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细讲弟子规 第二集 内容: 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要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才会做对抉择。 一个人是不是生下来就会判断? 还要透过学习,他才能够形成判断力,才能下对抉择。 而这个判断力要取决于他的理智、智慧,他才会下对判断。 假如没有智慧、没有理智,就有可能会意气用事,俗话讲后悔莫及,后悔都是后面才来悔,就是下错抉择,下错判断。 一个人何时要具备理智? 什么时候? 理智要学多久? 活到老,学到老。 但是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会下对重要的抉择。 请问理智从哪里学? 现在很多人读很多书,有没有理智? 现在有个病叫忧郁症,很多忧郁症的人看的书可不少。 问:愈看愈怎么样? 答:忧郁。 你们怎么都知道? 所以在这个时代,连选书都要有判断力。 现在知识爆炸,很多小孩看错书。 有个孩子才五、六岁去看心理学,本来都跟他的妈妈讲,“妈,我要一个弟弟”,都这样跟他妈妈讲。 结果看完心理学的书,马上跟他妈妈说,你不能生弟弟,因为假如你生了弟弟,你就会比较不爱我。 看书好不好? 你今天出去可不能说“蔡老师说看书不好”,话要给他讲完,要看对书才好,看错书是污染。 诸位朋友,一杯清水,把一滴墨汁滴下去,时间才一秒,请问你要花多少秒才能回复到本来的清净状态? 多少秒? 可能十倍、百倍。 所以孩子的思想假如污染了,你要花更多倍的时间把它清除。 我常常有时候跟一些同事聊天,那些同事说,某些综艺节目真好笑,笑得我都快要躺在地上。 我都会跟他说,我说你看那些主持人在挖别人的隐私,在拿别人开玩笑,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 他说当然不对! 那你觉得很好笑,你在那里笑的时候,你儿子在旁边陪你笑,他知不知道对不对,他觉得爸爸觉得很好笑,那这样做是对的。 所以孩子耳濡目染,对别人的言语轻慢,对别人的言语会有占便宜的倾向,会乱开玩笑。 当你已经发现他讲话没什么分寸,再要把他扭回来,就很累了。 电视如是,书籍的内容亦如是。 最近很畅销有本书叫《穷爸爸富爸爸》,应该有人看过! 有个家长看了以后很高兴,跑来跟我说,她说蔡老师,这本书真有效果,它可以让我懒惰的女儿瞬间变成勤劳的女儿。 这个特效药有没有效? 真有效。 她跟她女儿说:女儿,帮我拖地,给你两块人民币;帮我晒衣服,给你两块;帮我洗碗,给你三块人民币。 她女儿本来懒洋洋的,突然变得很有精神,变得好像不辞劳苦,开始工作。 有没有效? 你看特效药都很有效,感冒流鼻涕,马上针打下去,药吃下去,五分钟、十分钟见效果。 有没有效? 我们现代人都很喜欢特效药,所以你看,为什么很多人会被那些神棍骗? 他夫妻关系不好都已经十年、二十年,结果这个人跟他说,你马上烧些纸钱,做哪些动作,马上保证你夫妻变好。 都很希望吃特效药,都没有考虑到冰冻三尺,有没有理智? 没有理智的人特别容易被骗。 所以,好像面对很多问题都希望赶快立即有效果。 其实,人这个思考就没有道法自然。 感冒流鼻涕,为什么会流鼻涕? 诸位朋友,鼻涕是不是病毒? 鼻涕是你免疫系统跟病毒奋战之后所留下来的尸体。 你看我们伤口是不是会化脓? 这个代表当病毒入侵的时候,你的身体的免疫系统马上起来防卫你的身体,你看到鼻涕你要很高兴:你看,我的免疫系统奋勇杀敌。 结果你看你的免疫系统奋勇杀敌,你也不爱护它,你只希望不要看到鼻涕,马上抗生素吃下去。 吃下去很有效,它一定会把病毒杀了,它也同时会把你的免疫系统杀了。 不只杀免疫系统,连你肠胃里面好的细菌通杀。 所以,孩子吃完药打完针,气色怎么样? 你看那个孩子比较明显的,两颊都会削下去,然后一两个礼拜看到食物都没什么胃口。 所以你用特效药,他的免疫系统一直没有建立,这样就会恶性循环,到最后,只要有流行性感冒,你保证要带着孩子去跟医生报到。 那你要带到什么时候? 你要花多少钱? 所以,我们要了解道理,不要看了书以后,看到有效果马上就用。 这位家长过了一两个礼拜又来找我,她脸色不大好看,她说蔡老师,出状况了。 我就问她什么状况? 她说,今天我跟我的女儿说,我说女儿,今天妈妈很累,你去帮我把已经洗好的衣服晾起来,妈妈给你两块钱。 她跟她妈妈说:今天我也很累,我不赚了! 她突然警觉到,这服特效药已经流露出副作用了。 诸位家长,家庭是不是谈利益的地方? 不是。 你已经把功利主义带到最温暖、最祥和的地方,都被功利主义袭卷了。 家庭是教付出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家庭是教认知本分,懂得尽本分,懂得尽孝道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有理智的判断,你才能够防止书籍里面不正确的知识,才能防止孩子受到这些的污染。 好,那我们再来看,到底要学哪些书本、哪些教诲才能真正建立理智? 我们进一步要来思考这个问题。 问:有个心理学家,四十岁写了一本书,六十岁又写一本书,诸位朋友,你要看哪一本? 答:六十岁。 问:为什么? 答:经验丰富。 经验有分好经验跟坏经验,坏经验丰富也要学吗? 很多朋友都说,他的人生可能智慧比较高;这句话其中有两个字我们要思考,“可能”。 是不是活得愈老愈有智慧? 不一定。 而社会是个大染缸,诸位朋友,二十岁的人比较单纯,还是四十岁的人? 单纯离智慧近,还是复杂离智慧近? 很多事情你不能似是而非,要很清楚明白,你的宝才会押对;不然押错了,人生可不能转回来,所以要战战兢兢,要很谨慎。 假如你只是相信他“可能”说对了,那你是把你的人生押给他,甚至于把你孩子以后的幸福押给他,这样太危险。 不能听哪个人说你就相信,因为他所说的话还不能印证是智慧,还不能印证是真理。 而中国人的文化,它是已经经历几千年的人类共同印证,确确实实都是所言不虚的真理;而中国圣贤的智慧是超越了时间跟空间。 我们来看一看,四、五千年前,做人要尽孝;四、五千年之后,要不要孝? 要,所以超越时间。 中国需要孝,外国呢? 请问外国人听到孝的教育,他的内心会怎么样? “人之初,性本善”,他听了会很欢喜。 因为我们在澳洲就办《弟子规》的课,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客人坐前面,我们坐后面。 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因为《弟子规》有很多的经句都是根据圣贤人做出来的德行,比方说“晨则省,昏则定”,是周文王做到了;还有“冬则温,夏则凊”,这是东汉的黄香做到了。 所以每次在讲经句的过程,都把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我们坐在后面就看到这些澳洲本地人频频在点头,我们也很好奇他点头的时候在想什么。 上完课跟他们围起来做座谈,这些澳洲的朋友他就说,做人应该这样,做人应该如此。 所以,孝穿越时间,穿越空间,这样的真理才值得我们用短暂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好好去深入。 当我们真正有理智,就会下对抉择,诸位朋友,抉择当中有一个抉择最重要:抉择你的思想、观念,择念。 诸位朋友,您现在的思想、观念处于什么状态? 为什么思想、观念这么重要? 思想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你的习惯,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幸福,从哪里就见真章? 思想! 我常会问朋友:你是炎黄子孙吗? 怎么没声音? 诸位朋友,您不知道你们现在正在“万姓宗祠”之下吗? 所有的祖宗在等你们的答案,他们快要垂泪下来了。 你们是炎黄子孙吗? 是! 好,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在美国长大,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长大以后,我们可以保证他的血液一定是正统的中国血液。 他的思想呢? 好,思想重要还是血统重要? 血统不会影响你一生,思想会影响你的一言一行。 所以,我们做人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 我们现在来检验一下,我们的思想是炎黄子孙的思想,还是其它的思想。 诸位朋友,您心中有答案了吗? 现在社会我们明显看到,人与人发生冲突,现在父子有没有冲突? 有。 打开报纸很多情况,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很多的法院愈盖愈大,为什么? 冲突变多了,他们处理不来,愈盖愈大。 夫妻离婚率节节攀升,所以人跟人冲突。 团体跟团体,我们看到很多的团体互相攻击,互相批判,冲突了。 国与国? 今天翻开报纸,假如你没有看到战争,你会觉得很欣慰,几乎每天都有战争发生。 诸位朋友,这些冲突是结果,我们每天看着这些结果叹气,有没有用? 没有用。 假如全世界就像一亩田地,现在长出来这些稻子长什么样? 歪七扭八。 你要不要对着这些稻子破口大骂? 骂了半天,它有没有长好? 有没有? 没有长好,可能骂完之后,它马上就死掉了。 觉者畏因,觉悟的人会把原因找出来,迷惑的人只会害怕那个结果。 所以当我们去担心我的身体会不好,担心以后孩子会不孝顺,担心来担心去,一点帮助都没有。 我们要把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根源找到,从根本下手,才能够解决问题。 根本就在思想,因为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第一个先想到谁? 自己,所以会损人利己。 竞争再提升变什么? 斗争。 斗争再提升,战争;战争再提升,末日。 诸位朋友,你现在看到战争,能不能站在中间:不要打了! 能不能解决? 为什么会战争? 根源在哪? 人的思想、态度就会延伸出他的行为。 自我中心,诸位朋友可能会听不明白,我用个比较白话给你们看,自私。 诸位朋友,你现在拿到一颗很好吃的巧克力,你第一个会想到谁? 我们刚刚讲人要诚信。 第一个想到谁? 好,我在一次课程里面,刚好有三个答案,坐在前排有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说“赶快吃下去”,他很老实。 后面两排有一位女士,四十几岁,她说“留给孩子吃”。 再后面一点,有一位六、七十岁的长者,他说“先给父母吃”。 诸位朋友,哪一个人有文化涵养? 哪一个? 三十几岁还是四十几岁,还是六十几岁的? 六十几岁。 可是六十几岁的人可能不识字,三十几岁的人可能是大学毕业。 所以学历愈高不代表他有文化,不代表他懂得做人。 我常会跟小朋友说,我说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 他们马上说有。 我说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 他们说没有。 我说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 他们答不出来,被我骗了。 所以人的认知错误了,真正的文化、道德涵养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就见分晓。 三十几岁,第一个念头想自己,所以自私。 四十几岁,想孩子,对不对? 现在人慷慨激昂,对! 您假如回到两百年前,你可不要这样讲,你会被人家笑,人家会觉得你没有智慧。 因为当你拿到好吃的东西是先给孩子,你已经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他会想到谁最重要? 我最重要。 你已经在长养他的自私。 但是你这块巧克力假如是拿给爷爷奶奶,这孩子在旁边看爷爷奶奶笑得这么灿烂,他会很感动,你种了他为人子之道。 从刚刚这个事例,我们也好好省思一下,我们假如自私多,这不是炎黄子孙,自私多是受到资本主义跟功利主义影响。 诸位朋友,现在受功利主义影响的人占多少? 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当中。 诸位朋友,要不要继续增加? 假如继续增加,这些戏都会持续怎么样? 继续上演。 会不会停下来? 不会。 所以要根本解决从哪里? 从人的思想开始解决。 我们常常在说,战争可能不到我身上,末日我也不一定看得到。 很多人对末日的想法是什么? 觉得可能是几颗核子弹炸了,地球毁了,叫末日。 其实,俗话有提到,生不如死更痛苦。 什么样的生活会让人生不如死? 诸位朋友有没有这种经验? 看起来都没有,那你们都很有福报。 很多人孩子在外面每天为非作歹,这个家长每天担心受怕,真的活的比死还痛苦。 当道德都沦丧的时候,那是真正的末日到了。 在大陆的四川,有一位十三岁的孩子,煮饭给他爸爸吃,他爸爸吃完就暴毙死了。 家里很穷,没有钱验尸,所以就埋了。 过一阵子,煮饭给他妈妈吃,他妈妈吃完也死了,也跟他父亲就一起安葬。 他去给父母祭拜,祭拜完很不耐烦,把那些饭菜赶快倒到垃圾筒。 他的婶婶看了之后心里起疙瘩,这个孩子怎么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 结果这孩子走过来跟他婶婶说,他说我爸爸妈妈是不是有买保险? 他婶婶听完,很警觉,赶快报警处理,结果确实是他亲手杀了父母。 为了什么? 那个保险费才一万块人民币,不多,两条命都不见了;而这还不是普通的命,是他的父母。 他为什么要拿保险费? 因为要去买一支手机。 诸位朋友,欲望的力量强不强? 强! 欲令智迷。 所以,我们教孩子是要长他的欲望,还是要长他的德行? 那会差很多。 假如你教导孩子是让他懂得孝道,懂得尽自己的本分,那他念书是他一种责任,他念书觉得要不让父母担心,这是长他的德行。 假如他念书,你是说今天考前三名带你去吃麦当劳;上了初中,你说考前三名给你一台数码相机;要考大学,你说你考上大学给你一台电脑。 当我们这样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在长养他的什么? 欲望。 他没看到本分,他要的是他的欲望。 所以有个孩子考高中,考上了,就对他的父母讲,他说爸爸妈妈,你们要替我买几件名牌的衣服。 他父母很纳闷,说为什么? 他说因为我考上高中,你们省了很多赞助费。 因为他考上高中,他的父母不用再去帮他买个高中念,所以他觉得他很有功劳,替父母省了这么多钱,父母应该回馈他,帮他买几件衣服。 他的父母听完之后,内心怎么样? 跟一些朋友的反应一样,直摇头。 但是,早知今日,为什么孩子有这种态度? 用物质在跟孩子互动,在教孩子,他物质化就会很自私。 我们不希望道德沦丧,就应该从自己开始做起。 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社会都变这样,我再怎么做可能也没有效果,很多人都会这样想。 请问我们这样的念头,对家庭、对社会有没有帮助? 没有! 这样的想法理不理智? 不理智。 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的真诚心、真德行,能够唤醒身旁周遭人善良的本性。 所以古代舜王(大舜),他为人非常孝顺,他一个人很孝顺,修养很好。 父母虽然对他很凶,但是他依然尽他的孝道,因为他知道“亲憎我,孝方贤”。 跟父母可不是交易,不能说今天父母对我凶,我就不对他好;我们是要时时刻刻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去回报,而不是去渴望父母要对我们好,因为孝顺是一个人的本分事。 由于他有这样的态度,所以他那分对父母的孝改变了他的家人。 因为他修身,所以能够齐家;因为他的德行让邻里乡党的人看了都很感动,都愿意效法他,甚至于是都希望做他的国人,所以他就齐家治国。 当时候的君王尧帝看了很感动,觉得把天下交给这样的人,人民才会幸福,所以他进一步治国平天下。 诸位朋友,当我们真正修养身心,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新加坡有两个国宝,一个是他们的前总理李光耀,另外一位是一位女士叫许哲,她已经一百零六岁,她对人很有爱心,对父母也很孝顺。 她自己一个人照顾二、三十个老人,这些老人都比她年轻二、三十岁,都是七、八十岁,她还去照顾他们。 她这样的爱心感动了新加坡人,不止感动了新加坡人,感动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 所以,其实要对这个社会、世界有所贡献,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所以老祖宗教诲我们国家兴亡,这个态度很重要,当有这样态度的人愈来愈多,这个社会就开始转变过来。 从哪里转? 七0年代,有一位英国的大哲学家叫汤恩比教授,他曾经讲过一段话,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哪两种? 孔孟学说,还有大乘佛法。 这一段话很有道理,不是中国人讲的。 问:请问孔孟学说在哪? 答:在中国。 你确定吗? 你看,中国是礼仪之邦,你现在看到人与人见面会很客气,说“你好”,在哪里看到? 答:日本。 怎么答案变了? 在韩国。 所以我很担心有一件事,可能五十年后,国际法庭会打一个诉讼案,就是孔夫子是韩国人的老祖宗,还是中国人的老祖宗? 诸位朋友,结果会是怎么样? 那个法官会说重实质不重形式,来,我们现在来看看是韩国人力行孔夫子教诲,还是中国人。 到时候我们就欲哭无泪,所谓“知耻近乎勇”,我们要珍惜有这么好的老祖宗,珍惜他们的教诲,要把他转过来。 为什么汤恩比教授这么讲? 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得奖主在巴黎发表了联合宣言。 内容里面提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要继续生存的话,要回归到两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诸位朋友,诺贝尔得奖主都是什么来历? 都是每个行业的顶尖佼佼者,为什么他们异口同声都体会到,未来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孔孟学说来解决?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只要细细静下来都能思考出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孟学说的核心在哪里? 仁爱。 大乘佛法的核心在哪? 慈悲,所以仁慈、慈悲。 其实西方的圣哲也把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点出来。 西方的圣哲,上帝、耶稣教什么? 博爱。 既然都教了,但是现在为什么都尝恶果? 因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就在眼前。 当人的思想观念回归到圣贤的教诲,问题就开始转好。 我们来看,仁爱存心,懂得互相帮助,再提升,互爱,就能够创大同世界。 诸位朋友,大同世界不是高高挂在墙壁上的。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一个人真正有孝心,他的孝确确实实已经放在心上,他去看到别人的父母,他会不会尊敬? 会。 所以《孝经》里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你让一个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对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他都会恭敬。 我们试想一下,今天你有孝心,你坐在公车上看到一个老婆婆上来,你还会坐在那里吗? 会不会? 你马上会想到赶快站起来,这是为人长者、为人父母,很辛劳,赶快让她坐。 当你看到这些长者他走在路上,过马路很惊险,相信他会马上自然而然去搀扶他。 有这分孝心、仁慈心的人,自然就会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 所以,当我们都重视每个人的德行,重视孩子的德行,整个社会慢慢的就会呈现祥和之气。 其实末日还是大同世界,看起来很复杂,但是你抽丝剥茧,把它的来龙去脉找出来,根本在哪? 就在一念之间。 现在市面上很常谈生涯规划,诸位朋友,您怎么经营你的一生? 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经营一生? 当孩子自私,当孩子注重物质享受,他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来分析一下。 小时候很快乐,要玩什么都给他玩,要吃什么都给他吃,反正顺着他的个性去发展。 顺着个性,诸位朋友,顺着哪个个性? 人都会好逸恶劳,“苟不教,性乃迁”,很多的习性就跑出来。 中国这些为人长者,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深入,所以教育孩子很重视,不能长他这些习性。 因为假如他很奢侈,他很懒惰,他不恭敬,请问一辈子会怎么样? 一辈子会经营好吗? 不会。 但是这些习惯一养成,要再把它导正回来就很困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你让他小时候很幸福快乐,要什么有什么,等到他花钱习惯了,很难改。 我们来看看现在这些一、二十岁的年轻人,都还没有出社会,花钱比赚钱的人更凶,信用卡都办几张? 这个我比较没有经验,你们给我一些资讯。 办好几张,这一张刷爆了再去办。 以前的中国人是觉得欠人家钱很丢脸,现在年轻人是想尽办法先用再说,所以很多的年轻人还没有踏入社会,已经把他的社会信用破坏、糟蹋了。 所以他很奢侈,一辈子要成为物质的奴隶。 你们怎么知道? 真有智慧。 所以他努力的目标不是为了要孝顺父母,不是为了要照顾妻儿,而是要满足他的物质欲望。 其实人一天要花的钱,吃饭、穿衣,多不多? 不会很多。 但是只要沾染上这种奢靡之气,就会挡不住诱惑。 因为要还钱,他就必需很努力,要去击败别人,在工作当中可能会损人来利己,看到人都觉得是敌人、是对手,所以活的像战场。 他老年,你看我们都很羡慕西方有老人福利,很羡慕。 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些老人家住在里面,虽然不愁吃穿,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很贫乏。 他们可能会觉得,刚好有一天孩子来看他,他会高兴好几天,告诉其它的朋友说,我儿子还没有忘了我。 这句话听起来,他觉得高兴,你觉得心酸。 中国人觉得真正的福报在什么时候享? 老年。 假如老年精神生活这么匮乏,这个人生你不会觉得很幸福的。 好,那什么样的生涯规划才是正确的? 我们来看,假如一个孩子从小有仁爱之心,他已经在为自己积福、培福,所以从小要培福、积福。 年轻,因为有德行、有智慧,所以要造福;老年,福在晚年享,那才是真正的福。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从小可以培福? 你不要看他年纪这么小,哪会培什么福? 俗话说“福田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他念念都会为人设想,都会替人着想,他这一颗心已经在为他这一生培育出非常多的福田。 而他有这样的态度,学的东西他一定会奉献社会,造福,晚年铁定享福。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1-07-10 00:48: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