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四十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讲到【能亲仁。 无限好。】这个“亲”是时时刻刻,最重要要记住圣贤的教诲,不可以松懈。 只要常常拿这“君亲师”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相信:【德日进。 过日少。】相信人与人一定往愈来愈圆满的一个境界去发展。 上一次也提到只要领导者,只要父母、老师能够遵守君亲师,一定可以把员工、把孩子、把学生教好。 相同的,今天同事之间可不可以作君亲师,可不可以? 可以。 同事之间,我们都能够遵守公司规则,以身作则给他看,这就是“作之君”;再来,同事之间常常互相关怀、互相照顾,有什么好吃的,你都会毫不吝啬跟他分享,让他觉得你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这也是“作之亲”;当他有什么不明白,而你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也很慷慨的指导他,这是“作之师”。 所以同事之间要圆满,也是可以用君亲师来自我观照,相信您一定可以在这个朋友的心目当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他心目中的好朋友。 那对于父母能不能作君亲师,可不可以? 对! 所以“大道不器”,真正宇宙的大道绝对放诸四海皆准。 因为人老了之后,有时候没有熏习圣贤教诲,反而老年会很贪,所以孔夫子才告诫“老者戒之在得”,患得患失。 所以这个时候就很需要为人子女好好的引导,劝他放下这一些执着,放下执着。 当你要劝他放下这些执着,他的身心才会愈来愈愉悦。 所以人老了是不是好命,绝对不是只看他吃得好不好,而是心灵有没有提升。 当我们要当父母心灵的好老师,一定要先做到君,以身作则。 不然父母一定会说:你都这样了,还讲我。 再来,一定要尽心孝顺,那父母对我们的信任就愈来愈高。 当父母那么信任你,他要听谁的话? 当然听你的。 所以你就可以适时的给予他们引导、开导,也是作之师。 用君亲师时时观照自己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就是真正时时亲近仁德,亲近圣贤。 那就“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当我们不亲近仁德之人,又是亲近一些小人,那可能就会受到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人对于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 诸位朋友,您的孩子会不会选择良师益友? 会不会? 我们曾经跟初中生演讲,就提到有三个朋友一起出游,到海上旅游。 刚好遇到大风浪,结果船沈下来。 幸好三个人祖宗有德,没死,漂到了一个荒岛上,三个人在那里相依为命。 突然在这个沙滩上发现了一个神灯。 诸位朋友,看到神灯要怎么样? 幸好他们有读过《阿拉丁神灯》,把它擦一擦。 结果这么一擦,这精灵出来了,他说:主人,我给你们三个愿望,不过因为你们有三个人,三除于三等于一,一个人一个。 结果这第一个因为他是开计程车的,他说我每天早也开晚也开,很辛苦,我的愿望是可以有好几台计程车租给别人,我当老板。 这个精灵说:小事一件。 他就回去当他的计程车老板。 第二个在超级市场当雇员,有时候还要三班轮值,半夜还要值大夜班,所以他说当这个也很辛苦,我希望能够自己拥有一家便利商店,我当老板请人家来做。 这个精灵说:小事一件。 怎么样? 就回去了。 第三个人想了半天,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也没想过要干什么,所以都没什么愿望,整天悠悠放任。 他突然就想:我没什么愿望,不过这个荒岛也不错,但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太寂寞了,我希望他们两个回来陪我。 有没有听到两声哀号? 很多的孩子听了都哈哈大笑,我们就问他:请问你旁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会把你拖下水? 突然这些孩子都左看看、右看看,你们有没有判断的能力? 他们被我们问住了,也不知如何是好,我说:你要有判断好坏朋友的能力就要学什么? 《弟子规》。 《弟子规》是照妖镜,《弟子规》也是显圣镜,好朋友、坏朋友一看便知道。 只要用《弟子规》去衡量看看,他能够落实个三成、四成都不简单。 《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所以自己的德行还没有相当稳固,对于这一些比较没有德行的朋友,我们要敬而远之,能不能骂他? 不行。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们还是敬而远之,好好先修养自己的德行。 外在的小人易防,内心的小人怎么样? 难防。 所以我们不能再认贼作父,现在要下定决心,决不干这种事。 我们认什么贼作父? 烦恼贼,烦恼习气。 它厉不厉害? 明明就不想生气它又来了,明明就不想贪,它又什么? 它又上来了。 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说到,好像我们背着一包的垃圾,明明是臭气冲天,背了几十年,突然有一个人跟我们说:那一包是垃圾,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真的吗? 看看,确实也是垃圾。 突然又想可是我已经跟它几十年,我又不舍得把它放下,就在那里挣扎。 所以“观心为要”,处处观照自己的心有没有不恭敬? 有没有贪婪? 有没有懒惰? 有没有不慈悲? 一看到了这个贼,马上怎么样? 修正,绝对不让它继续嚣张。 这样就能够把小人真正彻底赶出去。 我们接下来看第七个单元“余力学文”。 我们把经句念一遍:【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所以这句话已经点出来,一个人的学问要增长,必须“力行”加“学文”。 这叫解行相应,这个太重要,解行相应。 “解”跟“行”就好像两个轮子,假如只有一个轮子,车子就推不动,一定要两个轮子一起很协调的动起来。 假如只有一个动,一个坏了,会有什么结果? 我们看到经文上写的不力行,只是学文、只是看书,甚至于只是得到很高的学历,这样的下场是什么? “长浮华”。 你看那个六、七岁的孩子,我去教他们《弟子规》,说:今天老师教你们《弟子规》。 他们马上:我们都学过了,都会背了。 头都怎么样? 你看傲慢要不要学? 自己就来了。 所以要谨慎,一开始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问一定要做到、要力行,不然会长浮华。 所以曾经也看到一篇报导“专业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儿”,为什么学历都那么高,看过的书那么多,结果连做人都不会? 因为这些读的书拿来干什么? 考试用,跟生活脱节。 所以哪一个学历的离婚率最高? 可能是硕士、博士离婚率最高。 为什么书念多的人反而连包容、连宽恕、连爱护别人都不会? 问题在哪? 书给了他什么? 长浮华。 他觉得我学历这么高,你都得听我的。 尤其假如他又是电脑博士,整天都跟电脑为伍,所以电脑很好管,按下去它就得这样给我做。 这一个方法对人行不行? 绝对搞得众叛亲离。 所以“余力学文”,学了文一定要去力行,不然会“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他也很认真,只要听一句他就做一句。 可是在这个过程他没有继续学习,没有继续修正,有可能会“任己见,昧理真”。 比方说他学“孝”,他说要孝顺,所以爸爸妈妈交代什么事,我就做。 他爸爸叫他:跟你太太离婚。 好,做。 那不对! 太太假如没什么过失,只是跟公公婆婆处不好,能不能把她休了? 不行,这样没有道义。 当你真的把她休了,这对你父母可能陷他们于不义,到时候街坊邻居整个社会又不知道怎么说你的父母了。 因为“不教而杀”,都没有好好教她,以前是把她杀了,现在是就给人家赶出去,这是很残忍的。 所以你要“学文”,才知道这个“顺”是父母对的时候,我们要全心全意去做,让父母觉得你很懂事;当父母的方法不妥当之处,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然也不要马上顶回去,可以用迂回战术,等父母比较理智,我们这个时候要赶快“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所以父母这个“顺”,绝对不是说什么都照做。 但是他没有继续读书,没有继续听这些善知识讲课,他有可能就会“任己见,昧理真”。 所以学问必须力行加学文,解行相应。 因为你行得愈彻底愈帮助你理解,那你理解得愈深行的就愈到位。 而且这个解行,这行是枢纽,当你有所力行,你才会有所感悟。 所以学一条就要做一条。 诸位朋友,您假如不相信,你拿一本《弟子规》,你挑十句,你说我这半年绝对要把这十句做到,当你真正在半年之内把这十句做到,你突然会觉得其它几句你也做到。 因为这个行会开你的悟性。 当我们学到“缓揭帘,勿有声”,连做一点小动作都会去体谅到别人的感受,当你做得彻底,这个动作内化成你的存心。 当你时时替别人着想,你就从做一句《弟子规》变成做几句? 你可能好多句都突然体会过来。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因为你真正做到这一句,你的恭敬心、你的细心、你的体谅的心就提升了。 所以要老实! 你不要一开始说:这么多句我实在做不完! 你只要领会一句,马上力行,力行才能够让我们法喜充满。 所以要解行相应。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所以这句很重要,读经书的时候必须要很专注,要能专心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我们第一节课跟孩子上课就会很慎重,先要求他们读经以前一定要坐有坐相,书一定要摆正。 当他是用恭恭敬敬的心去读,一开始是这个态度,养成以后终身不改。 假如第一次上课就坐的歪七扭八,边坐的时候眼睛还飘东飘西,那就很难得到真实受益。 我们会跟小孩子讲,告诉他们这一本《弟子规》怎么来的,就告诉他:这个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而且还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用了很大的心,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这一本书成就得来不易。 除了这些古人的帮忙,还要杨淑芬老师亲笔把它写出来,你们看写得这么工整。 我们不好好学,就对不起这一些长者。 除了杨淑芬老师把它写好,还要从很远的地方把它运过来,才能交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要好好爱惜。 所以有一次,有一个小朋友把另外一个小朋友的书撞掉下去了,这个小朋友一捡起来赶快把书拍一拍。 所以这个叫先入为主。 假如你送他书的时候,说:这个人家免费的。 你还用扔的扔过去,那你的孩子会不会尊重书? 不可能。 所以我们都要处处引导,处处以身作则。 坐都坐好了,对书本恭敬。 接下来告诉他们:学问一定要靠平常不断的积累。 有一句成语叫“滴水穿石”,石头硬还是水硬? 石头。 那为什么石头这么硬,居然水可以把它穿过去? 为什么? 因为它的不断一滴接着一滴,可能到十万滴、百万滴,甚至于更多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穿过去,以柔克刚。 所以这个“滴水穿石”就好比我们求学问,一字一句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学好、把它读好,到时候你的学问就可以有穿石的力道。 所以就告诉小朋友,我们这一只手叫滴水穿石手,每滴一滴,石头快要被我滴破了,我的学问就在这一只手不断专注着指着我念的字当中,每一个字我都把它记起来了,我都把它领会了。 所以在读经当中我们都是教孩子,眼睛看书,手指着书,嘴巴跟着念,心也要在,心眼口还有手统统都要专注用上。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现在求学问也有一个很大的忌讳,但是现在人都很贪多,好像觉得多就一定好。 那不见得,因为多就会乱。 所以在《礼记.学记》里面有提到一句教诲“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一次让他学一大堆东西,也没有顾虑到他有没有囫囵吞枣,到最后一定会学不好,甚至于会觉得不想再学了。 你看现在很多孩子一学三、四个才艺,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厌学。 所以学东西、求学问甚至于求世间的技能都要专而不能杂。 所以杨老师学一个书法学了四十一年,杨老师教书法光是“永字八法”那个第一个点一定要让孩子点几千点,才可以再下一个动作。 现在的书法家是不是这样教? 很多书法界的说:你只要来学三个月,保证你能得奖。 要不要去? 我们要冷静! 他是用什么心境学艺术? 急功好利。 我们的书法是拿来修身养性,是心法。 所以一开始用这样的态度让孩子学都是功利,铁定跟艺术背道而驰,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所以艺术当中,当这一个点能够把它点好,他的耐心、他的毅力就在这个过程磨出来。 他每一个基本功都能够扎得很扎实,一个人基础好了再求发展才不会败丧下来;假如基础没扎好,发展的愈快愈怎么样? 愈危险。 所以杨老师虽然学了书法,而在这个学书法的过程,她懂得了每一个字都有结构,怎么样才看起来非常工整。 由这样的态度,当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提起这种观照能力,事情要怎么安排,看起来才不会乱掉。 还有在写书法当中,她的定力怎么样? 成就了。 而当定力成就了,她对人还有处理事情就能够有条不紊。 所以学艺术终究的目的还在提升道德修养。 所以孔夫子才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游于艺也不离修道德,也不离养一个好的心性。 那当杨老师再去学其它的艺术,比方说学国画、学篆刻,因为她已经在书法里面对于艺术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学其它的艺术速度都比别人快很多,甚至于学电脑也很快。 因为那个定力、那种耐力已经养成锲而不舍,今天不把它搞懂就不去睡觉,所以杨老师的电脑也进步很快。 我们这些年轻人跟在她旁边都觉得相对失色,有这样的长者鞭策我们。 所以要专注。 “方读此,勿慕彼”,学艺能还有读书也如此,要把一本书读好了再读下一本。 所谓在宋朝的时候就有提到,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说,他是以半部《论语》就帮他得天下。 所以书要不要很多? 最重要要掌握纲领,要能好好落实。 后来赵普说:接下来我只要再用半部《论语》就可以帮你治天下。 所以学习东西切忌,不能贪多,还有不能贪快。 你太躁进,那个心根本都很浮动,跟学问不相应。 所以曾国藩先生也说到心上不可无书,但是桌上不可多书。 你不能听完课以后,知道中国文化很好,把你书柜里面所有的四书、五经统统搬下来,立定志向这一个月统统把它看完,一定会看得很吃力。 要掌握纲领,先把哪一本学好? 所以“此未终,彼勿起”。 那很多人他听完之后就说,那我的孩子以后什么经都不用背,就背《弟子规》吗? 不是这个意思,《弟子规》不是背的,是要不断重复提醒,要让他扎扎实实的扎根。 当他还有在念其它的经典,继续念,《孝经》、《论语》都可以念;但是这种生活教育、德行教育,每一天都要重复提醒他。 因为读经是训练定性,而《弟子规》是让他的言语行为能够循规蹈矩。 当他循规蹈矩跟这些经典就会暗合道妙。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所以读书有所计划,但是你也不要排得很密,让自己很有压力,那“宽为限,紧用功”,要时时督促自己用功一点。 但是假如学习的时候打瞌睡怎么办? 在《三字经》有提到“头悬梁,锥刺骨”,这是古人用的方法,他把他的头发跟这屋顶上的柱子绑在一起,等他打瞌睡马上怎么样? 整个头发抓起来,痛得都睡意全消;另外一个读书人是拿着一个尖尖的东西,假如打瞌睡,马上往大腿怎么样? 你不要教你的小孩,到时候说蔡老师教的。 古人有这样的一个决心,当然小孩你不能让他伤害身体,你可以教他打瞌睡的时候,赶快用冷水洗把脸,可能精神就好一点;或者可以让他在书桌上摆一个孔子像,打瞌睡看到孔子不好意思,继续再读,方法因人而异。 或者你家里已经有很好的读书风气,亲人之间互相督促提醒,早上谁先爬起来,赶快叫其它的人起床。 我们有很多老师,他们早上起床都是放《弟子规》的读诵带,叫起床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当我们能够解行相应,可能本来觉得困难的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因为有智慧就不怕没有好的方法。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所以学问学问,也要学着怎么问? 但是问也要问对人,一定要他学有专精,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能不能来问我怎么煮菜? 那就问错了。 可以问我怎么煮面,为什么? 因为我到海口去,孤家寡人,叫“中馈犹虚”,只有一个人生活,所以扫地、洗衣服、拖地、煮饭,啥事都自己干,就在那个干的过程当中,突然习劳知感恩,想到了谁? 母亲真伟大。 那在煮饭的时候,因为每天都很忙,所以必须要强调效率,所以只能煮面。 每一次烧了锅水,然后一些菜切一切怎么样? 全部什么? 只要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就可以端出一碗面,上面再给它加一个芝麻酱下去,这样我就心满意足,叫知足常乐。 所以在那一段时间就学煮面。 不过后来因为很多朋友聚在一起工作,就比较没有去煮面,大家会互相帮忙。 所以问要问对人,很多朋友他在问人的时候,往往都会问那一些会认同他想法的人,有没有这个倾向? 明明自己就很放不下,然后都去问那些很执着的人,然后就会觉得:你看我应该也没有错。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往往都很怕问那个一针会见血的人,而那些反而都是真正能利益自己。 所以“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只要你肯有这一分学习心,这一些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他一定会不吝啬告诉你。 你疑惑愈来愈少,就好像乌云都散开了,就会心智清朗,智慧会放光明。 所以是“就人问,求确义”。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经文,一起把它念一遍:【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最后一句很重要,你们念到最后一句要抬头挺胸,“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那这一段经文,最重要要自己经营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不能你修学、看书的地方乱七八糟,这样你坐下来心能不能稳定? 不能。 所以要“房室清,墙壁净”,你一走进去就会觉得很清净、很舒服。 所以“几案洁,笔砚正”,真的,人的心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清净,内心也会清净。 几案洁,笔砚正,所有的东西也要物有定位,当你要用的时候,心才不会很纷乱,或者找半天。 “墨磨偏,心不端”。 其实我们任何的举止都会影响内在的心境。 比方说“立端正”,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会不会胡思乱想? 比较不会。 假如他是站侧一边,假如是站这样,你就会觉得他的心在怎么样? 不知道,晃来晃去,不知道在动什么歪脑筋。 所以你磨墨这样磨跟磨墨放一边磨,一不一样? 心境都会不一样。 所以做什么要端正,不能歪一边,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 所以他站跟坐都坐不好、站不好,他的心会愈来愈散漫,愈来愈傲慢。 所以我们自己要先要求自己坐正,然后磨墨的时候也要坐端正。 所以“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写字的时候也要恭敬去写,不然当我们每一次写字心都很散乱,那学问就在这一颗心的境界。 假如每一次写字都很纷乱,可能学问都在一点一滴当中下降。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 现在很多小孩写字,这笔记本都歪一边,很奇怪! 他歪一边还可以写,这还不是少数。 所以往后他们写字就一定书要歪一边,那到时候可能眼睛都会怎么样? 久了都斜视了。 所以这要适时指导,写字要书放正、笔放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这也是动物归原,这个书本放在哪里把它放好,看完之后再放回去,下一次要看就很快可以找到。 我们曾经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书房,他的书房书籍非常多,每一本都摆得整整齐齐。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所以你放好之后,什么时候要拿都方便。 然后对书也要很爱惜,“有缺坏”,要赶快把它补好,因为古代的书都不易得到,所以他们都倍加珍惜,一有坏掉的,赶快把它修补一下。 现在的印刷术很发达,但是也不能因为发达,我们就不尊重书本,不爱惜书本,这样也不对。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书套让书不至于会脏掉,或者我们做好书柜,让书的寿命可以用很久,这都是对书的爱护。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不是好的圣贤书,一定不能看。 因为我们也提到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 这个小人不单是人,还指什么? 书本。 为什么宁可终年不读书,也不能一日近小人? 就好像一滴清澈的水,滴了一滴墨汁下去,多久? 可能不到一秒。 你要再花多少时间把这一滴墨汁清出去? 可能要十倍的时间,可能要百倍,甚至更久的时间都不容易,所以防止污染特别重要。 要防自己的污染,也要防孩子的污染,所以也要有判断力什么书绝对不能看,最保险的一定要先读几千年印证真理的经书去看。 那孩子看电视绝对你要帮他把关,不能看一些污染的节目,一些杀盗淫妄的节目,这个我们要做好。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们也要自我期许,常常自我砥砺,要有信心,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透过我们精进不懈,一定可以契入圣贤的境界。 那当然根本在信心,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再来还要对谁有信心? 对圣贤人要有信心;再来? 对老师有信心。 你要对你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你要对所有的亲友有信心。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本善之心。 还有也要对我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有信心,因为我们刚开始去做的时候,这一些同胞都很害怕我们会不会做两天就走了,我们都安慰他,我们这个一做一定会做到底。 所以我们是同舟共济。 在今年我们已经要成立网路学校,所以会有很多《德育故事》,还有像《五种遗规》,还有四书,这些课程我们都会安排在网路学院。 那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熏习,一起深入圣贤教诲。 所以大家要有充足的信心,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最后还有一句,要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所以要学也要教。 诸位朋友,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修身做起,进一步去付出,在我们的家庭,在我们的社区,我们可以一个礼拜教孩子一次,难不难? 不难。 已经有很多参考资料可以用,那做什么事只要顺势而为,都不会太复杂。 所以来三个教三个,来五个教五个。 有一些好的家长,他很愿意跟孩子一起学,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机会跟他再做一些家庭教育沟通。 沟通觉得大家一起学习很好,相观而善,可以互相观摩,就可以把这些家长组织起来,固定每个礼拜在一起研讨一节课,长期熏习,他进步了,你也怎么样? 进步了。 所以很多事都可以水到渠成,我们不要操之过急。 最后,我们在学习圣贤的学问,也要明白为什么要学圣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人生就是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明明德”就是让自己本有的本性善良能够彰显开来,所以是明明德。 当一个人明明德,有智慧了,自然而然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就可以亲民。 这个“亲”是指爱护,另外一个意思是“新”,新民,就是让我们身旁的亲友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什么日日新又日新? 思想、观念、德行。 当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帮助别人到了极点,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能“止于至善”。 最后以一句孟子的教诲,我们来互相期许,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跟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因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我们时时以仁、以礼、以圣贤教诲存心,绝对会让德行不断提升。 而且学圣学贤会不会很痛苦? 不会,因为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爱护你,更多的人礼敬你。 所以当我们能够不断用这个存心去面对身旁周遭的人,相信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于我们的社会,将会愈来愈和谐、愈来愈团结。 这一节课就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1-10-21 02:00: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