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12集 内容: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看下面的文字: 【吾辈身为凡流。 过恶猬集。 而回思往事。 常若不见其有过者。 心粗而眼翳也。 】 文到这个地方,从举比喻之后,这才正说。 我们身为凡夫,过失、恶业太多太多了。 『猬集』是比喻,就像刺猬这个刺一样,聚集在一起。 『而回思往事』,我们想想过去,常常好像『不见有其过者』,没有觉察到自己有什么过错。 所以,我们一般人常常讲「我没有什么大错」、「我没有什么过失」,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常常有这个感觉。 这是什么原因? 心太粗了。 心眼昏聩,见不到自己的过失。 所以,蘧伯玉实在讲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榜样。 下面这一段文跟我们说,恶业也有徵兆: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在佛法里面讲,业障深重。 业障过重,他一定有不好的预兆。 【亦有效验。 或心神昏塞。 转头即忘。 】 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那些人物,有时候我们能发现。 这个人没有记性、糊涂、昏庸,跟他说什么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 【或无事而常烦恼】 这些事情,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没有? 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招惹的时候,自生烦恼,只要冷静观察就能发现。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这就是怕见正人君子。 见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难为情。 这种现象,实在说还都是有救。 为什么? 他还有惭愧心。 【或闻正论而不乐】 听到人家讲正经话不喜欢。 为什么? 自己作恶多端养成了恶习气。 听到正论跟自己所作所为完全相反,很不乐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们布施,以礼物送给人,人家还埋怨。 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之下,譬如说他挨冻、挨饿,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送一点衣服、食物给他,他当然接受,接受之后他不感激,他还怨恨你。 这种情形有,在现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这都是恶业深重的徵兆,我们要多想想。 【或夜梦颠倒】 晚上作恶梦。 作恶梦绝对不是个好预兆,自己一定要警觉到过恶很重,所以夜晚才作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 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语无伦次。 【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略举几个例子,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类此。 即须奋发。 舍旧图新。 幸勿自误。 】 如果我们自己反省,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自己有个一条、两条,我们就要警觉到,过失、恶业一定相当严重了。 要警觉到,赶快回头,立即奋发,『舍旧图新』,就是要改过自新。 『幸勿自误』,这一句话是勉励我们,希望你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 这个事情,一定要自己奋发,别人帮不上忙。 改过之法就讲到此地。 下面第三篇是「积善之方」。 文字一开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为我们说明: 【易曰。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 这两句话可以以历史来作证。 自古以来,凡是过於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后代往往会发达。 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灾。 这是在历史上能看到,在我们现前也能够观察得到,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去观察。 换句话说,如果是相反的,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的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够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 所以,有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这个人家里无恶不作,为什么还大富大贵? 」这是他不明了道理,这是他们家过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他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 佛家讲「修福不修慧」,因为他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他才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 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亿万财富,这一生当中虽然发财,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折了,千万财富变成了百万财富,损失太多太多了;可是他还有百万财富,比起一般人,他还是富有得多。 因果通三世! 他这一生这个余福享尽,他的罪报就现前。 有些人他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 什么原因? 积恶之家,他的报应是这样的。 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自己个人,对自己家庭,对自己的宗族,决定有大利益。 下面了凡先生举个例子: 【昔】 『昔』是过去世。 【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 就是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 【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 『历叙』就是向上一代一代去叙说叔梁纥的祖宗,都是积德。 这个人家是积善之家。 【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逆』是预料,预料他们家的将来子孙一定有兴旺的。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 所以孔子的外公(外祖父)就预料他家里将来一定会兴旺,他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以后就生了孔子。 他怎么看的? 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积善,所以他们家里会出大圣人。 这是一桩事情,讲积善的。 第二桩: 【孔子称舜之大孝】 中国人讲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 这个人是尽孝的模范,我们在历史传记里面读到,一定要向他学习。 他的父亲在他太太死了之后,也就是舜的母亲(生母),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以后也生了一个小孩。 继母对待他非常不好,他父亲受了继母的影响,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这一家四口三个人以恶念对待他,几次要置他於死地。 这个家庭环境太恶劣了,可是舜能够孝顺,他心目当中,没有看到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让父亲不喜欢、继母不喜欢、弟弟不喜欢,天天改过自新。 这样过了几年之后,才把他全家感化了。 这叫大孝,这是真正的孝顺。 舜一切顺从,顺从里面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讲「善巧方便」,他能够避免家人对他的伤害,能够保全他的生命,依旧以真诚心、爱心奉侍父母兄弟。 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所以孔子称赞他: 【曰。 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皆至论也。 】 孔子的外祖父以及孔夫子赞叹大舜,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试以往事徵之】 再以过去这些积善之家,你看看他后人的发达,历史上有记载。 眼前这个社会上,我们也能够看得到。 下面他举了十个例子。 第一位: 【杨少师荣。 建宁人。 世以济渡为生。 久雨溪涨。 横流冲毁民居。 溺死者顺流而下。 他舟皆捞取货物。 独少师曾祖及祖。 惟救人。 而货物一无所取。 乡人嗤其愚。 】 我们先看这一段。 杨荣,官做到少师,少师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师。 帝王老师有太师、少师,大多数少师是太子的老师。 皇帝的老师称太师,太子的老师多半称为少师。 所以,老师的称呼有太师、太傅、太保。 杨少师杨荣,『建宁人』,建宁是现在福建建瓯。 我在这个地方住过六年,杨荣家里我去过,是一个很大的三进的四合院。 现在好像是改成建瓯市了。 他们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以济渡为生』,就是摆渡船的,从事於这个行业。 由此可知,生活也过得非常艰苦。 这是遇到了下雨。 久雨,河水涨了。 这一条河好像是闽江的上游,这一条河一直流到从福州出海。 涨水淹没了乡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顺流而下。 当然,划船的人很多。 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捞取货物,不顾淹在水里的人,都去捞取财物。 唯独杨荣的先人,就是他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对於水里面漂浮的那些财物,一丝毫都不取,只有救人! 乡里的人看到他们的作为,都说他愚痴,「救人有什么用? 许许多多人家财物漂流在水上,你捞到就是你的」。 他们不要财物,完全救人,这是积德。 【逮少师父生。 家渐裕。 】 杨荣的父亲出生的时候,他们家里环境渐渐富裕。 【有神人化为道者。 语之曰。 汝祖父有阴功。 子孙当贵显。 宜葬某地。 遂依其所指而窆之。 即今之白兔坟也。 后生少师。 弱冠登第。 位至三公。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 子孙贵盛。 至今尚多贤者。 】 这是以杨荣这一桩事情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他的曾祖、祖父虽然贫穷,到他父亲逐渐家庭环境就好转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道长,这里记载是『神人化为道长』,我们就说「有一位道长」,告诉他的父亲:「你的祖父有阴功。 」祖父就是杨荣的曾祖父,「曾经救过很多人命,有阴功,子孙一定会贵显。 」『宜葬某地』,指示他,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风水,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地方。 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这个处所,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兔坟』。 『后生少师』,以后杨荣出世了。 『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师是属於三公之一。 皇帝对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他的祖父、他的父亲『如其官』。 他的官位是少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追封为「少师」。 『子孙贵盛』,一直到今。 这个「今」是了凡先生在世的时候,是那个时代,就是明朝的时候,他们家里头还是很多的贤人,代代都有贤人,祖宗之积德。 第二位: 【鄞人杨自惩】 『鄞』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古时候称为鄞县。 有一位杨自惩先生。 【初为县吏】 在县衙当一个书办,好像现在的书记官、文书官一类的。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 这是他的德行,心地仁厚,推己及人。 『守法公平』,决定不受人家的贿赂。 【时县宰严肃】 『时』是当时,这个县官非常严肃。 【偶挞一囚】 偶然之间,鞭打一个囚犯。 【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 】 这个囚犯触怒了县官,县官毒打他一顿,打得遍身血流,这个怒还没有消。 【杨跪而宽解之】 杨自惩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 【宰曰】 这个县官就讲: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 不由人不怒。 】 他在帮他求情。 县官说:这个囚犯做的坏事太多,『不由人不怒』,县官说出他发怒的理由。 【自惩叩首曰】 杨自惩叩首向他报告。 【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 哀矜勿喜。 喜且不可。 而况怒乎。 宰为之霁颜。 】 杨自惩说得很好! 『上失其道』,这句话很不容易说出来,从这个地方看,他的确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丢掉差事,他讲真话。 「上」是指朝廷。 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人民对朝廷信心丧失。 由此可知,百姓犯法,过在哪里? 过在没有人教导他。 谁负责教导? 儒家教学,地方官员,县市长,知县古时候称「父母官」,你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师,你是人民的领导,儒家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个「之」是人民。 地方上的首长是人民的领导、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师,你的子弟为非作歹,你没有把他教好。 这个「上失其道」里面的含义很广。 杨自惩真是有胆识,平素这个人有德行、有胆识,敢说真话:你在审问,审问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应该要判重刑,你要怜悯他,不能生欢喜心,『喜且不可,而况怒乎』,你怎么能够发怒? 县官也不错,听了杨自惩的话,把发怒的情绪也就降温了,不再发怒了。 【家甚贫】 杨自惩家里贫寒。 【馈遗一无所取】 当然,他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特别是这些囚犯,他有怜悯心,常常帮助他们。 人家当然有一些送礼来托人情的,他『一无所取』,大公无私,凭著自己良心办事,绝不受贿赂。 【遇囚人乏粮】 有的时候,囚犯囚粮缺乏的时候。 【常多方以济之】 他天天想方法来帮助他,到一些能够行善的人家,向他们捐助,来帮助这些囚犯,让他们能够吃饱。 【一日】 有一天。 【有新囚数人待哺】 新来的囚犯,有几个人没有得吃。 【家又缺米】 他家里米不多。 【给囚则家人无食】 把家里的米给囚犯,自己家里的人没饭吃。 【自顾则囚人堪悯】 想想,囚犯非常可怜。 【与其妇商之】 跟他太太商量。 【妇曰。 囚从何来。 曰。 自杭而来。 沿路忍饥。 菜色可掬。 】 他太太问:「这个囚犯从哪里来? 」「是从杭州来的。 一路上忍著饥寒,脸色都很难看,面黄肌瘦。 」 【因撤己之米。 煮粥以食囚。 】 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给囚犯,自己家里煮稀饭吃。 【后生二子】 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 【长曰守陈。 次曰守址。 为南北吏部侍郎。 】 这是果报,自己积善积德,儿孙就贵显。 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 『侍郎』,这个地位就是现在的副部长。 『吏部』,那个时候不称部长,称「尚书」,尚书是部长,侍郎是副部长。 【长孙为刑部侍郎。 】 『刑部』就是现在的法务部、司法部,也是做到次长。 【次孙为四川廉宪】 『廉宪』也是古时候官职的名称,以后在明朝称为按察使,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 【又俱为名臣】 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 【今楚亭、德政】 历史著述上不详细。 『今』,是了凡先生同时代的。 楚亭、德政这两个人。 【亦其裔也】 也是他的后代,杨自惩的后代。 这是在县衙里做一个小书办。 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 机会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就是积功累德。 做好事,不求果报,这个功德就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 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 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与了凡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晚年就享受果报,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代代不绝。 第三个例子: 【昔正统间】 『正统』是明朝英宗的年号。 【邓茂七倡乱於福建】 『邓茂七』是当时的一个盗匪,强盗、土匪,他在福建这个地区作乱。 【士民从贼者甚众。 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 以计擒贼。 】 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把这个乱平定,把邓茂七抓到,但是还有些余党。 【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 土匪的头是被捉到,但是下面还有余党。 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布政司」相当於现在省长,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个官,派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就是平定还有一些小股的。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 】 这个谢都事很难得,先想方法把贼党的名册找到。 【凡不附贼者。 】 贼党里头,这个名册上没有名字的。 【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 这是统兵的将领,他懂得积德,不冤枉人,不滥杀人。 所以,他用心去搜集匪党的名册。 不是真正附属於匪党的,不可以冤枉人。 官兵进城来搜查,他教这些跟贼党没有关系的人,给他一个小的白旗,让官兵进城,「你把这个旗子插在门口」,禁止官兵骚扰。 这样子『全活万人』,这是他所积下的功德。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作将军、大将军的人,能够保全后裔的很少。 什么原因? 杀伤太多,所以后代都不好。 在中国武将里面,后人好的人确确实实不多,在历史上真的可以数得出来。 这些作将军的人都是爱惜人命,绝不妄杀,军队纪律非常的森严,这才能保全到后代。 【后谢之子迁。 中状元。 为宰辅。 孙丕。 复中探花。 】 这是讲谢都事后人的果报。 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做到宰相。 『宰辅』是宰相。 孙子丕也中『探花』,「探花」是进士第三名。 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历史证验。 又告诉我们,莆田有个林家: 【莆田林氏。 先世有老母好善。 常作粉团施人。 求取即与之。 无倦色。 】 这是讲莆田,也是在福建。 他的『先世有老母好善』,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团施人,布施一些穷人。 每天都是这样作法,一生都不疲倦,天天用这个来布施。 有人来向她要,统统给,毫无倦厌,每天布施。 做好事,量力而为。 善待别人,自己决定有好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 谚语常说:「吃亏是福」,所以我常常想,我没有这个机缘,如果我要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开个餐厅,开餐厅免费供应大家。 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这三年真的做了。 每天供斋,免费的。 平均每天到居士林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 这是好事!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 没有,愈吃愈兴旺。 人丁旺,那么多人来吃饭! 从开办到现在,跟诸位说,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也没有买过菜,而且吃不完。 原因在哪里? 大家晓得居士林做这桩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 送得太多,吃不完。 吃不完怎么办? 我们把多余的这些米、菜,送给养老院,送给孤儿院。 所以,新加坡许多宗教的养老院、孤儿院都接受我们的赠送。 好事! 应该要做。 今天就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1-05-06 01:12: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