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6集 内容: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接著再看半满最后的一段: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 则随所成就。 皆得圆满。 心著於善。 虽终身勤励。 止於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济人。 内不见己。 外不见人。 中不见所施之物。 是谓三轮体空。 是谓一心清净。 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倘此心未忘。 虽黄金万镒。 福不满也。 此又一说也。 】 「半、满」说到这一段文,才算是究竟。 但是,这桩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 由此可知,我们讲半、讲满,半满还是有等级的,不能够一概而论。 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圆满,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圆满。 「三轮体空」谁能做到? 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也做不到。 为什么? 人不能无心。 换句话说,他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标准就不适用;什么时候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就是这个标准。 所以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我们要知道。 知道了有好处,什么好处? 行善不会自以为满足,有这个好处。 无论积多大的功德,自己心里面总是以为还不够多,还是很少,这就好。 不会自以为满足,你才肯认真努力发愤的去修善。 这个道理你明白了,才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的善行念念圆满;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无一不圆满。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圆满的。 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无一而不圆满,道理在此地。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发愿作佛。 我们现在把这个文简单解释一下。 『为善而心不著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都是圆满的,都是满善。 如果『心著於善,虽终身勤励,止於半善而已』,你要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还是半善而已。 什么原因? 你的善心里头夹杂;心里头有执著就是夹杂,夹杂著不善。 所以你的善功不纯,只得个半善而已。 下面举例来说明。 『譬如以财济人』,修财布施,应当要『内不见己』,我修财布施之后,不执著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他执著有个「我」在,这个心就不真、不纯了。 『外不见人』,我布施的那个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 还要『中不见所施之物』,你布施多少钱财,不要去计较。 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个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财物」,这样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 应该怎样才是「满善」? 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 我们去访问她,做成录像的光碟,现在随著我们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 她今年一百零二岁,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满善。 她布施的财物不多,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 她得满善的果报,大家看见的,非常羡慕:一百零二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 我仔细观察,她就掉一个牙齿,她的体能状况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 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 」她一生没有生过病,活到一百零二岁,精神饱满,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那个服务就是布施。 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轮体空」。 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会把别人,布施那个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没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干干净净。 也没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没有这个念头,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 所以她的果报殊胜,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就像《坛经》上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在新加坡这三年,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现身说法,你们相信不相信? 你们是不是很羡慕? 羡慕就要学! 我们舍要舍得干净,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认为什么? 「我都布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么办? 谁肯布施我? 」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 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不能达到圆满。 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 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你行善不彻底,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 你得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 财富的因是什么? 财布施,愈施愈多。 不会说「我布施,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后,后面没有收获的」,这个不可能。 你布施是种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得多,你一定收获得多,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愈是肯施财的人,这个人愈发财,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 但是你的心要真;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 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 会不会发财? 会发,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 为什么? 加一点利息。 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那个财就不得了,财就太多太多了。 这个财来了,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这个功德、果报愈来愈殊胜。 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富,果报在天上,果报在华藏世界,果报在极乐世界。 所以,你要懂得,你要会做。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纯,因要不正,你怎么能得到这些果报?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勉强劝人,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 我劝他财布施,「这个法师贪财,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不能说! 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让他听到自己觉悟。 我不要人的钱,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没有错,你是修了布施,你会得福,我可要遭难了。 我欺骗人、造作罪业,我要堕落的,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 我劝导你,我比你做得干净,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 财圆满,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这就是圆满。 你有万亿财产,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也不过如此而已。 我一分钱没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你没有什么差别,要懂得这个道理。 这个福就是「满」;身体健康长寿,没有病苦,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真正的满福。 我接触佛法、修学佛法,今年整整五十年了。 这五十年当中,我得到老师的教诲,让我破迷起信,接著依教奉行。 当初初接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的得到了。 老师没有欺骗我,我非常感激。 我这一生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我自己知道,这一生会过得非常痛苦,也活不到今天;寿命不必去计较,长与短是一样的事情,苦乐的差别太大了,死后那一个果报差别,那就难以想像了。 所以遇到佛法,带给我这一生的幸福美满,带给我来世的,我相信决定超过这一生许多倍的福分。 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了解。 『三轮体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 别人偶尔提起,心里想想,是有这么回事情;没人提起,忘得干干净净,这就对了。 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净』。 我们修净土宗,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 「一心」是真心,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 所以,『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 为什么? 你是一心清净布施,你是不著相的布施,这个福报就这么大。 人能够到不著相,就是菩萨,就不是凡人;《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是菩萨。 如果这个人著相,经上讲:「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金刚经》这个标准太好了。 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心里头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寿者是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没有了。 这种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 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 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下手,恶要断得干净。 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他是断了,断得不干净,因此果报不殊胜。 许哲断得干净,所以果报殊胜、果报圆满。 末后这几句话说,『倘此心未忘』,就是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虽黄金万镒』,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福不满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满福。 『此又一说也』,对於「半」跟「满」了凡先生讲得很多,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 接著再跟我们讲: 【何谓大小】 什么是大的福? 什么是小福? 【昔卫仲达为馆职】 『卫仲达』,好像是宋朝时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 由此可知,他确确实实是事实,他不是一个虚构的。 『馆职』是在翰林院任职,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 【被摄至冥司】 这一句话是说,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这是被鬼抓去了。 『主者』是阎罗王。 阎罗王,『吏』是判官,叫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你作恶、作善,阴间都有记录,等於说都有档案在,把他的档案调出来看看。 【比至】 他拿来了。 【则恶录盈庭。 其善录一轴。 】 卫仲达一生造的恶,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都是造恶的;善的,善的只有一卷,太少了。 【仅如箸而已】 如箸,就像我们吃饭的筷子那么样的细,卷成一卷。 阎罗王看到这个样子:「好,拿秤来称一称。 」 【索秤称之。 则盈庭者反轻。 而如箸者反重。 】 这一称之下,那个摆满一房间的作恶的簿子反而轻;他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就像一张纸卷起来一样,反而重。 【仲达曰】 卫仲达说: 【某年未四十】 他不到四十岁。 【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 【曰】 阎罗王就说: 【一念不正即是。 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 你一生造的恶太多太多了。 起个恶念,阴间就已经把善恶簿子里头,那个恶的本子上记上一笔,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是大恶,你念头才一动,是小恶。 大小恶的本子摆满一地,所以才有这么多,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 他就又问,他说:「善的那一卷里头,那是什么东西? 你记载的是什么? 」阎罗王就讲: 【曰朝廷尝兴大工】 朝廷想做一个大的工程。 【修三山石桥】 这是在福州城里面有三座山,注解里头有,九仙山、闽山、越王山,所以称为『三山』,在三山这里要修一个石桥。 【君上疏谏之。 此疏稿也。 】 你曾经上疏建议给皇帝,不要兴这个工程,劳民伤财,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不是必须要修的,可以不必。 【仲达曰】 仲达就说: 【某虽言。 朝廷不从。 於事无补。 而能有如是之力。 】 我是有这么一个建议,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三山石桥还是照做,我这篇奏稿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阎罗王告诉他: 【曰。 朝廷虽不从。 君之一念。 已在万民。 向使听从。 善力更大矣。 】 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想,因为他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人民。 政府要做这个工程,这个钱是老百姓纳的税,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时候,把它用掉了,这个钱用得不当。 所以他来谏诤,他这个心是为人民著想的,这个善就大了。 如果朝廷采纳,你的善就更大;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心已经是为国为民,这个善大。 这底下总结: 【故志在天下国家。 则善虽少而大。 苟在一身。 虽多亦小。 】 如果你只顾著你自己个人、你家庭的利益,你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是小善。 这个道理,还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境随心转」。 所以,我们存心一定要为众生;你为众生境界愈广大,你善的力量愈大。 我念念为这个深圳市,这个善就很大。 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万,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如果包括到这边来做生意不是定居的这些旅游的人,人口达到七百万。 我们的存心念念为七百万人的福利著想,这个善大。 如果你要是为整个广东省著想,为全国著想,为全世界著想,那这个善就更大了。 但是,如果要比法身菩萨,我们这么大的善,为整个世界人著想的善,还是半还不是满。 为什么? 法身大士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一个世界,不是为一个星系。 我们讲太阳系、银河系,不是的,那还小,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是为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人家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都无量无边。 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懂得,怎样去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修积大善。 末后这一段讲到「难易」: 【何谓难易】 说到这一条,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 【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 夫子论为仁。 亦曰先难。 】 先要从难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 所以他说,古时候儒家讲求克己的功夫。 『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要从哪里做起? 要从难克服的地方克将去。 譬如我们一般人,有人贪财、爱财,有人好色、贪色,有人好名、贪名,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 怎样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 自己习气哪一条最重,譬如我对财看得最重,贪财这个念头、烦恼习气最重,我要从这一条下手,其他的都容易了。 『夫子论为仁』,孔老夫子讲到「为仁」,也说到『先难』;换句话说,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 难在哪里? 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 自私自利,难! 有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 「仁」这个字,这个文字是个符号,你看看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它一边是个「人」,一边是个「二」,这是会意,教我们从这个符号体会这个意思,要做到自他不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的意思;想到别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这叫做仁。 佛法里面讲「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私心、有自私自利,「仁」这个字就没有了。 菩萨称为「仁者」,在佛法经论里面,佛常常称菩萨称仁者,仁者是菩萨,没有自私自利。 前面跟诸位举过例子,《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种人是仁者,这个标准高。 所以夫子说「先难」,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难,要从这里下手;在佛法讲无我,要从「无我相」这个地方下手。 下面,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当然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夫子论仁的标准,这个标准太高了,那是圣人的标准,是佛菩萨的标准,不是凡人。 现在把这个放下,我们先来看看凡人。 【必如江西舒翁】 江西有个舒老先生。 【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 这是有一对夫妇很贫穷,大概欠了国家的税收,没有办法完纳税收。 遇到舒老先生。 舒老先生也不容易,他是个教书的,大概是个教私塾的,两年得到学生一点束修,就是一点供养,不多。 遇到这些苦难的人,没有办法缴付罚款,我们以罚款来说,他统统把它代偿,保全这一对夫妇,这个不容易! 在有钱的人,做这个事情不难;没有钱,两年辛辛苦苦教书的收入,都帮助别人。 第二个故事: 【与邯郸张翁】 邯郸张老先生。 【舍十年所积之钱。 代完赎银。 而活人妻子。 】 他也是遇到这一家可怜的人,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助人完赎银,成全这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镇江靳翁。 虽年老无子。 不忍以幼女为妾。 而还之邻。 】 这是一个邻居,看到他年老无子,把他的女儿送给他作妾,女儿很年轻,他不忍心,把她送还。 【此难忍处能忍也。 故天降之福亦厚。 凡有财有势者。 其立德皆易。 】 做好事容易。 【易而不为。 是为自暴。 】 自暴自弃,把积善积德修福的机会错过了,他不肯干;在他干,太容易了。 【贫贱作福皆难。 难而能为。 斯可贵耳。 】 难能可贵。 举的例子都是非常贫穷,在社会上没有财富、没有地位,看到别人有急难,他能够不顾一切,把他的全部财富拿出来去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苦,这难能可贵! 所以,他们的果报也厚。 但是我们要明了,他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只是知道帮助解决别人的苦难,没有想到自己的果报;如果想到自己的果报,可能他就不干了。 所以这八段文字我们读了,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必须克服。 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我们这一生断恶,恶断得不干净。 修善,善修得不圆满,总是一些小善、半善。 果报虽然在来世,因为只有大善、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像了凡先生他做的,他改变了命运。 有很多人修善积德,依旧被命运所转,改不了命运,原因在此地;他断恶断得不干净,修善修得不圆满,道理在此地。 如果学佛,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悟,是要求明心见性,是要求往生净土,这十六个字如果不把它克服,这十六个字就造成严重的障碍;不仅是明心见性被它障碍了,大彻大悟也被它障碍了,不仅如是,连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被它障碍了,我们不能不知。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明白了。 今天就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1-05-10 13:25: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