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二十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提到了,古人很重情义,在亲人当中、在朋友当中都会流露出来。 所以李白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他送着他的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经完全看不到了,他才舍不得的离开了,对朋友那分情义、那分相惜之心就在送别当中流露出来。 现在的孩子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 很难! 因为孩子现在没有恭敬之心,比较焦躁、烦躁。 所以我们也在这些礼仪当中,长养孩子对人的恭敬。 刚好前天我的结拜大哥来听我讲课,他从台中赶过来。 他听了两节课,他马上又有事,就在下午要离开,他就说不来听我讲,他很难受,对我的支持就不言而喻,真的是很支持我。 后来我就陪他走了一段路,送他去坐火车,当他离去的时候,我也是一直在那里「过犹待,百步余」。 突然想到跟他相识这十年,我很多的决定他都很支持,虽然很多次我都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一直很信任我。 他说:你只要抱持着你对人、对社会的这一分初心,一定会做出一些能够利益他人的事。 所以他是时时都在关心我,看到我这几年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欢喜,非常欣慰。 下一句是;【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就是当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我们不要坐,等长辈叫我们坐了我们再坐,这是进退之礼。 学礼仪也要学得灵活,不可以学呆了。 比方说看到人要行礼、要鞠躬,刚好你在电梯里面,很挤,突然看到你叔叔来了,你要不要再给他鞠个躬? 可能旁边的人都被你弹到旁边去了。 所以,学礼要学得灵活运用。 刚刚张教授也说,在厕所的时候要不要鞠躬行礼? 那就不用了,等出来再打招呼就好了。 我们要顺势而为,因地制宜。 刚好我们有位老师他也学了『长者坐,命乃坐』,所以到一个单位去,跟当地的负责人在谈话,对方是个女性。 结果站了很久,这个女性她就坐下来,一坐下来,我这个朋友因为她是长辈,「长者坐,命乃坐」,但是长者没有说,他还是继续站着,这位长辈她都必须头一直仰着。 因为他很高,她又坐下来,头就这样。 突然这位长辈觉得头很酸了,她说:你坐下来吧! 我的头都快受不了了。 当我们看到别人已经在那里仰头而望了,不等长辈叫你坐,你就很自然的坐下来。 所以学不可以学呆。 所以「长者坐,命乃坐」。 有一个孩子她才差不多两、三岁,一个小女孩。 有一天跟她父母还有外婆出去出游,在公园里面,她父亲坐在那里看报纸,小女孩坐在一个板凳上面。 突然她的外婆走过来,结果那个小女孩突然就跳起来,因为那个椅子比较高,她马上跳起来,没有站稳就往前倾,然后倒下来。 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觉得很奇怪,就站起来赶快把她扶起来,就问她:你干嘛跳起来? 小女孩说:长者立,幼勿坐。 因为外婆过来了,她赶快跳起来。 结果这个父亲在那里很汗颜,外婆走过来,他无动于衷在那里看报纸,他两三岁的小女儿已经跳起来了。 所以后生可畏,面对这些学圣贤书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他们一样好好学习,落实《弟子规》。 下一句:【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这个也是讲话的礼貌,在尊长前面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 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这个分寸的拿捏比较缺乏。 往往一群孩子遇到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了。 这个时候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都已经习惯,就很难再把他导正过来。 所以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 有些长辈就说:小声一点! 孩子就小声了,小声多久? 三分钟,又控制不住。 小声一点! 然后三分钟,又没效果。 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 这样对不对? 不对! 所以教育还要很有耐性才行。 中国很强调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就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方说,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 穿太多了,很热,穿太少了会着凉。 吃饭呢? 吃太多了会胃痛,吃太少了会挨饿。 讲话要不要中庸? 对! 所以『尊长前,声要低』。 但是假如跟长辈讲话都讲不清不楚,那就很失礼,所以『低不闻,却非宜』。 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也要注意,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看着长者,叫『问起对,视勿移』。 我们跟现在的小孩子交谈,他的目光可以专注的看着你多久? 很不容易很久! 能十秒钟就不错了。 孩子对人讲话眼睛都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很浮躁。 现在孩子为什么这么焦躁? 就是太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了。 所以这些小细节,都需要我们为人长者好好用耐性去教导,慢慢让他能循规蹈矩,处处替人着想。 『近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不要让长辈等太久;等跟长辈谈完话了,我们要离开,就慢慢退几步,然后再走出去。 你不要马上长辈跟你讲完话,「好,再见」,马上就冲着离开。 这样好像是告诉长辈说,我恨不得马上走,不要再多留一秒了。 处处我们要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所以「退必迟」。 「出则弟」最后一句:【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这个『诸父』跟『诸兄』,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指伯伯、叔叔,可以延伸到像舅舅,就是长辈,伯伯、叔叔、舅舅这一辈的;「诸兄」,堂兄弟、堂姐、堂妹,还有表兄弟、表姐、表妹这些亲戚关系。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叔叔、伯伯也都是伴着我们、照顾我们成长,也不知道曾经抱过我们多少次,在心里面祝福我们健康成长,也都是很关怀我们。 俗话说,「受人点滴」也要「涌泉相报」,有这样的态度人生才厚道,人生才会充满欢喜。 这一次讲课也看到很多长辈、很多朋友,都是我在这几年认识的,也有很多是一、两年没见面。 见到面,这些长者、朋友都很欢喜,他们也很祝福我能够在这一段时间有一点小小的进步。 当我面对他们真诚的祝福,我们都要记在心上,「受人点滴,涌泉相报」。 更应该好好的充实自己,然后奉献这个社会,让这些祝福你的人都能生欢喜心。 所以相同的,这些伯伯、叔叔,这些堂兄弟姐妹也都是伴我们一起成长过来,也对我们有很多的提携,很多的关怀,这一分情我们也要时时存在心里。 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去帮忙。 这个「诸父」除了指有亲缘关系之外,我们可以把它解得再广泛一点。 「诸」可以当众人,也就是侍奉任何一个人的父母,我们都要有恭敬之心;对待任何人的兄弟姐妹,我们也要有爱心,也要关怀。 当我们是用这样去解,整个心胸就会非常开阔,量大福也就大。 在新加坡许哲女士,她是新加坡的国宝,曾经就有记者访问她。 因为她人生几十年都一直致力于照顾病人,照顾贫穷的人,记者就问她,「你这样帮助这么多人,帮助这么多别人」,记者问到一半,她就说:我哪有帮助别人? 我帮助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所以在她的态度当中,哪里是她的家? 整个宇宙都是她的家。 记者又问她:你都照顾别人,谁照顾你? 你看,人都有很多烦恼,照顾别人还怕自己没人照顾。 这位长者很开心,她就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 你看,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 而这个人生态度就跟圣贤的经典完全相应在一起。 老子有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善良的人他的福报不可限量。 所以,许哲女士说她的冰箱都会莫名其妙就多很多菜出来,而且也不知道是谁送的。 诸位朋友,为什么不知道是谁送的? 当施的人是不求回馈,回报的人也不想让她知道。 假如我们今天去送礼是有所目的,礼物拿过去还要告诉对方说:这是我拿过来的。 当我们是有所目的去付出,对方接受的时候也会有负担,好像欠你一个人情,这样人与人相处会有压力。 而许哲女士她的付出是不求回馈,而且她觉得那完全都是她应该做的,所以接受她帮忙的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动。 一有机会可以帮她做些事,大家都会很主动,所以都买些菜放在冰箱里。 杨老师当时候出来教孩子读经、写书法,每一次下完课,学生都走了,老师走到厨房,都会发现一些东西,这边一包菜,那边一包水果,也不知道是谁送的。 所以,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用自己的真心,去跟每一个人相交,当你把天下人当兄弟,天下人也会把你当兄弟看。 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它是一个结果,原因要怎么种? 一定是我们把天下人当家人看,我们主动去付出,就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 《孝经》里面有一段话,「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以其实人际关系不复杂,只要你有一颗真心,一定会赢得很好的人缘。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父亲,我们都很恭敬,他的孩子都会心生欢喜,相信你也会跟他们家里的人处得很好。 「敬其兄」,你尊敬他的兄长,他所有的这些弟弟妹妹也都会很高兴。 「敬其君」,你尊敬他的上司,或者尊敬他的公司,那他的这些同事、同仁也会很尊敬你。 所以当我们时时抱着一分恭敬之心,自然就会赢得众人的友谊。 除了我们刚刚有提到,对父、对兄要恭敬,而且要进一步做到爱屋及乌。 要敬「诸父」、敬「诸兄」,比方说哥哥的孩子、弟弟的孩子,或者是伯父的孩子、叔叔的孩子,我们应该也要爱护。 古代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叫章佳英,她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所以她从小就是孤儿。 她有三个兄长,后来三个兄长很早就过世,她跟嫂嫂就一起照顾她这些侄子。 结果很不巧,她三个嫂嫂也陆续都去世了,在这样的当下,这个章佳英她就抱定一定要负起这个责任,要好好把这些晚辈都抚养长大。 当她有这样态度,那是真正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因为她这么做,一定会让她的兄长很宽慰,兄长宽慰,也会让她的父母很宽慰,所以我们要爱屋及乌。 所以她终身就没有嫁,她有没有吃亏? 相信因为她用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她这些晚辈,她的晚年也会赢得这些晚辈对她的奉养。 我在教书过程,也曾经遇过学生父母已经不在了,而是姑姑抚养。 这个姑姑谈对象的时候都跟对方讲:我一定要带着两个侄子一起嫁过去。 那个时候我在跟她(这位学生的姑姑)谈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肃然起敬。 真的跟她聊,聊到一半有时候,泪水都快止不住掉下来,很感受到她那种忠义的存心。 当每一位长辈都能处处爱护自己的晚辈,相信家庭都会在不圆满当中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这是提到爱屋及乌,所以对长要敬,对下要慈爱。 刚刚提到了许哲女士,她是把天下人都当自己的家人看待。 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祖逖。 当时候晋朝国家不大稳定,北方五胡乱华,他不得已就带着好几百户人家,包含他的亲戚,还有乡里面的这些邻居,就一起迁到淮泗这个地方。 因为他从小就很有侠气,很会照顾人,所以一路上所有的这些车马都让给年长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 也把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统统拿出来给大家用,就这样一路照顾所有的人。 当时候晋元帝也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给他一个官职让他去做,他也做得很好。 而且常常抱着一定要把国家的失土再把它拿回来,很有这种雄心壮志。 果不其然,在他生命当中,也把晋朝很多失复的土地都拿回来。 在这个避难的过程,祖逖也是时时替所有人的生活打算,都辅佐他们怎么样去耕作,怎么样有好的收获。 遇到一些骨骸,因为战乱时代,常常都会有很多骨头,很多大地上就可以看得到。 祖逖就组织大家把这些骨头统统把它埋好,还帮他们办了一些祭祀的活动。 这些行为都让跟着他的这些老百姓很感动,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的长者在聊天当中就说了,他说:我们年纪都这么老了,能够再遇到祖逖,就好像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样,我们死都不遗憾。 祖逖这种仁义之心,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民百姓,所以祖逖去世的时候,整个人民就好像死去了父母一样那样的悲痛。 所以确实,祖逖就落实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刚好到澳洲去读书的时候,有一位长辈,他比我父亲还大。 在澳洲期间,他胃出血,吐了很多血块出来,他走到我们学院的时候,我刚好碰上他,看他整个脸都是白色的,都苍白了。 我就赶快去通知当地的这些工作人员,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幸好没有什么大碍,只是需要好好调养一段时间。 因为我们去是去上课,每天都有很多课程可以上,这位长者就必须有人照顾。 我就自告奋勇,我说:让我来照顾,我要体会一下孝养父母的感受。 因为我跟父母住过一段时间,很多朋友说「你好孝顺,都跟父母一起住」,我都很惭愧,因为我父母身体都比我还好,看起来是我照顾他们,其实很多都是他们照顾我。 刚好在澳洲有这个机会,这个长辈生病,我们可以落实「亲有疾,药先尝」,这些都可以做得到;「晨则省,昏则定」,时时看到他的需要。 我就很欢喜,虽然课没有上到,但是我们可以透过照顾这位长者,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做出来。 因为他胃已经受伤,就不能吃一些比较不好消化的食物,必须从给婴儿吃的那种麦麸开始吃起,而且要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要吃一次。 我就开始学习照顾长者,两个小时就帮他煮一碗麦麸给他吃。 在这段过程,我就提升了自己的细心程度,那长者也很欢喜,我们陪着他养病。 也因为这个因缘,我也在这个长者身上,学到很多的处事待人的道理。 这位长者虽然是工人,他的工作也很多,有时候还要下到下水道,下得很深的下水道去做些劳动的工作。 但是他都带很多印度人,因为新加坡有来自很多国家的移民,他说他带着各个国家的人,他都是身先士卒。 下去很危险,他都没有叫他的工人先下去,他都自己先下去。 工人在生活当中很拮据的时候,他都会慷慨解囊去帮助他们,也从来不会去跟他们要。 所以在这段过程当中,我又亲近了一个仁德之人。 虽然他是用劳力,但是他却很喜欢中国文化,还写了一手很好的小篆的字。 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要礼敬一切人,很多卧虎藏龙都在你的身旁,你都不知道。 假如你能不断保持一个恭敬心,你确确实实会处处遇到贵人,就能体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由于我们住在一起都互相照顾,刚好我必须先离开,这个陈伯伯还有几位我们一起住的男士,在前一天晚上就聚在一起。 然后他们送我离开,那种男人跟男人的不舍之情,我也体会很深。 所以我说,不只男生跟女生有真情,男生跟男生也是有真情真义。 最重要的还是要我们有一分真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接着要进入第三个单元,「谨」。 我们看到「谨」这个字,要想到什么? 要很谨慎,谨言慎行。 其实在讲「入则孝,出则弟」,跟谨慎有没有关系? 也都有。 在「出则弟」当中所提到的这些礼仪,「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都是言语、行为当中的分寸,我们也要谨慎去对待。 有一个北京的着名的外资公司,它要招考员工,也是通过各个关卡,考一大堆试,还要考英文。 在这个过程就刷下来很多人,最后留了一批人,准备做最后的面试。 刚好公司的主管进来,跟他们坐了一会儿,主管就说:我现在有事,必须出去十分钟,你们等我一下。 这个主管就出去了,所有的人在里面,坐了一、两分钟就站起来,然后看到办公室里面有些文件,就把它翻开来;一个人看完之后,还递给另外一个人看,另外一个人也在那里翻。 十分钟过去了,这个主管走进来,他说: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因为办公室装了个摄影机,所以看到每个人都动公物。 因为他没学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他也没有学过「入虚室,如有人」,纵使主人不在,纵使他人不在,我们该守的分寸也不能有丝毫的减少。 当这个主管宣布说你们都没录取,这些人愤愤不平。 「怎么可以这个样子!」这些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就说了,「从小到大又没有人告诉我们,不可以乱翻别人的档案」。 这些处事做人至关重要,所以要谨慎。 这个「谨」的功夫在小地方看,可能我们一不谨慎会阻碍到别人,比方说你坐没坐相,脚还伸出去,很可能绊倒他人;假如在大的方面,你不够谨慎,也有可能造成灾祸,造成伤亡。 前一阵子有美国的直升机坠落下来,后来查出原因,就是直升机在检查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裂缝,但是没有检查出来,所以人机都毁了。 所以,当我们在做我们该做的事也要时时谨慎,不然有可能因为疏忽,而造成了他人生命财产的损失。 像我常常坐飞机到很多地方去演讲,假如不够谨慎,刚好今天要去马来西亚,护照找不到,那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因为没有「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那会有什么结局? 不只自己可能会整个情绪非常紧张,到时候去不了,又对不起谁? 对不起一群在等你的人。 所以,谨慎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它的影响面确确实实很大。 假如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他不够谨慎,都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地方,而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所以,谨慎的态度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养成。 在中国大陆,去年有个案件让所有的人都在省思,叫「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他是一个大学生,他还没毕业,参加很多物理、化学实验,全国的,都还得到名次,优不优秀? 优秀。 结果因为跟同学冲突,杀了四个人,所以被全国通缉。 这件事就震撼了整个教育界,重新思考,要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我也去问了一些朋友:你看马加爵做出这样的事,你有什么看法? 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人赶快让他死,把他枪毙了。 有些从事教育的人,他可能就不是这个角度了,他会觉得马加爵很可怜。 他都还没踏出社会,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这么夸张的事? 所以这个事件,家庭要反省,学校也要省思,为什么这些做人的态度,在一个成绩这么优秀的大学生身上都没有学到。 而且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以前,他可能都是父母的骄傲,因为他是在很偏远的地方考上的,他们那个村落就他一个大学生。 所以确确实实,我们不能被这些外在的这些「名」淹没了,要更实质的看到,能够让一个人人生能走得踏实、圆满,不是学历,而是德行。 马加爵他没学过《弟子规》,假如他有学到「凡是人,皆须爱」,他就不可能这样做。 他假如学了「兄道友,弟道恭」,他假如学了「言语忍,忿自泯」,就不会造成这个意外了。 为什么他会萌这个杀机? 因为他的同学常常都笑他,因为他太穷了,所以他都没有好衣服穿。 他在监狱里面还跟监狱长说:这件囚衣是我穿过最好的衣服。 当所有的同学都讥笑他,他的自卑感愈来愈难受,就是因为这样的刺激才失去理智。 从这件事我也告诉家长,你要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为什么这些同学会被杀? 为什么? 是不是偶然? 不是! 因为他们没有做人的分寸,他没有学到「勿谄富,勿骄贫」,他没有学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家里的隐私拿来取笑,难怪人家会不理智的对待他。 又有一句讲到「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人家狗急跳墙。 所以从这个事件我们也要省思,我们教孩子绝对不能让他去伤害别人,像马加爵这样;相同的,我们也要教出的孩子,是不会让人家引发对他攻击。 当孩子言语当中都有揶揄他人、都有轻慢他人,我们自己就要谨慎,这已经让孩子在往后的人生布下危机了。 从这个事件当中,我们也了解到,确实要谨言慎行才是。 我们来看经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早起一点,晚上少睡一点。 很多家长就说了,这样孩子会不健康,让他多睡一点。 确实睡觉有时候比吃饭还重要,因为在睡觉当中整个人在休息,很多身体机能在恢复,所以一般小孩他所需要的睡眠都会比较长。 但是假如一个人很有志向,非常充实,他睡眠的时间也会自然而然慢慢减少。 所以杨淑芬老师我们都说她是「早睡早起」,什么意思? 早上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来,所以叫早睡早起。 不知道诸位朋友有没有见过杨淑芬老师? 你看她一天睡四个小时,气色怎么样? 红光满面,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结果她在我们中国大陆,有位很高明的中医帮她把脉,他就跟杨老师说,他说:你睡这么少,气色还那么好,就是因为你是吸收天地之气。 什么天地之气? 浩然正气! 当我们念念都跟古圣先贤的存心一样,那你的身心状况就会愈来愈好。 但是诸位朋友,欲速则不达,你不要说:我要效法杨老师,今天回去就睡四个小时。 到时候一个礼拜以后,整个人都消瘦下去,那我不负责任。 我们可以让生活更充实,多看书,当你法喜充满了,睡觉的欲望就可以慢慢减少。 其实「朝起早,夜眠迟」,因为古代的人都很孝顺,所以很早起来打理家里的事务。 《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提到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晚上要巡视家里这些门窗有没有关好,然后都是先请父母去睡觉,父母都睡了,他再去睡,所以「夜眠迟」。 我们也常常听到古代一些诗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当他人生有所志向的时候,他都会珍惜时间,不愿浪费。 中国人特别惜时,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确确实实当你很有钱,你有万贯的家财,也绝不可能买回你已经失去的时间。 当一个孩子对时间非常恭敬、非常谨慎,他就不容易蹉跎光阴。 在汉朝时候有一首乐府诗也提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希望孩子的人生不要有这样的遗憾,所以从小一定要让他珍惜时间;而且生活作息要正常,不要一放假就到半夜不睡,隔天又睡到中午。 那种睡功,我还真是学不来。 我们教导孩子读经,也很注重这种生活作息,所以告诉孩子,六点半起床,七点要读《弟子规》。 这些孩子都六、七岁而已,学了之后真做。 刚好大年初一,因为除夕比较晚睡一点点,她的妈妈就把闹钟调晚一个小时,希望给孩子多睡一点。 结果这个女孩可能也是生活已经习惯了,差不多六点多,她就醒过来,一看才五点多,她就继续睡。 一睡觉得愈睡愈不舒服,怎么时间过那么慢? 她一看,七点了。 结果走出房间一看,八点! 小女孩马上放声大哭,说:八点了,我没有念《弟子规》! 孩子为什么掉眼泪? 你看她对学问负责,她对老师恭敬,老师教导的话,她不愿意违背。 所以我们当家长的要跟老师配合,不要愈帮愈忙。 小孩少睡半个小时没关系,让她失去对老师的恭敬,那才大有关系。 这节课上到这边,谢谢。 发布时间:2021-08-10 23:26: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