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第一集 内容: 各位同学,大家好! 这次接受凤凰卫视的邀请,来跟大家谈谈《了凡四训》。 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 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 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 他生於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 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四百多年。 《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 俞净意生於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 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他们两个同科。 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 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 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 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 我们来看本文: 【余童年丧父。 】 『余』是了凡先生自称。 『童年』,童子的时候。 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怎么知道? 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 『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 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 【谓可以养生。 可以济人。 】 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 尔父夙心也。 】 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 修髯伟貌。 飘飘若仙。 余敬礼之。 】 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 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 『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 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 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 【语余曰。 】 这个老人告诉他。 【子仕路中人也。 】 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 【明年即进学。 】 『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 【何不读书。 】 为什么不读书? 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 【余告以故。 】 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 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 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 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 【曰。 吾姓孔。 云南人也。 】 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 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著有。 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於高等的数学。 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定。 【数该传汝。 】 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 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 这里头就有大学问。 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 【余引之归。 告母。 】 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 【母曰。 善待之。 试其数。 纤悉皆验。 】 母亲说:好好招待他。 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 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 【余遂起读书之念。 】 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 【谋之表兄沈称。 】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 郁海谷先生。 在沈友夫家开馆。 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 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为余起数。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 府考七十一名。 提学考第九名。 】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提学是省考。 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 【明年赴考。 三处名数皆合。 】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 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 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 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复为卜终身休咎。 】 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 【言。 某年考第几名。 某年当补廪。 】 『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於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 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 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 【某年当贡。 】 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 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 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 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 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 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 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 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 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 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 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 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 【在任三年半。 即宜告归。 】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 为什么?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 算得这么准确。 【当终於正寝。 】 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 【惜无子。 】 你命里头没有儿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 『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 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后。 凡遇考校。 其名数先后。 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 『悬』就是他算定的。 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 这里面有个插曲。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 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 他要领多少米粮? 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 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及食米七十余石。 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余窃疑之。 】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於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 补贡生,那就是出贡。 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 这个算的就不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 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 【直至丁卯年。 】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 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 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 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 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 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 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 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於五篇奏议。 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於皇帝的奏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 老於窗下乎。 】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於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 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 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於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 【遂依县申文准贡。 】 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连前食米计之。 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 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 迟速有时。 澹然无求矣。 】 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 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於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 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 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贡入燕都。 】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 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 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 终日静坐。 不阅文字。 】 为什么? 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 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 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 【己巳归。 】 『己巳』是第二年,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 【游南雍。 】 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 『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 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 【未入监。 】 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 【先访云谷会禅师。 】 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 『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 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 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了凡三十四岁。 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 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 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 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於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 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 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 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 他老人家无意於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 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 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 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 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 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 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 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 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 【於栖霞山中。 对坐一室。 凡三昼夜不瞑目。 】 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 【云谷问曰。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 只为妄念相缠耳。 】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 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著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 【汝坐三日。 不见起一妄念。 何也。 】 你很奇怪! 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 这什么缘故? 云谷禅师好奇! 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 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 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余曰。 吾为孔先生算定。 荣辱死生。 皆有定数。 即要妄想。 亦无可妄想。 】 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 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标准凡夫。 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 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 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 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 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 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 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 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 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 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 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 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 法不契机,等於是闲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 闲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 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 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 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运走就是。 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 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 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 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 这个事情很可怕! 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 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 这个事情在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 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 县长犯了什么过失? 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 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 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 这什么意思? 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 现在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 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 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 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 他没有快乐。 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著人的生活。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去想过? 这里头都有定数。 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都有加减乘除。 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确。 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 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里头本来很好,会变坏。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 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 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易成就。 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 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 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 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 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 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 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 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 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但是从前朝山要走三天,现在汽车三个小时。 从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诚意。 还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 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 现在开上马路,寺庙里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里来了。 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 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 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 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 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 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 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 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 为什么? 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 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 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 【云谷笑曰。 我待汝是豪杰。 原来只是凡夫。 】 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 什么叫豪杰? 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 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 再一问什么原因? 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 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准凡夫。 我们要知道,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 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 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了。 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 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 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发布时间:2021-04-28 10:06:2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