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三十二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好! 「劝人为善」,当我们劝别人为善,他能够改变也会让他的家庭有很好的转变。 所以当这样的朋友愈多,我们也会觉得很欢喜,我们也会觉得有尽了朋友的道义,也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 但是劝人为善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教人以善毋过高」,教人行善不可以一下子标准很高,那对方会觉得很难做到;「当使其可从」,让他比较自在的可以学习,可以去力行,当使其可从。 你不要一下子标准很高,他一看这么遥远! 你不要一下子跟他讲:你就是要做圣人。 他马上吓得半死。 你可以从当下他可以做的,去帮帮弟弟、帮帮妈妈,做一个好哥哥、做一个好孝子去落实。 刚好我们中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庭院,有一次我就发现有很多垃圾,我就下楼开始跟一个小朋友一起捡。 结果因为楼下住了一些孩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她就站在那里一直看我捡,假如我们是老师,说:小朋友,赶快把垃圾捡起来。 她可能做的怎么样? 不是很欢喜。 所以我就捡、捡,然后就捡到她旁边一点点,我说:小朋友,可不可以帮老师一个忙,你那一个帮我捡起来一下。 她就看看我,捡起来,然后捡第二个。 然后,因为我们旁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大家也捡得很努力,这个小女孩就很欢喜的跟我开始捡起来。 结果捡到没有垃圾袋了,她还自己冲进去她家里又拿出来另外一个垃圾袋来装,所以她捡得不亦乐乎,从这个庭院捡到了马路上。 我在那里想说:不知道要捡到啥时候,我待会儿还有事要办。 她已经冲到房子里面拿出第三个垃圾袋。 我看她要拿第四个,我说: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捡到这里就好了,老师很谢谢你。 所以只要你循循善诱,孩子一定会在付出当中得到喜悦,得到成就感。 那当然,别人有善,我们要适时的赞叹,适时的鼓励。 所以我上了中心,马上刚好有朋友是新疆人,寄了一些新疆的葡萄干,我就叫我们中心这个小朋友说:来,拿这个葡萄干去谢谢这个小朋友,跟她一起吃。 结果拿下去以后,这个小朋友又带着那一个小朋友上了我们中心,在那里玩。 所以这也是结了一个很好的缘分。 她到时候又到我们中心来读书,那就劝人为善,结了一个很好的法缘。 所以我们劝别人也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慢慢指引他过来行善。 这是劝人为善。 第五「成人之美」。 因为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在现在这个时代确实不容易。 诸位朋友看我在大陆也走了不少地方,那是在做了九个月以后的事,九个月以前是什么情况? 有没有一帆风顺的事? 你们在我的笑容背后有没有看到艰苦的过程? 那时候是一个人举目无亲,每天都是披星戴月。 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披星戴月,早上很早出去,晚上回来骑着脚踏车,然后都已经十点多,回到家里打理打理一些卫生,也把衣服洗一洗,看表都几点了? 十二点。 然后躺下去很好睡。 所以诸位假如睡不着,有一个方法就是拼命做,这是良药。 而且在那一段过程当中,还常常会有人走到我们中心来,然后都是这样左看一下、右看一下:现在哪有这档子事? 讲课不用钱,书也不用钱,一定是有什么目的。 你们怎么那么清楚。 他们不相信,从没遇过。 所以常常都会遇到这些很多人对我们的质疑,但是我们还是很欢迎他来看,他来检查。 不怕他不看,看了就能够接触、能够了解。 所以在这个时代当中要把好事做好确实不易。 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行,一定要尽力帮助他。 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相信对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鼓舞。 所以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赞叹。 这是成人之美。 韩愈先生也说到「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所以可以把我们一生当中的经验智慧写成书利益后人。 像袁了凡先生写《了凡四训》,就不止利益到自己后代子孙,还利益到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 但是当我们要「百世劝人以书」,那书可不能想写就写。 所以中国有说「三不朽」,哪三不朽? 立功、立言、立德。 这三个东西顺序要对,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顺序是这样才对。 还没有德以前就立言,可能是胡说八道,纸上谈兵;有了德行还要藉助不断的锻链,他才能人情练达,就做出一些贡献社会的事,所以立功;他又把如何修身、如何立业的方法告诉他人,就是立言。 所以我们看到清朝时期,当了四省的总督曾国藩先生确确实实立德,再来立功,自然他的文章就会让人家非常受益,所以他也立言。 这都是成人之美,也是劝人为善。 再来,「救人危急」。 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很严重,赶快拨110、119,赶快叫救护车来,这一定要做,因为可能慢了一秒都有危险。 我们在大方广网站上有一位朋友留言,他说他本来要自杀,就是因为看了大方广几篇文章,心情才平和下来。 所以现在有一个疾病对人的身心是很大的摧残,什么疾病? 忧郁症。 这个很厉害! 听说忧郁症比例最高的是老师,这我可以体会。 因为毕竟教的都是学生,都必须对孩子的安全还有很多方面都要负责任,压力特别大。 而且老师他又背着一个「老师」,很多道理他假如不懂,他也很难受。 所以确实我们老师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才能够对很多道理能理得心安。 不然很容易愤世嫉俗,闷闷不乐。 所以我们的言语假如能够让这一些忧郁症的病患慢慢把心门打开,慢慢把道理搞清楚,那也是救人危急。 我记得我在秦皇岛讲完五天的课,就要驱车回北京,车子还没开,有个女士在我们前坐的玻璃她就双手伸进来,然后情绪也有点激动,她说:蔡老师,我已经打算要自杀了,但是听完你这五天课。 其实她在讲话的时候,眼泪怎么样? 掉下来。 其实我在那个时候跟她一起掉眼泪,因为她那一分真心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她说:五天听完,人生的态度我已经找到定位了,我以后会好好过我的人生。 当我们可以感受到圣贤的智慧确实对现在的人刻不容缓,所以由于这一分感受、这一分明白,也会不断推动我们不可懈怠。 所以很多朋友、很多老师会问我:蔡老师,你好像都不累? 好像都不会退心? 他就问我:你是怎么办到的? 我就跟他说,我说:很简单,假如你被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给你跪下去,你就不会退了。 他听不明白,我接着跟他说,我说: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讲到第三天,吃完饭走出斋堂,有一个老人家八十岁,不知道在那里等我们多久了,当场看到就跪下去。 刚好因为我在大学是羽球校队,所以手脚怎么样? 你没看那个羽球速度那么快,要瞬间救球。 所以我那个反射动作就出去了,突然双脚一跪就滑过去把他撑住,那旁边的这些主办人员还怕我的脚有没有磨破,幸好是有地毯。 我就赶快跟他说:老人家,你站起来说话,不要这个样子。 结果老人家一起来,他说:蔡老师,你要答应我两件事。 第一件我们新疆,他是新疆人。 他说:新疆听不到这些圣贤教诲,所以你一定要把这种课程到新疆讲。 老人家都八十了,他的孩子都在大学里面教书,请问他这个请求为谁? 为后代,为他一方的人民。 老人家这一个举动教育了我们所有参与的老师,他这一分无私值得我们好好效法。 所以我们去天目山这些老师跟工作人员,最后一天也都是哭得希哩哗啦,很感动,都觉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更重了。 虽然更重,更重是指那个重量,但是背起来却怎么样? 不重。 因为我们的臂膀怎么样? 变壮了。 因为我们相信所有老祖宗、古圣先贤都会在冥冥当中保佑我们、支持我们,而且我们也非常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心一定可以唤醒。 老人家接着又说:第二件事,你在天目山讲课的光盘一定要送我一套。 所以我们看到八十岁的老人家还是这么样非常的好学,也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就跟我们这些朋友讲,我说老人家这么至诚恭敬的对待你,你要念念记在心上,你要对得起人家对你的这一分诚心。 你能念念记住,相信你就不会懒惰、不会退转。 所以我们所做的任何的事都是本分,所有人给我们的肯定,给我们的尊敬,我们都要记在心上,好好用我们自己立身行道去回馈所有爱护、所有祝福我们的人。 所以叫救人危急。 这六点都跟人有关,我把它整理在一起。 第七个跟事情有关「兴建大利」,第八「舍财作福」,第九「护持正法」,最后一个是对物,「爱惜物命」。 这是统计出来、整理出来的十善。 我们看第七个「兴建大利」,在古代我们看到很多善心人士都会造桥铺路,以便利益更多的人。 现在比较少机会造桥铺路,因为现在这个工作都谁做? 政府在做。 其实也还有很多的空间我们可以去付出,比方说那个马路上的坑洞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可以主动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 因为坑洞大,你要想到会有什么结果? 对,假如那一个人刚好喝醉酒,有一点不清醒,可能速度又快,压到那个洞,有可能人都飞出去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又能够去想到别人可能会遭殃,这样的仁慈之心相当难得。 所以当今天你刚好走在路上或者开车、骑车,看到路中央有一块大石头,怎么办? 赶快石头移开。 你这个石头移开,说不定是救了一个家庭,都说不定。 所以处处有这一分善心替人着想,这相当重要。 所以「兴建大利」,最主要就是可以利益别人的事,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做。 那你在高速公路上,假如看到一块石头,要不要停下来去拿? 赶快打电话叫。 这个太危险,可不行,所以我们要灵活,看看怎么做比较恰当。 我在海口常常走在路上都会看到很多大石头,因为很多民工他们在那里等工作,有时候就聊起天,围一圈,都搬很多大石头压在这个路当中,白天看得到石头,晚上看不到。 所以很有可能,比方说一个人在打大哥大,突然踢到大石头会怎么样? 可能就摔一跤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见到了就赶快把它移开。 有时候经过工地,突然那一支竹竿就飞出来,这样很危险,有可能一不小心头就撞上。 我们刚好遇上了,找找看旁边有没有红布,把它绑上去。 所以都是随缘随分,当我们每天随缘随分做善事,相信我们也会非常欢喜,助人为快乐之本。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这个「财」我们也讲过了,可以施舍财物,也可以用我们的劳力、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助别人。 所以现在很多的义工都是用他的劳力在付出。 其实内财难还是外财难? 内财。 你叫他捐一百块、二百块可以,你叫他拿三小时出来帮人家服务,那他可能很难做到。 所以好事有难有易,而难行却能行,功德更大。 这是舍财作福。 最后,「护持正法」。 诸位朋友,你们都在护持正法,当场就在做。 因为你们都用和善的眼神看着我,让我有灵感,不然就会搞砸了,因为我的心也是很容易受伤。 还有朋友听了觉得有一点帮助,也带了其它的朋友来,这都是在护持正法。 还有妈妈把儿子带来,她把儿子带来,相信她的先生会很欢喜,因为只要她的儿子闻了正法,可以旺几代? 旺好几代! 这都是护持正法。 所以当我们台南有很多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我们也要好好的鼓励护持他,他就会愈讲愈好,那你就功德无量。 最后一个「爱惜物命」。 对于东西我们也要爱惜,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决不可以糟蹋。 那对于生命也要爱惜,在澳洲,他们常常在开公路会遇到一些大树,结果他们都会先看树上有没有鸟窝。 假如有鸟窝,工程停止,等季节过了,鸟飞走了,再开工。 我们做不做得到? 你看澳洲人很淳朴,我们在澳洲的时候,确实迎面而来都会互相打招呼,人心很善良。 人心一善良,整个大环境就风调雨顺。 所以澳洲种出来的菜都特别大,我们在那里吃都吃得很饱。 所以确实当人对于生命尊重,对于万物尊重,万物一定会给人很好的回馈。 所以白居易也有一首诗提到劝我们要爱惜动物、爱惜生命。 这一首诗提到「莫道群生性命微」,不要说动物的命就不值钱,「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用这一分同理心去爱护动物。 现在有一些商人专门抓这些野鸟给小孩来买,我们能不能买? 最好不要买,你愈买他愈抓。 当我们有那个共识都不跟他买,他要的只是什么? 钱。 等他觉得赚不到了,他自然不会去抓。 而且这个野鸟一般我们养,养不养得活? 就比较困难。 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我们不买,他们就少抓,这样也不会让这些动物跟父母都离别了,也从小养孩子的慈悲之心。 这是十个善。 那我们都知道如何去判断善,也知道哪一些是可以行善的,我们就要记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一定要记住,「当仁不让于师」,行善也要不落人后。 所以有一句话讲到「不让古人是谓有志」,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习以古人为榜样,要抱持着不输给古人,甚至要怎么样? 超过古人。 这不是傲慢,我们思考一下,今天你为人父母,假如你儿子跟你说:爸爸,我这一辈子不可能超过你。 你高不高兴? 你会说:我都把我该说的经验都告诉你了,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你这个年纪我已经把这么多经验都告诉你了,你还说不要超过我。 那父亲一定怎么样? 很难过。 假如我们每一个学习圣贤学问的,都说:那个都是圣贤人,我们都做不到。 那老祖宗都在那里怎么? 孺子不可教也。 所以我们学习要有志向志气,「不让古人」。 所以像我们教书的,看着这些优秀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我们都很希望他们往后的成就超过我们,我们会非常欢喜。 所以诸位朋友,你们都遇到很好的老师,才知道珍惜圣贤学问。 所以我们要立身行道,要超过老师,老师才会觉得很安慰。 所以「学贵立志」,你不要一开始目标就掉到最下面去。 所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确实老师对我们所有的教诲,可能都是他几十年去芜存菁的经验,确实如此,这是我很深的感受。 所以只要我们守住老实听话,那一定可以「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见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批评,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 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很好,继续保持。 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老人家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他刚好做错事,「不指责要协助」。 老人家很多的话都很有人生的智慧,我们常常能拿来观照自己的心,那进步就快了。 所以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决不可嫉妒。 见人有恶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 时机还没成熟,跟他的信任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或者毁谤他,这样就不好。 所以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规劝他人还要先建立在哪一个基础? 信任的基础。 所以《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才劝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可能会跟他产生误会,这样就不好。 「见人错事」,他已经当场做错事情了,一般的人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你搞什么? 孩子很不小心把盘子打坏了,你马上霹雳啪啦像机关枪一样达达达,这样孩子会怎么样? 更加内疚。 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够平心静气,他会体会到我的父母很有修养。 当我们先一起把这个残局收拾好,他内心已经很感激了。 再进一步,今天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来检讨一下,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甚至于做人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都是这样去存心,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样是最傻的。 那有一个朋友他就提到,他说:不见人恶好困难,很困难。 那他就请教释净空教授,师长就给他一个好方法,我也觉得好得不得了,他说:你以后看到别人的错,你就说都是我的错。 怎么说? 比方说你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教好。 那你就赶快教! 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你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也是我不好。 假如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说: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 当人处处看到本分,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 所以这个方法,我觉得很妙也很受益。 所以这是「见人恶」可以『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个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所以《了凡四训》里面也提到「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假如我们不改自己过失,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大半都怎么样? 流掉了。 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 那要改过首先要发三种心:第一个要发「耻心」,羞耻之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 为什么要发羞耻心?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我们有那么难得的人身,当人容不容易? 不容易。 既不容易就要把他当好,要不负老祖宗对我们的期许,要当天、地、人三才。 那怎么样当天地人三才? 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 大地有什么德? 长养万物。 任何的万物它都不挑都去成就它,所以心胸非常宽广、非常平等。 你看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结果它还把它转化成营养回馈给我们;就好像母亲一样,纵使我们大小便让母亲收拾,母亲回馈给我们也是无私的奉献。 所以「地为母,天为父」,我们要把天地之德透过我们这一生好好演出来。 诸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其它的动物数量是人类的几倍? 光是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某一种蚂蚁,一个原始森林里面某一种蚂蚁的数目加起来都超过人类的总数,你相信吗? 你看平常一个这么大的蚁窝有多少蚂蚁? 更何况是整个原始森林。 所以我们能当人希有难逢,不可以辜负这个人生,不可以糟蹋。 所以他们可以成圣成贤,我们绝对不能一生完全没有贡献,甚至于还造成家庭社会的负担,那这样就太惭愧了。 所以孟夫子说「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 所以这个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 这是耻心。 第二个要发「畏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得不错,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候就一文不值。 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所以古代有一生造恶,临终前突然非常忏悔他一生的造作,结果还得到善终。 所以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懂得忏悔,懂得改过,这很重要。 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都可以弥补回来,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这是要有畏心。 而说实在「人生无常」,这个肉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留得住,所以改过决不可等待,等身命结束了,你想改都改不了,可能一生的恶名还让子子孙孙蒙羞。 有没有这样的人? 有! 我们到了杭州的岳飞庙,看到了一对夫妻,谁? 秦桧,你看,跪在那里让人家唾弃,已经唾弃多久了? 快一千年了。 而且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告诉你,我是秦桧的子孙。 有没有? 他有没有子孙? 他不敢讲。 所以让子子孙孙都蒙羞,那这种事我们不能干,所以要发畏心。 再来要发「勇心」,要很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 所以我记得卢叔叔跟我谈第一次话,谈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最深,卢叔叔说:对自己要赶尽杀绝(用得词还真好),对别人要厚道三分。 其实这跟我们圣贤常常教诲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一个意思,但是卢叔叔用的这个字眼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记住。 所以往后面对坏习惯现前要怎么样? 你不要拿刀,那我不负责任,这是形容就是绝对不能退缩。 所以我从这一句就想到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当初在三国时代赵子龙救阿斗,把阿斗捆在怀里被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请问他那时候只有什么念头? 冲出去,要把阿斗保护好。 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也要有赵子龙的气魄。 过去的烦恼习性多不多? 就像这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任何退缩的意念,因为你一迟疑,本来还跨出五步,又怎么样? 退回来数十步,你就会很沮丧! 所以不能有退缩的念头,相信你一定可以把阿斗救出去。 诸位朋友,谁是阿斗? 我在有一次演讲说谁是阿斗? 底下的人说刘备的儿子。 这是譬喻,要保护好我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 所以这是要有勇气,不能退缩。 所以《了凡四训》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像被毒蛇咬到手指头,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迟疑? 你会不会说要不要改? 还在那里考虑东考虑西,来不及了,命都没了,马上宝刀拿下来切下去,这就是赶尽杀绝,不能让坏习惯停留半秒钟。 一有念头马上怎么样? 把它转过来。 用什么转? 我知道你们心里都有数,那也可以用经文转,用经文提醒自己。 比方说要生气了,马上想到「忿思难」,马上想到「言语忍,忿自泯」。 你们都知道我用什么方法吗? 好,知道就好。 我们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也是要有改过的勇气,改过的方法。 所以改过大分三项: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还有从心上改。 那就好比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根本改起。 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马上修正,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这是会改过。 我们看下面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所以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摆在前面,当然就能树立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你的小孩。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懂得不要把人生只是当作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 假如为人父母都把「钱」摆在第一位,那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什么当第一位? 钱! 重利轻什么? 轻义。 到时候他跟谁抢钱? 对! 所以人算不如天算。 那我们也来思考一下,真的对饮食、对衣服,甚至于居住,所有物质享受真正获得了,人的人生真的好吗? 假如一个人真的一生都追求物质,然后他确实很快乐,那我没有意见,我也成全他、也鼓励他;可是问题不然,真正完全追求物质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 常常跟人家攀比,比来比去,看到人家又买新车,自己内心难受的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所以我会跟他们说,我说:买一件很贵的衣服,快乐多久? 一分钟,没这么惨! 快乐三天。 可能那个卡刷下去,那个月的薪水去了一半,所以快乐三天,痛苦多久? 痛苦一个月。 而且买回去,明天马上就穿,穿到公司里面去,跟同事说:你觉得我今天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假如遇到比较糊涂的:有吗? 有吗? 你在那里气得半死,我花这么多钱你都没发现,那就没有乐了! 还有苦,因为苦于别人有没有看到我,时时都在患得患失。 所以这种乐叫坏苦,就一下子而已,之后就是苦受了。 所以人追求的乐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什么样的乐才能让一个人非常欢喜、非常充实,而这种欢喜是从内心散发出来,哪一些乐? 行善最乐,还有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长的喜悦,这都会让你、伴随着你一生有无穷的法喜。 那我们今天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1-09-23 23:29:5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