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十一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早上讲到《弟子规》:【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这一句经文。 『亲所好』,我们在早上也提到了,父母所爱好的东西,子女会起而效法。 当父母所爱好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人生,孩子他也会立志往这个方向走;假如父母所追求的是虚华的人生,那孩子可能就会耳濡目染受影响。 我们常说人生要追求富贵,什么是真正的富贵? 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者要清楚认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 什么是富? 这个答案假如问中学生,他会怎么答? 很有钱叫富。 他的答案为什么这么标准? 谁给他的影响? 你再问他,什么叫贵? 他会答什么? 当官当得很大叫贵。 我们要引导孩子,富绝对不是钱很多叫富。 比方说他今天假如不知足,纵使钱给他再多他也不会觉得快乐跟满足;一个人真正知足,他内心常常觉得很充裕,知足者才能够常乐。 所以真正的富在知足。 不知道诸位朋友身旁有没有很有钱的人,他们有没有觉得他很够了? 有很多就更想要再增加,因为人的欲望只要一打开,就很难收回来,所谓「欲是深渊」,这个深渊踏下去不见底。 所以我们不要追求虚华的人生,应该是追求真实,知足才是真正的富。 而当我们这样引导孩子,他这一生懂得知足,才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才不会崇尚虚华。 什么是贵? 一般孩子说官做得很大叫贵。 其实当当官的他拿到这个权位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哪件事? 当他有机会当人民的领导人,当员工的领导人,他绝对不是拿着这个权位去压迫别人,甚至于为自己谋福利。 假如是这样的长官跟领导人,等他下台以后会有什么结果? 所有的人都很唾弃他。 所以贵,我们要求其真正的意义,「人敬则贵」,当每个人看到你都心生欢喜,都打从心里尊敬你、佩服你,那才是实在的贵。 当我们有机会可以当公司、当政府的领导者,我们应该要提起的不是权势,应该提起的是本分。 为人领导者应该更重要的,比方说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我们应当时时念着如何带领员工走向更好的生活。 不只是在经济面要带领员工,在精神面我们也要跟员工一起成长,当你有这个定位的时候,相信你的员工会很尊敬你。 当政府的领导人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一个决定影响的层面都非常的大,所以处高位者更应当战战兢兢,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所带动的影响面很大。 当我们能处处为下属、为人民着想,相信当你离开这个位置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你的恩德,对你一样的爱戴,绝对不会一朝天子一朝臣。 人是不是一定要有权位的时候才能有贵气? 才能会让人家尊敬? 那不见得!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女士,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她每天只吃一两餐,她食物方面的欲望很低。 诸位朋友,这个欲望很低是不是强迫自己忍出来的? 不是! 其实人都说一定每天最少要吃三餐,有的还吃四餐、还吃五餐。 吃饭实在很浪费时间,你有没有这个感觉? 人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消耗很多能量,所以要吃很多饭。 当人的烦恼愈多就需要更多的食物,烦恼愈少,需要的食物就少。 其实许哲女士吃那么少,那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她烦恼很少,她不为自己谋私利,她时时只想着如何帮助别人,所以烦恼轻,智慧长,自然而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食物。 从许哲女士身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当初颜渊跟孔夫子学习,他是法喜充满。 纵使他「一箪食,一瓢饮」,一般的人都受不了他这种生活情况,但是「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当一个人的精神层面愈提升,你对于物质的需求自然慢慢就放下,就减少。 许哲女士因为吃少,她穿的衣服,她说她没有买过衣服,都是从垃圾堆里面捡的。 因为她是新加坡人,我在想,纵使她是垃圾桶捡的衣服可能也没有破洞,可能退了款式,很多人就把它扔掉,她觉得很可惜,把它拿起来穿。 她穿这些衣服,除了惜物以外(珍惜物品),还有一个很深的含义。 因为她一个人照顾几十位老人家,她都是登门把一些生活用品,吃的、穿的送给他们。 她为什么要穿这些很便宜、很简单的衣服? 因为她去探望的都是生活比较贫乏的。 假如她身上穿着旗袍很高雅,然后提着一包白米走过去,接受的人一定会觉得很有压力:我会不会弄脏你的衣服? 当她穿得跟他们一样的时候,就倍感亲切。 所以她走到这些朋友的家里面,我看到他们看到许哲女士那种欢喜、跳跃的表情,就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 所以新加坡尊她为国宝,不只新加坡人尊敬她,世界很多国家也邀请她去演讲,对她也是非常非常的尊敬。 所以我说许哲女士才是真正的富贵之人,这样的富贵会非常有意义,人生也会过得让自己觉得充实。 当我们好的富贵是这样的富贵,那你的孩子也会往正确的方向去经营他的人生。 我常常会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诸位朋友,您说说看,你以后希望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 你们都没想过,那你们带队的人每天往那里带? 有没有朋友说说看? 「平安快乐」。 好,给这位朋友掌声鼓励。 我们每天想平安快乐,观世音菩萨,平安快乐,求要如理如法去求,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 我们要快乐,希望孩子快乐,诸位朋友,你快乐吗? 因为很多朋友回馈就说「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了,也不希望他以后赚多少钱」。 我说你的要求听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做起来很困难,因为你自己假如都不快乐,你如何引导孩子去过快乐的生活?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你们想清楚了没有? 「知足常乐」。 太好了,掌声鼓励! 马上就领会在心里面。 真的,一个人知足,他与人相交往都懂得感谢别人,他愈是这样的态度,朋友跟亲戚就特别喜欢他。 再来,还有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无牵无挂」,要无忧无虑。 确确实实对于人生的道理要很融通,你才能够达到无忧无虑,所谓「理得心安」才能无忧无虑。 什么道理? 比方说中国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该你担心的,你就不要多操心。 不是叫你不要管孩子,是在他还没有成人以前,在他小时候你要先把他的根基扎好了。 之后因为他已经有德行,自然有他往后的人生因缘,你就不要去操纵他,不然你累他也累! 我常常做一个比喻,你就好像教你儿子开车,当他要上方向盘以前,你要把他教好。 等他已经上了方向盘在开车了,你就不要站在旁边一直拉他的方向盘,这样会怎么样? 车子会晃来晃去,到最后可能「砰」! 所以你要先,比方说要让你的孩子懂得如何看人,如何选他人生的对象,你要把他教好。 等到他已经长大了,你没教好,到时候他选了一个要结婚论嫁了,你又在那里阻止,真的就你痛苦,他也会痛苦。 所以,无忧无虑确确实实要看破世间很多事。 当然这是个很好的境界,我们可以往这里去追求。 好,还有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也不能求得来,你对于自己的饮食,还有对于自己的情绪都要有很好的管理才会有健康。 中国说「五福临门」,其中一福就是身体康健。 人假如上了年纪身体不好,纵使子孙贤孝可能也不大快乐。 还有没有? 「帮助别人」,掌声鼓励,助人为乐! 这个很重要。 当人处处为自己着想,人生只会活在患得患失中,助人为乐! 这助人为乐,能不能用讲的教孩子? 要让他身体力行去感受。 假如有机会到医院,你去做义工把他带在旁边,当你帮助这些病人,病人给予你真诚的感谢,甚至于病人的亲人都在感谢你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会在旁学习,也能够欢喜去感受到别人的善意。 有一个老师,他学了中国文化以后,都拿《弟子规》来教诲他的学生。 刚好去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就走到台前来跟他商量,说:老师,我们已经决定,明天三八妇女节要买两朵花。 他老师觉得很纳闷,他是男老师,他说:你买两朵花干什么? 他就跟老师说:我们全班决定一朵送给全校的女老师,一朵送给自己的妈妈。 老师一听马上随喜功德,「太好了,老师支持你们」。 你看老师还没想到,孩子学了以后就很能够去想到老师曾经教过他们的这些道理,要尊敬老师,要孝顺父母。 当天这些孩子拿着花在校园里面,就把花送给各个年级的女老师。 有一位男同学回来之后,满脸笑容,他老师就过来说:你怎么这么高兴? 他就跟他的老师说:当我把花拿给女老师的时候,她的笑容非常灿烂,还跟我说谢谢。 老师接着就问他:你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什么? 学生就说:施比受更有福。 所以,让孩子去付出,他就会感受到付出的快乐。 我们助人为乐,也要从小带着孩子去体会付出的这些经验。 这是助人为乐。 还有没有? 我们已经举了多少快乐? 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还有身体健康,这个都要努力的,这不是平白来的。 还有没有? 无忧无虑。 你们怎么这么想要无忧无虑? 无忧无虑要有智慧,所以我们也要不断提升学问。 再来,吃得下,睡得着,然后大得出来,这个是真的! 我们看到很多很烦恼的人,或者病重的人,这几点都做不到。 我们说好吃好睡有福报,现在人要好吃好睡不容易,烦恼的事太多了。 所以要好吃好睡,首先要烦恼少,首先要智慧长。 孟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乐,第一乐叫「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第一个,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真实的。 我们从小都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假如不跟爷爷奶奶住,当父母的要教孝道,还真不容易教。 因为爷爷奶奶一起,父母就能时时关怀自己的父母给他的孩子看,所以父母能够让我们奉养,那是人生最大的福田。 而当我们在回馈父母的恩德,你也会觉得人生非常踏实,非常快乐。 所以诸位老师,你们假如现在跟父母住,一定要好好珍惜。 有一次我们一位老师说他常常帮爸爸洗头,我听了很羡慕,因为我现在常常不在家里,想帮爸爸洗个头都没机会,所以你们有机会要好好珍惜。 「兄弟无故」,兄弟生活、事业都发展很好,也没有出现意外、死亡的情况,因为兄弟是陪我们人生走最久的亲人。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家和万事就兴,所以这是人生第一乐事。 人生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每天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跟义务,所以活得很踏实,这样才能够做到能吃能睡。 假如常常做亏心事,又很怕别人看到,遮遮掩掩,这样的人生绝对不会痛快。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犯的错是因为以前没学《弟子规》,所以不算。 从今天开始要做俯仰无愧,从今天开始自己的行为要尽心尽力,随顺孔老夫子的教诲。 相信你有这样的态度,一定会赢得更多人对你的赞叹,对你的尊敬。 这是第二乐。 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这一乐是不是只有当老师才有? 不是。 假如今天你非常懂得去协助、关怀别人,你懂得助人为乐,刚好公司里面有新进的同仁。 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内心比较焦躁不安,这时候你适时伸出援手,让他熟悉环境,熟悉他的工作,在能力上扶持他。 进一步可能他家里有些问题,你年龄又稍长他,还可以把一些好的经营家庭的观念分享给他,相信你的付出他一定会很感动。 他很有可能会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一生就是遇到了这个好的同事,好的主管,人生才走的这么样的顺畅。」所以,你在这位朋友的心目当中,就像一位老师一样。 当你身旁有愈多的人对你是这样的评价,相信你也会觉得这一生没有白来。 人要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最重要的要「敦伦尽分」。 人生有哪些本分? 在这短暂的生命,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去经营一些一生一定要尽的本分。 文天祥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看这一句气魄有没有跟它相应?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诸位朋友,你们都背过这句话,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每一句圣贤的教诲应该都可以促进你人生的圆满,不然就只是背而已。 「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在高中就读过这句话,但是没什么感觉,因为老师跟我说:来,这句话要背起来,期中考一定会考。 还有这个「汗青」是什么意思?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 期中考没考好,错一分打一下! 「丹心」,丹是红色,其实就是指我们的真诚心。 人生难免一死,在这短暂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让它发光、发热? 应该用真诚的心照历史,照史册。 照哪一本历史? 你们的慧根怎么这么强? 一定要先照自己的历史。 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现在回头看看,你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你是欣慰还是惶恐? 都这么大了,还有很多事没做。 所以,人首先要对得起自己。 除了要照自己的历史,当然你人生的历史要靠你走出来,你还可以用你的真诚照谁的历史? 照谁的? 你们都没有发亮,照谁的? 周边的人。 我们要「知所先后」,你不要一下子就照到美国去了,旁边的要先照好。 先照家人,我们说「百善孝为先」,所以要先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让你的孝心、孝行写在父母的人生历史上,让你的父母面对别人的时候就说「我这辈子养这个儿子真有价值」。 当母亲讲出这样的话,相信她是无比的欢喜。 好,照父母的历史。 再来还要照子女的历史。 当我们用我们至诚的父爱、母爱好好的陪孩子一起成长,让他扎下德行的根基,让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等到他一出社会跟其它的人一比较起来,他会觉得非常幸运,「我这一生就是有这样的父母,才让我有这些正确的观念」。 当子女每每想到有我们这样的父母,才能成就他的一生,那我们当父母也是用真心在孩子的人生历史上写下了你的智慧,你的挚爱。 除了父母,除了子女,还有没有? 兄弟。 为什么老婆都排后面? 兄弟,兄弟的缘分也是非常难得,我们兄弟能和睦,其实父母最欣慰、最欢喜。 我的两个姐姐跟我的感情也非常好,我姐姐那时候我决定辞掉公职要去推展圣贤教育,我的姐姐就告诉我:你安心的去做,每个月我给你固定一万块钱支持,你不要有后顾之忧。 我姐姐的真心马上照遍我的心灵。 当然你们不要关心我有没有拿那一万块,很多朋友听完就说:蔡老师,你有没有拿? 心意最重要! 二姐这一分心会伴随着我一生都觉得心里很温暖,所以我姐姐照了我的汗青。 当然人家这么支持我,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做。 所以我姐姐,我做了一年多以后,她很高兴,她第一天上课还坐在第一排,她说她是家族代表来听我上课。 然后她就跟我妈妈说,她说:我有这个弟弟真的很高兴。 所以我也回馈了,用我的真心照姐姐的历史。 接下来应该排到先生跟太太,先生跟太太是同室,同住在一个房间里面,应该是要最亲。 怎么样照先生的历史、照太太的历史? 今天下午我们不是讲了,怎么照? 时时能够看到对方的优点,给他肯定,给他鼓励,他会激发他的潜能。 我们也要尽心尽力辅佐对方,比方说让他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当你的先生跟他的朋友在聊天,你先生说:我就是娶了这个老婆,才让我的人生有这么好的发展。 这个时候你就是在你先生的人生历史上写下了恩义,写下了情义;绝对不要说「我就是娶了这个老婆,才开始倒霉」,那就不好。 所以我们要定位清楚,要能够用真心照亮每个人的心田,每个人的人生。 还要照谁的历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所以,我们要让老师真正觉得教我们这样的学生很有价值。 最重要的要怎么样? 依教奉行。 我小学有一位老师,他非常照顾我。 其实你身旁缘分很深的人,只要你好好用心,都会对他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这位老师,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刚好是他带我,他就问我妈妈,他说这个孩子怎么带? 我妈妈就说:他就是不爱念书。 你们看得出来我不爱念书吗? 然后又说:不过很爱面子。 我们老师说那我心里有底了。 编班第一天,十二个老师站着,然后所有的学生四年级完了要升五年级,统统站在操场中间。 然后就开始「某某某一班」,他就跑一班去,「某某某二班」,跑二班去,我就跑到七班,五年七班。 我们老师带着我们进教室,然后他就说:蔡礼旭,带两个同学去领扫把。 小学生被老师叫到去服务都很有精神,快步向前跑,然后拿回来。 「蔡礼旭,你跟五个同学一起去领书本」,我又跟其它同学去领书本。 把这些该忙的事都忙完了,大家都坐好,我们老师就说:来,现在我们选班长,我提名蔡礼旭,其它的你们提名。 真是很民主,对不对? 你们知不知道结果如何? 其它的人也没认识几个,就只听到那个名字,所以我就当上了小学第一次的班长。 在小学生的心里,班长跟品学兼优划上等号,所以我们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的成绩一把推上去了。 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名次就没有低过前三名。 所以这个老师对我非常的好,对我有知遇之恩。 后来我考上师范院校,也开始教书了。 我就打电话给我的老师,然后约他一起在「菜根香」吃饭(我们高雄菜根香)。 一坐下来跟老师也聊得很愉快,因为我在继承老师的志业,也在教书,他就把很多他教书的经验跟我娓娓道来。 在这个交谈过程,旁边的服务员还跑过来,看我们聊得很愉快,就问我说:这位是谁? 我说是我的老师。 他听了也很感动。 后来因为我在这几年也接触了很多圣贤的经典,我也拿了几本送给我的老师,结果我老师拿了这些经书以后就对我说,他说今天以后我是不是要喊你学长? 我马上跟老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老师。 后来我教了两年书,之后辞掉工作,又到了大陆推展中国文化,我就跟我的老师打了一通电话,跟他报告这一年来做了哪些事。 我的老师在电话那一头很高兴,他说有你这样的学生真快乐。 我在那个时候体会到,两种人绝对不会嫉妒你的成就,父母跟老师。 所以我们也要用我们的人生好好的奉献社会,让我们的师长与有荣焉。 再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让我们这一生能够继往开来,能够不愧几千年中国老祖宗的教诲,我们把它承传下来,承先启后,可不能几千年的文化就断在我们手里,这个罪过可不好算。 当初我们抱持着这样的态度,希望能够在现在道德沦丧比较严重的情况,赶快推展文化,推展圣贤教诲。 那个时候我的父亲就说了,他说教育文化这件事情很难做,没有几个人做得起来。 我就跟我父亲讲,我说:假如有一万人去做,只有两个人成功,请问我们要不要做? 他还有两个成功,代表会成功! 对不对? 我们不用去问九千多个人他怎么失败。 「宁为成功找方法,不愿失败找借口」,一个人要退缩,可以找到一百个、一千个理由,都还绰绰有余。 但是我们要去看的是这两个人怎么成功! 假如这两个人成功了,是因为他是万贯家财,是因为他父母当大官很有权位,那我不去做,因为我都没有,也确实没有。 假如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权,做到了,我们要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好好跟他学习。 我就举了我自己的老师释净空教授,我说老师他没有钱,而所有的亲人也没有跟他聚在一起,统统没有帮助的力量。 但是他却能够把圣贤的教诲弘扬开来,甚至于是弘扬到全世界去,凭的是什么? 诸位朋友,很多的事其实很单纯,都是从一颗「真诚心」出来。 因为他有真诚恭敬的心,所以当他写信给很多着名大学教授,每个人从他的信当中看得出来他的好学,都回信给他说收他当学生。 所以他生命当中有三位好老师,都是由于他的好学,老师特别的关怀他。 由于真诚,所以得到学问,由于有使命感,觉得他这一生能有圣贤教诲,也希望利益更多的人。 由于这一分心就感得很多人对他的支持跟爱戴,其实他老人家就是真正把圣贤的经典演出来。 在《老子》里面有讲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绝对没有说这个跟我比较好,我特别疼爱他,没有。 天道的回报都跟随在善人的身旁,所谓善有善报。 《中庸》又讲,「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情的真正成败在哪里? 就在一个字,「诚」。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两句话很有味道,用真诚做出来的事,不会因为时空而减少了它的影响性。 范仲淹很真诚,所以他的人生态度一直影响了几百年的读书人。 相同的,我的老师他用真诚心去付出,去传递圣贤教诲,相信他的这一分心也会留在他所有的学生心中。 所以至诚如神,至诚可以感通,这都是你在当下的人生你可以印证的。 而当我们不是真诚的时候,「不诚,无物」,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用真诚去做的事,往后一定会败丧下来。 比方说你对孩子不真诚,这个家铁定衰败。 你对你的员工不真诚,纵使你现在还赚了点钱,迟早会垮下来。 所以你仔细去观察,要真诚对待家人、对待员工,他的家业跟事业才能长长久久,不然保证「富不过三代」。 现在这句话要改一下,你们有没有观察到,还有三代吗? 对! 因为人做人的分寸愈来愈不足,折掉太多的福分,所以富不过一代了。 所以我们了解到,真诚就能够把事做好,我们都有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这个大时代,我们一定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诸位朋友,有没有听到? 好像好遥远,或者是两肩觉得怎么这么重! 其实我们抱持着一个态度,「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所以,现在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就把圣贤的教诲用在教育孩子上,用在家庭里面,那你已经在传承中国文化。 也用在你跟同事相处,当同事觉得跟你相处很欢喜,你就告诉他,我这些人生态度就是看《论语》学的,就是看《弟子规》学的,我们随分随力去做,也是功德圆满。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再来把文天祥这句话念一遍,看看诸位有没有觉得味道不一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们朗诵的非常有豪情。 当我们所确立的人生都是往这些价值去发展,那你做出来的就是让你孩子非常佩服的爸爸跟妈妈。 你的孩子有你这样的榜样,相信他的人生也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方向正确了,接下来这些小事我们再一一来讨论。 比方说孩子现在在念小学,我们怎么去开解「亲所好,力为具」? 怎么去开解? 像我们当老师的就会引导孩子,父母比方说希望你身体好,希望你学习好,这些要求我们当子女的要尽心尽力去达成。 所以,「亲所好,力为具」。 古代的孝子他们也常常都会去满足父母的需要。 古代在汉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顺,刚好跟我同姓,我读到跟我同姓的,我也会引以为豪,因为他是我的祖宗。 这位蔡顺刚好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刚好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所以他就去采集桑椹,拿了两个篮子去。 采回来的途中不幸遇到盗贼,盗贼很奇怪:你采桑椹,拿一个篮子就好,还分两边? 他们也很好奇,就问他:你采桑椹干嘛拿两个篮子? 诸位朋友,干嘛拿两个篮子? 你们都认识蔡顺。 这个蔡顺因为他的母亲喜欢吃甜的,所以他采得比较黑、比较紫、比较熟的放一个篮子,比较红色、比较不熟的放另外一个篮子。 所以你看蔡顺确实做到「亲所好,力为具」。 结果盗贼听完很感动。 我会问学生:诸位小朋友,盗贼会不会感动? 会! 盗贼都杀人放火,还感动? 他杀人放火是养成坏习惯,但是不管怎么坏的人,他的内心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他现在都被坏习惯、被欲望主宰了。 当我们的行为很有德行的时候,就能够唤醒他的良知。 所以诸位小朋友,遇到坏人要不要打他? 要不要骂他? 不要! 要学习蔡顺,用德行感化他,说不定蔡顺刚讲完说是要拿给母亲吃,突然可能就有几个盗贼在那里抱头痛哭,想到他妈妈。 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来谈蔡顺的故事,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1-07-23 21:49: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