可知数量。 身之数量难可得知。 若所解身若能解者,俱色摄故分数难知。 所解身支分数极少。 如何缘此应生忿恚。 是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 虽遭怨贼解身支节。 而能忍受都无瞋忿怨恨之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众。 随所发起安忍之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应知安忍波罗蜜多。 能一切时常不舍离。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人来捶打诃骂。 是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 克伽河沙可知数量。 我身过患难可得知。 谓无始来发起种种烦恼恶业违害理事。 诸佛贤圣共所诃毁。 今此人来捶打诃骂。 百分千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未得其一。 如何缘此应生忿恚。 是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 虽有人来捶打诃骂。 而能忍受都无瞋忿怨恨之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众随所发起安忍之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应知安忍波罗蜜多。 能一切时常不舍离。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怨贼来劫夺财宝。 是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 如是财宝本性皆空无所系属。 如何缘此应生忿恚。 是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 虽遭怨贼劫夺财宝。 而心都无瞋忿怨恨。 是诸菩萨摩诃萨众随所发起安忍之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应知安忍波罗蜜多。 能一切时常不舍离提。 应修其心令与地水火风空等。 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与地水火风空等。 满慈子言:若诸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地大水大火大风虚空无所分别。 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地无所分别。 满慈子言:譬如大地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爱。 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慼忧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遇种种可爱所缘。 而不应生高欣喜爱。 虽遇种种不可爱缘。 而不应生下慼忧恚。 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大地平等而转。 故说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地无所分别。 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水无所分别。 满慈子言:譬如大水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爱。 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慼忧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遇种种可爱所缘。 而不应生高欣喜爱。 虽遇种种不可爱缘。 而不应生下慼忧恚。 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大水平等而转。 故说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水无所分别。 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火无所分别。 满慈子言:譬如大火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爱。 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慼忧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遇种种可爱所缘。 而不应生高欣喜爱。 虽遇种种不可爱缘。 而不应生下慼忧恚。 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大火平等而转。 故说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火无所分别。 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风无所分别。 满慈子言:譬如大风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爱。 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慼忧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 虽遇种种可爱所缘。 而不应生高欣喜爱。 虽遇种种不可爱缘。 而不应生下慼忧恚。 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大风平等而转。 故说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大风无所分别。 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虚空无所分别。 满慈子言:譬如虚空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爱。 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其中。 而都不生下慼忧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遇种种可爱所缘。 而不应生高欣喜爱。 虽遇种种不可爱缘。 而不应生下慼忧恚。 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虚空平等而转。 故说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应修其心令如虚空无所分别。 时舍利子便问具寿满慈子言:虚空无为诸菩萨众岂无为摄。 满慈子言:非菩萨众是无为摄。 然诸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观察身心与虚空等。 令於境界无所分别堪修安忍波罗蜜多。 谓诸菩萨摩诃萨众方便善巧观察身心无性无碍与虚空等。 堪受种种刀杖等触。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方便善巧。 依止般若波罗蜜多。 观察身心与虚空等。 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假使恒时地狱猛火地狱刀杖及馀苦具逼迫其身。 亦能忍受其心平等无动无变。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摄受般若波罗蜜多。 观察身心与虚空等。 堪受众苦无动无变。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堪受众苦无动无变。 即是安忍波罗蜜多。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重苦触时便作是念。 我从无始生死已来。 虽受身心猛利众苦。 而由此苦尚不能得若预流果若一来果若不还果若阿罗汉果若独觉菩提。 况由此苦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今我身心所受众苦。 既为利益诸有情故。 定证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我今应欢喜受。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观此义故。 虽受众苦而能发生增上猛利欢喜忍受。 又舍利子,譬如有人食百味食。 身心適悦生胜欢喜。 如是菩萨见乞者来。 或求资财或求身分。 或因舍施受种种苦。 欢喜忍受身心適悦。 过前適悦多百千倍。 又舍利子,如阿罗汉若见如来应正等觉。 虽漏已尽而生殊胜信敬喜心。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见来求者,或乞资财或乞身分。 心生殊胜信敬欢喜。 能深忍受彼所加害诃骂毁谤种种重苦。 随所发起安忍心时。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由随发起安忍心时。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常不远离所修安忍波罗蜜多。 与诸有情作大饶益恒无间断。 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於诸有情应修安忍。 打不报打骂不报骂。 谤不报谤瞋不报瞋。 诃不报诃忿不报忿。 恐不报恐害不报害。 於诸恶事皆能忍受。 何以故? 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恒不舍离一切智心。 於诸有情欲饶益故。 若诸菩萨摩诃萨众恒不舍离一切智心。 於诸有情欲作饶益。 假使身受百千鉾? 。 而无一念报害之心。 於彼常生净信安忍。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修行安忍波罗蜜多。 於诸有情欲作饶益定当获得真金色身相好庄严见者欢喜。 是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皆应精勤修安忍力。 忍受一切加害等苦。 若菩萨摩诃萨修安忍力忍受众苦。 摄受安忍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远离生死近一切智。 能与有情作大饶益若菩萨摩诃萨爱乐声闻或独觉地。 是菩萨摩诃萨当知退失菩萨安忍波罗蜜多。 所以者何。 诸菩萨摩诃萨宁以自身具受生死无边大苦。 而不爱著声闻独觉自利众善。 何以故?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爱著声闻或独觉地。 是菩萨摩诃萨当知退失自所行处行他行处。 时舍利子便问具寿满慈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满慈子言:若菩萨摩诃萨住声闻地或独觉地。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起声闻作意或独觉作意。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著声闻相应法教。 或乐独觉相应言论。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蕴若常若无常。 乐观受想行识蕴若常若无常。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蕴若乐若苦。 乐观受想行识蕴若乐若苦。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蕴若我若无我。 乐观受想行识蕴若我若无我。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蕴若净若不净。 乐观受想行识蕴若净若不净。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处若常若无常。 乐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处若乐若苦。 乐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处若我若无我。 乐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处若净若不净。 乐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处若常若无常。 乐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处若乐若苦。 乐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处若我若无我乐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处若净若不净。 乐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净。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界若常若无常。 乐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常若无常。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界若乐若苦。 乐观耳鼻舌身意界若乐若苦。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界若我若无我。 乐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我若无我。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界若净若不净。 乐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净若不净。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界若常若无常。 乐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常若无常。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界若乐若苦。 乐观声香味触法界若乐若苦。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界若我若无我。 乐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我若无我。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色界若净若不净。 乐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净若不净。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 乐观眼识界若常若无常。 乐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常若无常。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 乐观眼识界若乐若苦。 乐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乐若苦。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识界若我若无我。 乐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我若无我。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乐观眼识界若净若不净。 乐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净若不净。 是菩萨摩诃萨行他行处。 时舍利子复问具寿满慈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自行处。 满慈子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是菩萨摩诃萨行自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一切恶魔不能得便。 譬如野干於诸龟鳖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一切恶魔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又舍利子,假使恶魔普化三千大千世界诸有情类皆为恶魔。 一一恶魔各有尔所魔军眷属。 前後围绕来至菩萨摩诃萨所。 是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彼诸恶魔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譬如野干於诸龟鳖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是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 我心不应远离六种波罗蜜多。 若心不离如是六种波罗蜜多。 一切恶魔不能得便。 不得便故所行自在。 时舍利子复问具寿满慈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於诸魔事应如实知。 满慈子言:若菩萨摩诃萨不乐听闻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当知是为诸恶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不乐受持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当知是为诸恶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不乐读诵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当知是为诸恶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不乐思惟波罗蜜多相应法教。 当知是为诸恶魔事。 又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不乐修行波罗蜜多相应法行。 当知是为诸恶魔事。 诸菩萨摩诃萨觉此事已作是思惟。 定是恶魔方便障碍我心所求一切智智。 我今不应随彼所欲。 应勤修学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於彼恶魔不应忿恚。 亦不应起不堪忍心。 若如是行即为安忍波罗蜜多。 此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 我证无上正等觉时。 当为有情说能永断贪瞋痴法。 是故今者於彼恶魔不应忿恚。 若时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念。 尔时菩萨摩诃萨胜诸恶魔。 自在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若时菩萨摩诃萨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不现在前。 是时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 我於今者勿行非处。 令我不忆一切智智。 如是菩萨应自责心。 我於今者虚费时日。 时舍利子便问具寿满慈子言:齐何名为虚费时日。 满慈子言:若菩萨摩诃萨於此六种波罗蜜多随一现行。 不能忆念一切智智。 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菩萨摩诃萨虚费时日损时日果。 若菩萨摩诃萨於此六种波罗蜜多随一现行。 或第二日或第三日。 乃能忆念一切智智。 及能回向一切智智。 是菩萨摩诃萨虽有所犯。 而得名为有时日果。 尔时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菩萨安忍与阿罗汉所有安忍有何差别。 满慈子言:今问尊者,妙高山王与小芥子。 大小高下轻重何别。 舍利子言:无量差别。 满慈子言:菩萨安忍与阿罗汉所有安忍亦复如是,不应为问。 又舍利子,於意云何。 大海中水一毛端水。 何者为多。 舍利子言:大海中水一毛端水。 百分千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未能比其量多少。 满慈子言:菩萨安忍与阿罗汉所有安忍亦复如是,百分千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未能比其量多少。 是故不应作如是问。 尔时佛赞满慈子言:善哉善哉! 如汝所说,汝承佛力善说安忍波罗蜜多。 若取菩萨摩诃萨忍其量大小校量声闻独觉忍者,则为欲取如来之忍其量大小校量声闻独觉等忍。 所以者何。 诸菩萨众所成就忍其量无边。 不应校量声闻等忍。 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如满慈子所说菩萨摩诃萨众所修安忍波罗蜜多勿令忘失。 阿难陀曰:唯然世尊,我已受持如满慈子所说菩萨摩诃萨众所修安忍波罗蜜多必不忘失。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满慈子。 具寿舍利子,具寿阿难陀及馀声闻诸菩萨众。 并馀一切天龙药叉阿素洛等。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第十四会勤波罗蜜多分序(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观夫至运无动。 妙警伊寂。 梵轮冥退转之规。 慈航虚下济之影。 斯进德所以为贵勤音所由而作也。 其有揭情区而远荷。 指觉地以高骧。 比擐甲之精坚。 同策驷之遄夙。 则必任善以为轭。 引之无穷之路。 委身而作隶。 驱之纲极之期。 微五欲之宴安。 乃三涂之冘毒。 从四修之劳悴。 寔万德之光敷。 惟夫浅溜穿石。 小滴盈器。 钻燧之勤。 断幹之渐。 皆积微不已,故在著可观。 蚓弱质而饮泉。 蟹壮容而寄穴。 骅镳怠矣。 驽驾先之。 矧乎摩诃衍心。 波罗蜜行。 其於勉刻。 岂忘动静。 故能千界如毁。 询一句以投之。 万流方割。 拯一命而游之。 假使驻补处以三祇。 终竞勇於初发。 虽复澹即空於万行。 乃均炽於昔耽。 不端倪其所欲行。 不翘伫其所当证。 抚尘劫之修如瞬。 仍如渴日。 视砂界之赴若邻。 犹殷夙夜。 故精进之於诸度也。 若衔捶之在群驭焉。 正勤之於道品也。 若盐梅之资列鼎焉。 正法源底。 由之而至。 圣人能事。 於兹而毕。 然後闻舍利之谈觉支。 则辍赏无地。 忆底沙之流赞颂。 则勃兴斯在。 三练之业允该。 六意之修奚极。 缅惟景躅。 岂遑宁处。 载咏玄章。 益荷昭趣。 文乃单卷。 事非重译。 庶将贸寸阴以尺璧。 甘夕死於朝闻矣。 发布时间:2022-05-18 15:48: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