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六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进入《弟子规》,我们把“总叙”念了一遍,我们翻到六十页,《弟子规.总叙》。 我们也提到了,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子而已,而是我们每一位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都称为弟子。 “规”是规范,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提升。 【弟子规。 圣人训。】这是圣贤人的教诲,而这句教诲是从孔夫子的教诲当中撷取出来,我们在《论语》里面有看到这句,在《论语•学而第一》里面就有。 【首孝弟。】这个“首”也就是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哪? 在孝道跟弟,友爱兄弟,尊敬长辈。 “孝弟”,“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流露出来。 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诸位朋友,有没有觉得:有这么夸张吗? 其实“大道至简”,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根本、很简单的。 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历史最悠久,国运最昌盛? 周朝。 多少年? 八百年。 请问为什么周朝可以延续八百年? 凭的是什么? 孝跟弟。 我们只读了“周朝八百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也常常看到,别人的子子孙孙为什么这么优秀? 只看到结果,对自己没大帮助,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周朝它开国是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的祖父叫太王。 太王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泰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又生了周武王、周公。 当初太王刚好看到他的孙子周文王诞生的时候,觉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有圣主之相。 但是他的父亲排第几? 排老三。 结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父亲看到孙子脸上的喜悦,他了解到他的父亲想把王位传给谁? 王季,希望往后能传到这位孙子的手上。 泰伯很善体父亲的心境,所以他不声不响趁著要去帮父亲采药的这个理由,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约,两个人就上山去了,去了以后就没有再回来。 因为他希望让父亲能够好做事,不用顾於他是长子,能直接就传给他的三弟王季,继而再传给周文王。 诸位朋友,这个家族什么都能让,天下都能让出来,而这个让天下的动作成就了哪些德行? 孝道! 善体亲心,能圆满父亲的心意。 再来,不只让出了孝道,还让出了什么? 兄弟的友爱,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东西兄弟不能相让? 除了让出了孝,让出了弟,还让出了什么? 让出了忠,忠于天下人民。 因为他这么一让,可以让一个圣主领导全国人民,这一让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风。 所以孔老夫子对泰伯、对仲雍的赞叹是“德之至也”,没有这样的至德绝对做不出这样的行为。 所以,有孝、有弟。 周文王跟王季(他的父亲王季),他对于王季都是早上、中午、晚上一天三次问候,所谓晨昏定省。 这三次去看父亲,一来看看父亲的气色,再来看看父亲吃饭的情况。 假如父亲进食得很良好,他就非常欣慰;假如父亲吃得很少,他就很担忧。 由于有这样的身教,所以他的儿子武王、周公也学得很好,周武王对周文王也非常孝顺。 有一次周文王生病,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没有宽衣解带,帽子也没有拿下来,足足侍奉他父亲十二天。 由于这样的孝心,他的父亲的病好起来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哪件事比孩子孝顺更能让父母欢心的? 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免疫系统功能会上升,这都有科学根据的。 他们的孝道承传下来,一家孝,一国就兴孝,当他看到我所崇敬的领导人都是这么样的孝顺,他们会很感动,会起而效法。 所以《大学》里面有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他们的礼让带动了全国人民礼让,很多纷争的事自然就减少。 所以上行下效,确确实实感应不可思议。 除了周武王有承传周文王的孝道,周公也承传了他的祖辈泰伯、仲雍他们的弟,兄弟的友爱。 有一次周武王生病了,周公就在他们祖宗的面前(他们那时候叫太庙),他就写了一篇祈祷文,祈求折掉自己的寿命,让他的兄长可以延寿。 我们感受到他不只是对兄弟的友爱,也是感受到希望让兄长健康,让他能够治理好天下。 周公这祈祷文念完,至诚可以感通,周武王身体就好转过来,而这篇祈祷文就放在太庙里面。 经过一段时间,周武王去世了,接下来是周成王即位,周公辅助他,因为成王还年轻。 结果周武王帮周成王选了几位老师,太师是姜太公,太保就是周公。 假如你的孩子有姜太公教,又有周公教,好不好? 好! 所以,我们要替孩子找好老师。 诸位朋友不要急,只要你有这分诚心,一定会有好的因缘进来。 今天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已经有一个好老师,它叫《弟子规》,这本经书就可以好好让你的家风有很好的提升,很好的延续。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有这么好的老师提携他,也能够治理天下。 那时候国家有些谣言,都说周公是不是要篡夺天下,就很多流言蜚语出来。 周公不等他的侄子说话,他自己就自请到山东去,让他的侄子好做人,不要被这个流言蜚语所影响,他就自己回山东去。 结果周成王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天空有些异象,大白天打雷。 以前的人很有反省的态度,看到天空有异象,代表什么? 是不是我这个天子做出什么坏事? 诸位朋友,这是不是迷信? 不是! 人心与天地万物是有交感的,人心善就会风调雨顺,人心恶,灾难连连。 我们现在人心是善是恶? 我没有说我们。 人心恶才会灾祸,天灾人祸那么多,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异象要反观内省,要开始好好的把这颗心守好,让它向善。 周成王看到这个现象,回去就好好反省,就想到是不是我让我的叔叔离开这件事是不正确的? 所以周成王也到太庙去跟祖宗忏悔。 以前的人心很淳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都会谨记这些老祖宗的教诲。 在周成王在忏悔的过程,刚好看到周公为他哥哥周武王的祈祷文,他把它拿起来看,看到自己的叔叔为了让他的兄长能够延寿,不惜向天祈求折自己的寿。 周成王看了很感动,马上以天子之身亲自带文武百官去把周公迎请回来。 所以,周武王跟周公的兄弟友弟也传给了他的下一代子孙,周朝因为有孝弟,才能够绵延八百年。 一个家庭有孝弟可以绵延多久? 我们在中国历代,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他世世代代的子孙,所以他的家风两千多年不衰。 诸位朋友,假如今天突然你得到一个消息,你是孔老夫子的后代,你会不会觉得今天跟明天绝对不一样? 突然会觉得我不能丢孔老夫子的脸,走出来,言语、行为都很谨慎。 所以,德风可以影响这么长久。 我在厦门讲课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师,因为我们上完五天的课都会请这些老师上台来分享,就会有十来个老师当代表。 这位老师一上台,他就说:这五天的课程,才让我知道德行的根本在什么? 孝道。 这个来自于《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 他接着又说,他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受,因为他们整个村落有四十几户人家,统统同一个姓,都姓吴姓,口天吴。 他说这四十几户人家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其中有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素质很好。 而这第一百零九个是已经考上大学,但是读了两年因某种因素办休学。 可以说,他们下一代完全有大学毕业的程度、的水准。 他接着又说,他终于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一代能这么兴旺。 因为他们村落里的长者都告诉他们,只要读书、工作一有放假,要记得回来看看父母。 他们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定是陪着父母到寺庙里面去拜拜、去祈福,不会去做其它的事。 现在你的孩子今年大年初一陪着你去拜拜的举手? 你看他们是整个家族做到了。 除了陪父母以外,回来之后,就到其它所有这些邻居的家里面去跟长辈拜年,挨家挨户跟这些长者拜年。 做到了什么? 尊敬长辈,弟! 跟长辈拜完年以后,他们这些差不多年纪的邻居,就围在他们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讨论今年你读书有什么收获,今年你工作有什么好经验,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切磋。 这个做到了什么? 好学! 有孝有弟又好学。 所以这个村落为什么下一代能有这么好的发展,绝对不是偶然的;绝对不是说那边是龙穴,风水很好,不是这样。 而且一个地方的整个风水、整个环境,也会因人心而转变。 所以孔老夫子说的“首孝弟”,当一个人孝、弟做到了,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会推己及人,当他对自己父母孝,他看到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对待。 所以《弟子规》有教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诸位朋友,我因为以前教书,有个坏习惯,特别喜欢考试,所以这几天的课程,我都会考前面讲过的。 我们求学问有个很重要的态度,要温习,要复习,还要预习。 所以还没讲到的,希望诸位朋友这几天把《弟子规》读熟,这样在上课当中提到这些经句,你会很有感觉,“这一句我知道”,你的学习效果一定会特别好。 因为有些朋友早上没有来听,我们下午的时候开了一帖中药,很有效果,吃了保证道德、学问会增长,就是早上跟晚上都把《弟子规》念一遍。 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要按照这些教诲去力行;晚上念一遍的时候,反省今天的所做所为,哪些跟经典相应,自我鼓励;哪些还没做到的,赶快要提醒自己去修正;早上一遍,晚上一遍。 晚上那一遍不要在睡觉以前念,不然会还没念就睡着了;最好是下班,洗洗手,洗洗脚,然后还没吃饭以前先念,刚好就可以对照今天一天的行为。 好,所以“首孝弟”。 再来:【次谨信。】“谨”是谨慎,谨言慎行。 对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律,不能搞得乱七八糟,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更遑论要去承担家庭的重责。 “信”是会意字,代表什么? 人言。 《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也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很难在社会立足。 而孔老夫子的教诲重视四个学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 言语为什么摆在仅次于德行的重要性? 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跟交往,使用什么的频率最高? 言语。 所以言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 所以言语要学习,很重要。 再来:【泛爱众。 而亲仁。】“泛爱众”,广泛的爱众人,这个换现代话讲,叫做人际关系法,如何跟人相处的很和乐。 我们《弟子规》也是赶得上时代,很注重人际关系学。 再来是“而亲仁”,亲近仁德之人。 因为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身旁都是狐群狗党,每天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愈来愈粗俗。 所以亲近仁德之人很重要,而亲近仁德之人也才能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什么? 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做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 沉重。 最后:【有余力。 则学文。】当我们把这些立身处事的行为,这些德行都扎实的学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还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学文”。 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写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后人,他才把它留下来。 现在人写文章怎么样? 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也不管会不会天下大乱,所以不够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 所以“学文”还是看古圣先贤的文章比较保险,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历经几千年印证,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的。 这是“余力学文”。 我们进入经文第一个单元,“入则孝”。 诸位朋友,您会不会觉得一天时间很不够用? 有没有这个感觉? 有。 我们现在很难一天还花两个小时来读书,不容易! 所以这个余力学文,这个“余”我们也可以把它拿做化整为零,把一些零散的时间我们好好掌握。 《弟子规》可以随身带在身上,有些很好的《格言联璧》,我每次都放在包包里,一有空拿起来背个一两句,所谓日积月累,滴水可以穿石。 不要小看一天十分钟、二十分钟的积累,所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我们来看这个“孝”是会意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体,就是一个“孝”字。 我们来看一下,上一代时时念着要好好把下一代教好,现在为人父母有没有这个态度? 我在教书的过程,往往会听到学历不算高的家长,他会流露他的心声,他说: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我为人父母的责任。 他学历不高,可是他在讲这句话的时候,都会令我肃然起敬,你看他懂得教育好孩子是他这一生的本分事。 父母时时想着要把孩子教好,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 中国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学叫《礼记•学记》,里面有提到什么是教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这句话把教育的两大主轴抓到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把孩子教好,一定要清楚,要长他什么善,然后要防止,甚至于要导正他哪些过失,因为“苟不教,性乃迁”。 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对的习惯,我们要赶快把他挽救过来,什么时候挽救? 当下! 刻不容缓,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是退。 诸位朋友,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有哪些习惯、有哪些行为一定要赶快修正? 诸位朋友说说看,你们应该比我有经验。 “顶撞父母”,听说以前的人是一言九鼎,现在的孩子也是一言九“顶”,这个“鼎”不一样,现在的孩子是顶回去的顶,很会顶嘴。 再来,还有没有? “懒惰、叛逆”。 好,还有没有? “自私”。 还有没有? 怎么都是女性同胞? 怎么我们当父亲的都没发现吗? 这样不行,要很关怀自己的孩子! 来,还有没有? “敷衍”。 就是没有责任心是吗? 好,我们再加一个就好,六六大顺。 坏习惯,哪个坏习惯? “生活没有规律”,生活的规律。 就这六条就好。 有时候很多朋友刚好灵感很多,都会列出十大罪状。 因为我们在海口成立的是国学启蒙中心,很多家长他会来跟我们探讨小孩的问题,刚好中心场地特别大,因为拿来上课,所以从门口走到办公室差不多也要走个三十秒。 我就陪着他一路走过来,他一看到我就忍不住滔滔不绝,“我的孩子自私,很爱顶嘴又很懒惰”,都没有打草稿,一直讲过来,结果我怕他太口渴了,赶快说:你请坐,我倒杯水给你喝。 等他喝下水去,我就开始问他,我说孩子自私是结果,诸位朋友,原因在哪里? 你有没有孩子一出生,上面头顶就写着“自私”两个字? 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你有没有看过那个小孩子一两岁就动不了的? 有没有? 一两岁都是活蹦乱跳,怎么后来变得那么懒惰? 我们再看看,孩子叛逆是结果,原因在哪? 我们来思考一下。 听说叛逆叫正常,有没有这个说法? 有? 听谁讲的? 把他找出来,误导! 请问五十年前,你有没有听过叛逆两个字? 几千年的中国史书上,你有没有看过叛逆两个字? 你看,都没看过。 中国人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没有叛逆,我们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间就产生了叛逆,厉不厉害? 为什么四千多年来没有产生叛逆的下一代? 为什么在几十年当中却快速产生叛逆的小孩? 不是偶然的! 因为现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国圣贤教诲? 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导? 不是! 他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当然对父母言语、行为就会有冒犯。 我就会回想,我还很慎重跑去问我妈妈,说妈妈,我有没有叛逆? 害我妈妈想半天,没有。 我们对父亲是什么态度? 又敬又畏,又很尊敬,又很害怕,所以父亲都很有威严;当我们对父亲敬畏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会叛逆。 父亲为什么能让我们产生对他的敬畏? 最重要的是父亲言行一致,他很孝顺,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所以,打从小对父亲就是尊敬的态度,不可能有叛逆。 所以现在的孩子会叛逆,我们做家长的要省思一下,为什么孩子对我们没有恭敬之心? 有可能是我们说一套做一套。 在那里打麻将,然后跟孩子说:你给我去看书,我数到三。 孩子依依不舍,慢慢离开电视萤幕,还抱在墙壁那里,久久不忍离去。 妈妈很生气:最后通牒,不然我棍子就要拿过去了! 这孩子才心不甘情不愿上楼。 当他坐在椅子上,请问,他的身体在书桌前,他的心在哪里? 电视。 你们怎么知道? 都在电视节目,不知道男主角怎么了,女主角怎么了。 当父母没有做出榜样给他看,他的内心服不服气? 不服气! 你说对你讲话要很有礼貌,你对爷爷奶奶讲话也没礼貌。 当这些不服气慢慢积累,到哪一天会爆发? 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拳头跟你一样大,他还要不要听你的? 他就不听你的。 所以叛逆是结果,根源在孩子从小没有对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 这个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环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这些同学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后叛逆的现象就愈来愈多。 要让叛逆的现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续圣贤教诲,然后家长要懂得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 我们接着看,“自私”怎么形成的? 诸位朋友,从今天开始,你常常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就想,今天这个同事骂我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今天别人的孩子教得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今天人家夫妻相处和乐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你时时处处懂得去找出原因,那你每天都在增长智慧。 当你找到原因,就能够对症下药,就很快的能把很多情况转成好的良性的发展。 我们回想一下,今天你们夫妻跟孩子一起吃饭,爷爷奶奶也在,妈妈夹起第一口菜,诸位朋友,给谁吃? 小孩吃。 好,标准答案! 来,掌声鼓励。 这个标准是普遍现象,但是这一口菜夹下去会产生什么效果? “小明,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多吃一点”。 爷爷奶奶看了也不甘示弱,“孙子,这几盘菜也很好吃”,爷爷奶奶也帮谁夹菜? 孙子夹菜。 谁的菜满满的? 孙子。 所以一个家庭里面谁最大? 孙子最大。 这样有没有颠倒? 颠倒了,所以小孩也就颠倒了! 这样合不合理? 你看所有的人都必需服务他,小皇帝产生了。 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请问小皇帝跟小公主的特色是什么? 自私,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服务他,所以他只会想到自己。 俗话又说,“伴君如伴虎”,所以现在的小孩脾气都很大。 当你对他百依百顺,十件事顺了他九件,第十件不顺他,他会怎么样? 会大哭大闹。 你又没有原则,他一发脾气你又说什么? 好了好了,给你买! 那他就攻城略地,你是会节节败退。 所以诸位朋友,教孩子从哪里开始? 从夹菜开始。 小地方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 当今天你一夹起来,马上夹给你父亲:爸爸,多吃一点。 你的孩子看了,会不会说:爸,你怎么都没想到我! 不会,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在行孝道,他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 《大学》里面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先后顺序对了,你这个道才建立起来。 所以,你菜夹对了,你就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 我们打开冰箱,水果拿出来,先给谁吃? 我的父亲水果拿对了,假如我父亲在我小时候水果拿错了,那现在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跟诸位朋友讲课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你说:蔡老师,有这么严重吗? 拿个水果就能影响这么大? 有没有影响? 真有。 小时候我们看父母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东西都先给爷爷奶奶吃,我们很自然就效法、就学习。 其实我是很有可能变成败家子的,你们有没有看出来? 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因为我爷爷也是长子。 我记得我小时候去给我曾祖母扫墓,那时候三、四岁,跪下去头抬起来,突然看到两个字,眼睛一亮,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的第一位,突然抬头挺胸,有使命感,以后这个家族的兴衰,我们要尽心尽力。 所以中国人重视长子,重视长孙,这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每一个他这一个时代的子孙,就要有人当榜样把他带好,这样家族才能兴旺。 假如我的父母宠爱我,爷爷奶奶又宠爱我,那我今天就不可能学习圣贤之学,可能就开始早就不知道挥霍到哪里去了。 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要。 现在的家长拿水果出来,不知道有没有给爷爷奶奶先吃? 我还听说有些妈妈都会买些特别贵的水果,然后先把它藏起来。 怎么有些朋友在笑? 你是不是心有戚戚焉? 藏起来,结果爷爷奶奶去睡觉了,赶快拿出来,“儿子赶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 儿子吃得很高兴,他也学得很彻底,人算不如天算,他以后一有钱,买水果给谁吃? 给他儿子吃。 有些朋友马上回答,给他老婆吃。 你是用好恶你的孩子就学到好恶,而不是学到情义、恩义。 所以,我们还是要循天道而行,要演出孝道,启发孩子本善之心。 这个“自私”,现在找到问题根源,还是从孝道,还是从处处替人着想,我们父母当榜样。 诸位朋友,假如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来不来得及? 你要相信《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其实都不是别人不能改变,都是自己先被自己击败,自己都不相信,当你没有信心的时候,很多事你一定做不起来。 我们在大陆很多的课程,来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记得有很多的中学生都来。 有个中学生上了课,上了五天,每一天回去都有很大的进步。 他的阿姨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听了五天课有这么大的改变? 结果第五天,他的阿姨就跑到我们上课的地点去找我们,刚好我们已经离开了。 她又跟旅馆里面的人问到我们的电话,她就打过来,她说:我的侄女每一天上课回去都有很大的进步,不管对父母、或者对家里的人态度都很好。 她感受到中国文化确实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她说我的孩子一个两岁,一个四岁,可不可以交给你们教? 你看现在的家长,一遇到好的,马上没想先自己做,先推给老师教。 我们就跟她说,我们这些老师都从海口、从深圳来,地方太远了。 结果这个母亲说:没关系,我从北京把他送到深圳去。 所以确确实实十多岁的小孩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熏修。 还有一位四十岁的男士,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的时候,他被主办单位安排来当我的保镳,因为我们山上有四、五百个人。 他就帮我挡一些,可能我要休息了,这个时候他就说“老师要休息了,现在不方便讲话”,帮我处理这些情况。 而且他还学过武术,他当武警当了十多年,他听课听到第三天的时候,刚好下完课带我们去吃饭。 一路上他就说:太好了! 太好了! 真是太好了! 我们确实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只感觉他的内心很喜悦。 当到了餐厅,他就说:蔡老师,我现在的心情只能用三岁小孩的言语来代表,就是太好了! 他接着就说:我活了四十年,终于知道我人生错在哪里! 其实我们听到他这句话,内心感受到很心酸,一个四十岁的硬汉,他不是不愿意学,是怎么样? 没有人教! 不然你看他的态度多好,马上学了就像个赤子一样,很欢喜。 他说他终于知道太太为什么跟他离婚,为什么孩子跟他不能沟通,同事跟他很有距离,都很怕他。 他终于找到问题。 所以他跟我说,他回去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的前妻好好谈一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第四天早上吃饭,他说:蔡老师,你在这里坐一下,我跟你聊一下。 我就觉得气氛怪怪的。 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下节课再把答案跟大家讲。 好,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1-07-18 00:34: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