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弟子规简介 内容: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 很多名人都推崇《弟子规》,是优良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现在人特别需要注重和学习的! 《弟子规》其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孝经全鉴》:《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 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刘经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青年时,离开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教书、育人、治学、报国,直至去世。 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 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 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布时间:2021-10-21 02:01: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