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十三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我们昨天讲到的是:【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昨天也有提到,人要避免很多坏的习性的养成,昨天也提到赌的问题、好色的问题,还有古书当中说的四个习性不能长,叫“骄、奢、淫、逸”。 在这个“逸”当中,最重要的是要从小让孩子养成勤劳的态度,做家事的习惯。 昨天也讲到做家事有哪些好处? 第一个,习劳知感恩,懂得感恩;第二个,养成勤劳的态度,做事能力也会一点一滴的积累。 所以,做事能力绝对不是长大才学,从小在家里就可以训练;再来,锻链他的意志力;最后,他的人际关系会特别好。 我在教书的过程曾经教过自然科,每一次上完课就有很多的器材要收拾。 有几位学生他都很自然的,你都没有叫他,他都留下来帮忙你整理,帮忙你打扫。 诸位朋友,您看到这样的学生,你的内心怎 么样? 心生欢喜。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一定会多加照顾,所以孩子勤奋很容易得到长辈的提携跟关怀、爱护。 在跟平辈相处,假如他很勤奋,对他的人缘也是有直接的影响。 比方说他到大学去念书,假如刚好跟几位同学一起住在一个寝室,他一进去看到别人在打扫客厅,他马上就动手去跟他一起做,留给同学是什 么印象? 是懂得处处帮忙,处处体谅别人辛劳的这一分态度。 虽然还没有相处,这个动作已经赢得同学对他非常好的印象,很容易就融入团体之中。 但是,假如他在家里都不帮忙,到了团体里面,比方说在寝室当中,别人在打扫,他依然看着他的电视,那其他同学对他的观感就不大好。 不帮忙还不打紧,因为在家里不帮忙就不知道做事人的辛苦,有时候拿了东西乱放,忘东忘西的。 到时候很多的公物人家要用的时候找不到,这个时候他在团体当中的信用跟印象就会愈来愈差,人家的怨言慢慢积累,到最 后就会爆发出来。 我们在“谨”这个部分有提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些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孩子往后的团体生活;不然不只帮不上人的忙,还会给人家添乱子。 所以,勤劳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对他人际关系也是直接相关。 很多大学生被学校退学,原因是什么? 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老师跟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住在一起跟他相处。 在深圳有位大学生被学校退学,报纸刚好报他,画了一张漫画,戴了一个学士帽,然 后他的母亲在喂他吃饭,内容里面写到“专业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儿”。 诸位朋友,不要觉得很夸张,他大学时候确实还是他妈妈喂他吃饭,因为他跟他妈是死对头,假如没有他妈妈喂,他不吃,这 么大了还这么样让父母操心。 但是我们话说回来,孩子为什么会是这种态度?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当初可能在两、三岁的时候,喂一次饭要喂多久? 要全家跑全场;喂一次饭要一两个小时,喂下来腰都快断掉了。 所以无规则不成方圆,教育孩子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绝对不能放纵孩子;到他养成习惯,长大了,要扭转都扭转不回来。 所以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比方说去找老师,到老师家也不会看时间,有时候正中午老师在睡觉,也去按老师的电铃。 进去以 后要跟老师借电脑,吃东西他掉满地,都不整理。 所以老师很怕他,同学也很怕他。 我们希望孩子往后人生能够走得顺利,就要养成这些好的习惯才行,不然他这些坏习惯无形当中都是他人生很大的阻力。 我们知道哪些是好,要尽力去养成,哪些是不好,要尽力去改过;当然从我们做起,进而当孩子的榜样。 这个“亲所好”,我们也可以把它再延伸开来,当作不只是父母,我们的亲人所希望的,我们做得到也要尽力去做。 比方说妻子、儿女一定希望我们能够多陪伴他,有句话是说,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败。 很多人说,现在我工作那 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 他们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这个叫找藉口。 人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 当然确确实实人情当中也是有很多情况会发生,所以一定要学习一个能力,叫拒绝的能力。 不然你的时间统统会耗在应酬,耗在很多对家庭、对人生不大有相关的事情上。 拒绝容不容易学? 诸位朋友,你觉得拒绝容不容易? 不容易。 拒绝他人,我们可以拿出两大法宝,这两个法宝拿出来,一般朋友就不会为难你。 第一个法宝就是父母。 比方说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实在是不想去,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两点,谈的都是什 么?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这些言语,你实在不想去,你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父母请出来。 就跟他说:我已经答应我妈妈要回去,今天晚上陪她,我已经一、两个礼拜前就答应她了,所以我得回去。 一般的朋友听到你要回去探望父母,他会怎 么样? 他当然应该不会勉强你。 说不定你这么一讲,他也突然想到:我也很久没有回去看我父母了。 反而你这个拒绝还唤醒了他的孝心,这是第一个法宝。 第二个法宝是妻儿。 当你不想去无谓的应酬,你可以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要跟我儿子讲两个德育故事,都已经跟他约好了,因为我现在一起跟他在做《弟子规》,来当我们的家规。 《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孩子还小,我不会失信 于他,所以我必须回去。 当你把这两个王牌拿出来,基本上,朋友不会强你所难。 假如两张王牌拿出来还是没用,还是硬要拉你去,怎么办? 假如是这样的朋友,我看人生应该有所取舍,这样的朋友应该敬而远之。 当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就能够去“亲所好,力为具”。 我们之前也有提到晨昏定省,常常回家看父母,父母会很欢喜。 有些年轻人他也会利用礼拜六或礼拜天回家看父母,怎么看? 带着一、两个孩子,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开始在那里看报纸。 两个夫妻都坐在沙发上,孩子一进来就东跑西跑,爷爷奶奶忙得不亦乐乎。 在厨房里面,一大早出去买菜,回来又赶快煮菜,然 后煮完以后端出来,我们放下报纸:吃饭了! 然后一起吃饭,吃完饭也没有帮忙收拾碗筷,帮忙洗碗,吃完饭就说:妈,我要走了。 拍拍屁股,把孩子带走了。 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喘了几口气,累死了,不如还是不要回来,清净一点。 所以我们就要理解到,我们回家探望父母一来是尽孝心,二来也要多体恤父母。 我们跟父母先打好电话:菜我们已经买好了。 回去的时候,夫妻俩应该主动去做菜,这样才能减少父母的负担,我们这颗孝心才是真正有尽到。 我们看下一句:【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身体不好了,身体受伤了,会让父母非常担心。 所以我们昨天也提到病从口入,对于自己的饮食要非常的谨慎,要吃得健康,让父母不操心。 除了吃方面,比方说在生活细节上也要多多关照身体,春秋之际气温变化很大的时候,要记得添加衣服。 我在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寒流来袭了,他都穿什 么衣服? 穿一件短袖的,在那里觉得他很不怕冷,这个时候我都会跟他说:把衣服穿上。 接着我跟他说:假如你感冒了,谁照顾你? 他想想:爸爸妈妈。 我说:对! 假如你生病了,是你自己照顾自己,那我没话说;但是你一生病都是拖累家人,所以你应该有责任让自己不生病。 你看你一生病,妈妈还要请假,还骑着摩托车带你去看医生,再把你送回家里。 而且不只是这样忙碌,她在公司上班,心里安不安? 不安稳。 所以时时要注意冷暖,不要让身体着凉。 比方说我们在运动、在爬山会有大量汗水,所以在做运动的时候也要记得带毛巾,带乾衣服。 当我们在这些细节当中都能够关照身体,那你的父母对你就会愈来愈放心。 很多年轻人(青少年),他说:我父母怎么管我这么多! 我会反问他:父母为什么管你这么多? 当然是你很多的行为不能让父母放心。 假如你都能够真正好好照顾自己,父母对你放心了,你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 假如你很多事都不会照顾自己,父母反而不提醒你,那不就父母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了! 你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进而要让自己更懂事,这样才能真正你自由又让父母放心。 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要规律,不要常常熬夜,熬夜一天要几天才补得过来? 可能要好几天才补得过来。 我们时常关注饮食,关注生活规律,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有很好的调养。 有个孩子他感冒了,在日记上写了一行字,他说: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难受,而是因为感冒是不孝。 你看孩子他接受《弟子规》的教诲,他面对很多事的观照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会与一般的孩子不同。 《孝经》在“开宗明义章”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诲,一个人的孝道一定是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落实,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德有伤,贻亲羞”。 当我们的道德有损伤,会让父母蒙羞,会让家人蒙羞,甚至于会让国家民族都蒙羞。 在汉朝末年,有个臣子叫董卓,后来董卓有了权势就拿着权势作乱, 后来很多人起而攻伐他。 董卓后来下场很不好,他的家族都被处死,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还到刑场被处死。 所以当我们当子女的,假如我们的行为还造成父母这么大的痛苦,那就真是没有把子女做好。 现在是没有这种“灭九族”的刑罚了,但是我们在事业当中假如出了差错,比方说公司被倒了,都有可能连累父母。 父母已经辛苦了大半辈子,到时候连他的退休金也都保不住;甚至 于还有可能到了年老的时候还要走法院,那时候就很凄凉了。 所以我们为人子的人生要诚信、要稳紮稳打,不可好高骛远,造成自己犯下了错误,也连累了自己的父母。 所以“德有伤,贻亲羞”。 那德无伤,假如我们的道德能够不断的提升,用我们的德行去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就能够做到《孝经》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就是“孝之终也”。 “以显父母”,是不是要父母去世以 后才来显? 不是! 你当下能够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好好奉献社会,你的父母会引以为光荣,那他的后半生内心会非常的安慰。 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孟子说,“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事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对自己的操持,“守身为大”,也就是守住自己的身、名节,绝对不能做出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而让父母难堪。 当我们的行为不符合道德,父母蒙羞,家人也蒙羞,甚至 于连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 现在因为网路太发达,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很频繁,假如没有判断力,又没有理智,很有可能会犯下让自己一生遗憾的事情,所以守身很重要。 现在市面上讲很多“一夜情”,这不只自己蒙羞,可能连让子女都会抬不起头来,所以我们自己要谨言慎行,不可以自取其辱。 其实人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过失? 在男士当中,可能是太过纵欲了,这都是因为从小没有志向,人生只以享乐去挥霍自己。 所以让孩子有志向,他就不会被这些社会污染所影响。 女的为什 么也会去犯下这样的过失? 很多是因为爱慕虚荣,爱慕虚荣就很喜欢听好话,很多存心不良的男士,他用这些花言巧语,就很有可能让这些女士踏出错误的一步。 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反省,不能犯这样的过失。 再来,要让孩子从小不爱慕虚荣,让孩子要有人生的志向,人生充实,人生道德有提升,就不会犯下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错误。 这是“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父母跟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也尽力奉养父母。 当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包容、能够宽恕,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 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 假如今天父母对我们在情绪上比较不好,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待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 假如我们错了,还有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错? 就没有了。 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或者你身旁所有的亲友也好,纵使他们用不对的态度对你,我们依然要用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然我们也是跟他一般见识,根本没有资格去说别人错。 这是个理智的态度,不管别人对不对,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对。 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圣哲,都能够在“亲憎我”的状况之下,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诚的孝心。 也由 于这颗至诚的孝心,能够去扭转家庭的气氛,进而家庭和乐。 在周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去世,父亲娶了个后母。 后母比较对待他不好,在冬天的时候做衣服,因为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两个弟弟做棉袄,但是却用芦花帮他做衣服。 做起来衣服确实很大,蓬蓬的,但是芦花不保暖。 刚好他的父亲叫他帮他驾车,因为冷风飕飕吹过来,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发抖。 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 么厚了还在发抖,你这个行为很有可能会让你的 后母的名节受到损害,人家看了还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 所以就很生气,拿着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 他父亲看了很生气,这继母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 气冲冲的一回家就要把他 后母休了。 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下去,他就跟他父亲哀求,他说父亲,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 闵子骞讲出这席话,他的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 他的 后母更觉得很惭愧,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念念为她的孩子,也为她着想,而她这么大的人却跟一个孩子斤斤计较。 所以闵子骞的这一分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 诸位朋友,假如闵子骞没有用这种宽恕、包容,没有用至诚的孝心去对待他的后母,这个家庭往后会怎么样? 会搞得家破人亡。 所以,人面对事情,绝不能够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满。 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用一颗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一出的好戏。 另外也有位孝子叫王祥,历史上他有个很着名的故事,叫“王祥剖冰”。 就是在很寒冷的天气当中,他的后母叫他去抓鱼给她吃,在冰天雪地当中有没有鱼可以抓? 没有! 假如王祥不去抓鱼会怎 么样? 可能会挨打,甚至 后母不让他进门。 面对后母这样的对待,他依然没有怨言,还是到了冰天雪地独自流泪哭泣。 由于这分诚心,天地都感动了,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他拿了两条鱼回去奉养后母。 当然,无理的要求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件事。 在很多事上还是百般刁难,王祥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退缩。 有一次外面要下雨了,他的 后母跟他说:现在外面刮风下雨,假如果树上的果子掉下来,那我就要处罚你。 王祥就跑出去抱着这些果树在哭泣,祈求它们不要掉下来。 这一分真心也是感动,我们说植物、矿物都会因为人心而有所感应,确实果子也掉没有几颗。 所以很多情况都是由 于王祥这一分孝心才能够化险为夷。 所以诸位朋友,要感动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容不容易? 不容易! 要很有耐心才行。 王祥感动他后母不是小时候,到他大了,也娶老婆了,他的后母不只虐待他,连他的太太也一起虐待。 不过他的这一分德行已经感动了他的弟弟王览,王览是他 后母生的弟弟。 因为他的德行,所以弟弟对他非常的尊敬,每次后母在虐待王祥还有王祥的太太,王览都会带着他的太太一起去帮忙他的兄长王祥。 后来王祥的德行愈来愈好,名声也远播出来,他的 后母心生嫉妒,很不高兴,居然拿了毒的饮料(毒酒)要给王祥吃。 结果因为他弟弟事先已经知道了,在那个情急之下,他的弟弟把那杯酒夺过来,当场要帮他哥哥喝下去。 诸位朋友,他的弟弟已经是用什 么来劝他的母亲? 用死来劝母亲。 所以当场他母亲就把那个酒打翻,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她的儿子居然能以死来保他的兄长,她又怎么能做人这么没有分寸? 这个动作也唤醒他母亲的良知。 所以两个兄弟的赤诚,也把家庭转化过来。 朝中刚好有位大臣叫吕虔,吕虔他手上有把宝剑,他就送给王祥,他说有这把宝剑的人可以庇荫后代子孙,都会很有成就。 王祥拿到这把宝剑,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不是占为己有,马上送给他的弟弟,也祝福他的弟弟以 后的子孙能够昌盛。 确实有这样的兄弟,这么好的德行,他的后代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化,因为《易经》说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所以,王祥、王览的后代绵延了九代都是公卿,都在朝中当了大官,服务社会国家。 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用一颗真诚心,去转化家庭里面的不圆满。 这个叫“亲憎我,孝方贤”。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这里提到的就是父母有过失,这个“亲”我们也可以再把它意义延伸开来,就是你所有的亲人、朋友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叫“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其实这句经文非常精辟,它不只告诉我们劝诫亲人是我们的本分,连方法、态度,甚至 于劝诫的时机都帮我们点出来。 我们来看看,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到:第一个是存心,第二个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跟方法,第四还要注意很有耐性。 劝一个人也不容易,很有修养。 您有没有劝亲友的时候,当场劝,他从此以 后就改过,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假如有,你一定要介绍他给我认识,因为他可能是颜渊转世。 因为颜渊做到什么? “不二过”。 现在还有这样子的人,一定要叫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 一般成年人因为很多行为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冻了那 么久,你那个火要慢慢烤才会把它融化掉。 所以,一开始我们劝诫亲友,要先观照到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颗念念为对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种控制:你就是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行。 假如我们是这种控制的态度,一种强势的态度,可能会出现反效果。 所以我们有些经验,劝别人劝到吵起来都有,甚至 于让对方恼羞成怒,这样子我们就失去当初劝诫他真正的目的。 所以,时时要记住这颗存心,就是要希望他更好。 当这一分心很坚定的时候,方法、态度你自然而然会去修正自己。 像我们在教书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很喜欢过来告状。 他过来告状,我们就会问说:你现在在讲这个同学哪里没做好,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来告诉老师? 是幸灾乐祸? 还是真的想要让这个同学改过? 也让孩子看看自己的存心。 然 后我们接着跟他说:假如你真正希望这个同学改过,那你自己去跟他讲,不用老师来讲。 当然前提之下,你要在班上建立一些很好的做人、做事态度。 比方说,全班都学过《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一个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觉得诚惶诚恐;面对别人的规劝,会觉得感谢你指出我的缺点。 当全班都有这样的态度,这位同学过去规劝另外一个同学,他们就能够互相成就、感谢,就看到另外一个同学会跟他鞠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 当孩子懂得去规劝别人,当孩子也懂得接受别人的规劝,这样的态度都会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助力。 所以,劝别人第一个要先注意到存心问题。 第二个,时机。 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 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在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因为可以让其他的人“见人善,即思齐”;你给他的肯定,他也会更积极去努力。 但是规过,规劝别人的过失应该要私底下,没有其他人的时候。 为什 么? 为什么要没有其他人? 因为我们成人最重的是什么? 面子! 面子很贵,对不对? 面子一斤要多少钱? 所以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成就,首先要把一个东西卖出去,要把面子卖出去。 待会儿有人要卖的话,我来买。 但是人情要能够体谅到,要能顾虑别人的面子,所以要“规过 于私室”。 当你做出这样的动作,对方也会觉得你很替他着想。 假如你是在公众讲出来,可能当场就有可能发生冲突、辩论,所以规过于私室,这就是抓对时机。 《论语》里面也有一句话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失人”;我们就失职了,失了子女之职,或者失了朋友之职。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可能就讲错话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恶事,就失言。 所以劝诫,在我们整个五伦关系上都要有这样的本分,父子要劝诫,君臣也要劝诫。 因为你接受公司的这分职责,就应该有责任把公司辅佐好,当然也要把领导人辅佐好,所以君臣关系也要劝诫。 再来夫妻,那当然要,要相夫教子。 再来,兄弟也要互相劝诫,还有朋友,这都是我们为人的本分。 所以要提高自己劝诫别人的智慧,才能透过我们的言语对我们的亲友的人生有所助力。 《弟子规》这句话提到了“谏不入,悦复谏”,这个“悦”字是很有学问的。 就是当父母第一次没有接受,要在什么时候再劝? 什么时候? 高兴的时候。 所以这个时候要察言观色,“悦复谏”。 态度跟方法? “怡吾色,柔吾声”,这就是态度,我们平心静气;因为你动了气,就会让他也动气,你不动气,他就不容易动气。 所以我们要“怡吾色,柔吾声”,然后又要抓对时机劝诫。 再来“悦复谏”,这个“复”是什 么意思? 对,一二再,再而三,复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 这个耐性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从孝心,从友爱的心,从尽忠职守的心,一定会持续去做得到。 所以我们假如今天劝别人没有效果,我们要理解到问题不在对方,而在自己。 当我们处处反省自己,那我们劝诫别人的智慧就会愈来愈高,自然而然别人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一定会把他转化过来。 所以,我们抱持一个态度,假如别人不听我们的劝告,是因为我们“德未修”,所以“感未至”,感应还没到。 劝别人还有一个前置作业,我们也要考虑到。 孔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信而后谏”,君子劝别人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先对方很信任他,他才劝诫;假如对方还不够信任他,“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假如对方还没有信任我们,我们就规劝他,他还会以为我们是不是有意中伤他。 所以今天要规劝别人,首先要赢得对方对我们很深的信任。 所以父亲、领导者,或者你的另外一半,你的朋友、兄弟对你有信任,你劝诫才会有效果。 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 我们都很渴望亲人、朋友对我们很信任,信任是求来的吗? 信任绝对不是求来的! 我们很多时候都很羡慕,你的人缘为什么这么好? 大家为什么都这么信任你? 我们只在结果当中打转,没有从原因去思考。 好,那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了解,为什 么一个人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1-07-24 23:30: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