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4集 内容: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接著看这段文字,这是第八个例子: 【嘉兴屠康僖公。 初为刑部主事。 宿狱中。 细询诸囚情状。 得无辜者若干人。 公不自以为功。 密疏其事。 以白堂官。 后朝审。 堂官摘其语。 以讯诸囚。 无不服者。 释冤抑十余人。 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 我们看这一段。 『嘉兴』在浙江省。 从了凡居士所举的这些例子,大多数都是浙江这个地区一些掌故。 由此可知,举比喻这个原则,一定要在最近的地方,听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才有公信力。 而在时代,是愈接近愈好。 『屠康僖』,他在刑部里面作官,『主事』是当时的官职的职称。 他有一次晚上睡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们在一起,细细的去打听这些囚犯的情状。 於是乎知道囚犯当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被人诬告的。 屠先生他并不自以为功,他把这些情形秘密的写在纸上,送给他的堂官。 堂官是他的上司,也就是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 『后朝审』,过几天,再重新审问这些囚犯;堂官摘录屠康僖公一些案情,来讯问这些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 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 『一时』,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 『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子,「辇下」意思就是说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 『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大家都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 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下面说: 【公复禀曰。 辇毂之下。 尚多冤民。 四海之广。 兆民之众。 岂无枉者。 宜五年差一减刑官。 核实而平反之。 】 这是他上的建议,给尚书的建议。 他说:在京城这个地方,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 京城以外,在全国里面,民众多了,哪里没有冤枉的? 想必冤枉人很多。 『宜』是应该,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於这些案件重新来核实平反。 这是好事情。 【尚书为奏】 他的长官,刑部尚书同意他这个意见,把这个意见奏给皇帝。 【允其议】 皇帝同意。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屠康僖公也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这是平反许许多多冤枉的人。 【梦一神告之曰。 汝命无子。 今减刑之议。 深合天心。 】 这是感应。 自己能够修德积善,上合天心,上帝无不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的作法、你的建议与天心非常相应。 你命中没有儿子,现在: 【上帝赐汝三子】 他并没有求儿子。 没有求儿子,得到这个感应。 【皆衣紫腰金。 是夕夫人有娠。 后生应埙。 应坤。 应峻。 皆显官。 】 这是善因善果。 这个文里面『衣紫腰金』,这是讲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礼服,皇族穿的是黄色的龙袍,那只限於皇族;文武百官,文官里面「紫袍」是爵位最高的,大概都是尚书以上的,部长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 这是一个例子。 下面,第九个例子是包凭。 这个人资助修缮寺庙,也得感应: 【嘉兴包凭。 字信之。 其父为池阳太守。 生七子。 凭最少。 赘平湖袁氏。 与吾父往来甚厚。 博学高才。 累举不第。 留心二氏之学。 】 我们看这一段。 『嘉兴人包凭』,这里连他的字『信之』都写出来了。 由此可知,包凭跟了凡先生相当熟悉。 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太守』比知县高一级,跟知府是同等的官,池州是在安徽贵池县。 他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大概他是儿女多,所以这个小孩就入赘平湖袁氏,跟袁了凡是一家人,入赘到他们家。 『与吾父往来甚厚』,了凡先生的父亲跟包凭常常往来,这是好朋友的关系。 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累举不第』,每一次去考试,都没有考取。 於是『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跟道,他去学佛、去学道去了。 【一日东游泖湖。 偶至一村寺中。 见观音像。 淋漓露立。 即解橐中得十金。 授主僧。 令修屋宇。 僧告以功大银少。 不能竣事。 复取松布四疋。 检箧中衣七件与之。 内紵褶。 系新置。 其仆请已之。 凭曰。 但得圣像无恙。 吾虽裸裎何伤。 】 我们看这一段。 有一天,他到外面去游玩,游泖湖。 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里面,看到观音像。 大概这个时候下雨,寺庙里面房屋漏雨,观音菩萨像被淋湿了。 他看到很难过,就『解橐中』,「橐」是钱包,把钱包打开看看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十金』就是有十两银子。 统统拿出来了,交给寺院里面出家人,请他把房屋修好,菩萨不要淋到雨露。 这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 他带著他的仆人随从,旅游总带了一些行囊、带了一些衣服,这里面有四匹松布,箱子里面,『箧』打开来看看,还有七件衣服。 这个衣服都是新的衣服,没有穿过的。 里面有一些比较贵重的,『紵褶』,是麻的、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 他的仆人就说:「算了! 何必要捐献这么多! 」包凭就说:「只要圣像无恙」,能把屋顶修好,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 」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 舍银及衣布。 犹非难事。 只此一点心。 如何易得。 】 出家人听到他这个谈话,非常感动! 他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这个不是难事,这一点真心太难了。 」 【后功完。 拉老父同游。 宿寺中。 公梦伽蓝来谢曰。 汝子当享世禄矣。 后子汴。 孙柽芳。 皆登第。 作显官。 】 包凭等到庙里屋顶修好,就拉著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也住在这个寺庙里面,包凭晚上梦到伽蓝神。 『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来感谢他,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 」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登第』,「登第」是指中进士的学位,『作显官』。 这是子孙贵显之报。 这是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的功德很大。 佛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 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中国现在兴起了,外国也有。 我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他们去年就造了一尊三十多公尺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 我们要问:造像到底有没有功德? 看到包凭这个故事就晓得,造像确确实实有功德。 但是,功德必须要具足条件。 如果只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 这个像造在那边,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 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 一个道场,一定要讲经,一定要修行,所谓是解门、行门,「解行相应」,这个重要。 解门里面,中国的宗派很多,属於哪一个宗派的道场,一定要依据这个宗派的经典来修学;这些经典要读诵,要研究,要讲解透彻,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才具足了功德。 佛像,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表法的意思,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一般群众,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知道「我要发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 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把佛像当作神明来看待,到那里去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叫迷信,那就错了。 我说到此地,同学们应该能体会得到。 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学佛,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行门里面,也各个不相同。 像天台,他修止观;禅宗里面,他参话头,或是用观心;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里面,用持名念佛。 选定一门,功夫不能间断,都能够得到清净心,都能够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 再看下面第十个例子: 【嘉善支立之父】 这也是浙江嘉善人。 他姓『支』,单名叫『立』。 他的父亲: 【为刑房吏】 在衙门里面管刑事案件的。 【有囚无辜陷重辟】 他知道有个囚犯,确实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可能是判了死刑。 【意哀之】 他的心里明了,非常同情他。 【欲求其生】 他帮助他,脱他的罪。 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这一番好意,来替他辩护。 【囚语其妻曰。 支公嘉意。 愧无以报。 明日延之下乡。 汝以身事之。 彼或肯用意。 则我可生也。 】 囚犯跟他妻子商量,他说:「支公有意思帮助我,来脱离我的刑责。 我很惭愧,无以报答。 」这是救命之恩,他说:「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大概他们是乡下人,而且跟她商量,要她「以身事之」。 他说:「或者支公会更用心,这样子我可以能够生还。 」 【其妻泣而听命】 这个太太也非常贤良,果然就照这样做。 【及至。 妻自出劝酒。 具告以夫意。 支不听。 卒为尽力平反之。 】 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后不接受。 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他这个案子平反过来了。 【囚出狱。 夫妻登门叩谢曰。 公如此厚德。 晚世所稀。 】 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 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他说: 【今无子】 你今天没有儿子,这么大年岁还没有儿子。 【吾有弱女。 送为箕帚妾。 此则礼之可通者。 】 他说:「我有个女儿,女儿也长大了。 我送给先生作妾,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 这个在礼上是能讲得通的。 」 【支为备礼而纳之】 支先生同意、接受了。 【生立】 以后就生支立。 这是支立父亲做这样的善事。 【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 禄生大纶,登第。 】 后世的子孙逐渐逐渐发达了。 支立『弱冠中魁』,二十岁考中进士,官做到『翰林孔目』,翰林院的书记官。 『支立生高』,这是支先生的孙子,『高生禄』,这是几代了。 这几代『皆贡为学博』,这个学位前面讲过,贡生;『学博』是州、县学校里面的教官。 『禄生大纶,登第』,这是中进士。 都有这许多显著的果报,地区大概都是在浙江嘉兴不远的地方。 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当时提出这些人,大家都知道、都很熟悉,足以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后面的文字是总结: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於善而已。 】 都是做好事。 我们读了之后想一想,都是利益别人的事情,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 今天我们的心量更要拓开,念念要想到利益全世界。 我们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利益全世界? 纵然是小小的善事,我们有一个愿望,希望给全世界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利益世界。 事,无论大小,但看你用心,所以谚语常说「量大福大」。 如果我们心量大,一点点的小善,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的善事再多,福报也不太大。 由此可知,心转境界是真的。 下面,了凡先生进一步再教训他的儿子,告诉他什么是「善」,这很重要! 必须有能力辨别。 请看原文: 【若复精而言之。 则善有真有假。 有端有曲。 有阴有阳。 有是有非。 有偏有正。 有半有满。 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 一口气说了八对。 【皆当深辨】 都应当辨别,应当清楚。 【为善而不穷理。 则自谓行持。 岂知造孽。 枉费苦心。 无益也。 】 现在这个世间有许多人都在修善,佛门里面人更多。 学佛多年,行善多年,没有好的果报,於是怀疑:佛法不灵。 转过头来去学其他的法门、去学其他的宗教,那你就能够得到好的果报吗? 未必。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发生? 就是对於这个「善」,到底是真是假、是邪是正、是偏是圆不知道,自以为是善;经过这些有智慧德行的人跟我们一分析,原来是罪业。 我们要想修善积德,首先得把这些事情搞清楚,现在我们一桩一桩的来研究。 底下是第一段「真假」: 【何谓真假】 这个必须要辨别。 他举例子说: 【昔有儒生数辈】 『儒生』是念书的学生。 【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元朝时候人,这是一代高僧,他的著述很多。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有时候也不免随俗,做超度的法会。 我们的超度,跟一般寺院做的不一样,我们只采取一个方法,多半是在佛七圆满之后的一天,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的佛事。 《三时系念》这个佛事仪规就是中峰和尚做的,他的作品。 这个佛事冥阳两利。 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在外国普遍的宣扬,所以净宗同修对中峰和尚不会生疏。 【问曰】 这是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 【佛氏论善恶报应。 如影随形。 】 佛家跟道家都常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今某人善。 而子孙不兴。 某人恶。 而家门隆盛。 佛说无稽矣。 】 佛这个说法靠不住! 为什么看到这个人作善,他的子孙不发达? 这个人作恶,他的家道非常兴隆? 现前社会上这些事情有,我们不但听说过,我们也亲眼见过。 中峰和尚怎么跟他解释? 【中峰云。 凡情未涤。 正眼未开。 认善为恶。 指恶为善。 往往有之。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 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 中峰禅师这个话说得非常之深,一般人不懂。 我们是凡夫,凡夫这种情染没有洗涤干净,我们的法眼、慧眼没有开,所以常常把事情看错、看颠倒了,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 有这个事吗? 真有! 所以,你不感到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去责怪天的报应不公平,你是罪上加罪。 【众曰】 这些学生们讲: 【善恶何致相反】 我们为什么把善恶看颠倒了? 【中峰令试言其状】 老和尚有智慧,老和尚有教学的手段,不必解释,教他们自己说一说,「你们讲,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讲给我听听。 」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 敬人礼人是善。 】 有个学生就讲:「骂人、打人,这是恶;恭敬人、礼敬人,这是善。 」 【中峰云。 未必然也。 】 你说的话未必。 【一人谓】 又有一个学生说: 【贪财妄取是恶。 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 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 】 许多学生各人说各人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全不同意。 可见得这些年轻人知识浅薄,看问题只看表面,没有深究,往往把问题看错了。 【中峰皆谓不然。 因请问。 】 中峰禅师把他们的看法否定了。 这些学生就向中峰禅师请教: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 有益於人是善。 有益於己是恶。 】 这把善恶的标准定出来了。 你起心动念、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的,是利益社会的,是利益大众的,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是恶。 【有益於人。 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 你对这个人有利益,你打他、骂他,善! 父母教训儿女,有时候打、有时候骂,为什么? 为小孩好,那不是恶,那是善。 学生不守规矩,老师处罚他,在过去有体罚,现在学校好像没有了。 我念书的时候受过体罚,老师打手心、罚跪,我们都遇到过。 这不是恶,这是善。 【有益於己。 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 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那不是善。 这是中峰禅师教导这一帮年轻人。 【是故人之行善。 利人者公。 公则为真。 利己者私。 私则为假。 】 真善、假善一定要搞清楚。 决定没有私心,决定没有自利,起心动念、言语作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今天讲是利益世界。 利人,大公无私,公是真的,这个善是真的。 利己,那你是私心;私心,这个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根心者真。 袭迹者假。 】 这再进一步说。 如果你这个发心,是从你真心里面发出来,利益大众的,这是真的。 如果看到别人做,我们也去模仿,『袭迹』是模仿,这是假的,不是从你真心里头生出来的。 为善最重要的是真心。 我们前面读的十个例子,这十个人修善,后面都有好的果报,什么原因? 真心;只知道帮助别人,绝不求一点自私自利。 真假要从这里辨别。 【又无为而为者真。 有为而为者假。 皆当自考。 】 自己要细心去考察。 『无为而为』,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善事,不露痕迹,不需要让人知道,你做的这个善事是真的,这叫阴德。 如果是『有为而为』,你是有企图、是有目的,你才做这桩善事,这个善事是假的。 这些地方都要自己认真好好的去省察。 第二是「端曲」: 【何谓端曲】 了凡先生说: 【今人见谨愿之士。 类称为善而取之。 圣人则宁取狂狷。 至於谨愿之士。 虽一乡皆好。 而必以为德之贼。 是世人之善恶。 分明与圣人相反。 推此一端。 种种取舍。 无有不谬。 】 这一段说:什么叫端,什么叫曲。 现在的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人,都称他「这是善人」,社会上都很尊重他。 可是,古时候的圣贤,他宁愿欣赏这个人有志气、肯进取,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才有胆识,他才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担当大任。 如果这个乡里的人,虽然很谨慎,虽然是个好人,个性非常柔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没有担当,这样的人夫子称为「乡愿」,以为「德之贼」。 德之贼,他不是一个好榜样,人人都学他,那就坏了。 所以,世间人对於善人、恶人的标准跟圣人恰恰相反。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谬」是错误。 圣人怎么样取舍? 圣人是个明白人,有学问、有德行、有经验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善人、恶人。 底下几句话说得好: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 皆与圣人同是非。 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 这是讲到天地鬼神,他们的见解跟圣贤人相同,与世俗人的看法确确实实不一样。 鬼神如何『福善祸淫』? 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都能够观察得到。 我们要问:鬼神是不是有权将祸福降临於人? 没有。 这个要懂得,鬼神并没有权。 就好像我们这个世间人,有人行了善事,有人做了恶事。 执法的人员,那些刑警来加刑罚给你,是不是他有权加? 不是,是因为你犯了罪,他才拿手镣、脚铐来铐你。 你不犯罪,他不敢侵犯你。 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样,是因为你自己造作的善与不善,所以他来嘉奖你,他来惩罚你,这个奖励、惩罚都是自作自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1-05-07 22:04: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