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上感应篇:​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内容: 【原文】故吉人语善。 视善。 行善。 一日有三善。 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 视恶。 行恶。 一日有三恶。 三年天必降之祸。 胡不勉而行之。 【解释】所以吉祥的人,语善、视善、行善,一天有三件善行,积满三年,上天必定降给他福报。 凶恶的人,语恶、视恶、行恶,一天有三件恶行,积满了三年,上天必定会降给他灾祸。 为什么不勤勉地行善去恶呢?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全篇,实实在在地教导世人行善去恶的方法。 ‘故’字,是为了贯通承接上文而说的。 吉人,是因为他行善就能得福。 凶人,是因为他作恶就会得祸。 诸恶与众善,是无法去穷究的,大概说来,语、视、行三种善,正是要切实去下功夫的地方。 语善,像不合礼的不说、乐于宣扬他人的善行、启发他人的善心等都是。 视善,像不合礼的不看、乐于看到善人、喜欢观看善书、常常发现自己的过失、不看他人不对的地方等都是。 行善,像不合礼的不做、不合法的事不做、勇猛行善,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在一个地方提倡、引导,乃至推及四方远处,来感化有相同志向的人,和他人有同样的善就是了。 至于恶,那就与此相反。 三年,就是千日。 这是唐虞两代考核绩效的方法,也就是圆满的时期,善行积满而恶行也充满了。 人心非常地灵活,是变化无常的,如果在三年期间,心地都没有改变,那么他的善恶就已经精纯了。 这里指出‘天’字,这是赏善罚恶、赐福降祸的大主宰,是整篇文章的终结处。 而所谓的天,是指自己的心。 孟子说:‘保存灵明的本心,培养天赋的本性,这就是奉事上天的方法。 ’这两个‘必’字,不一定只是指苍苍冥冥、无声无臭的上天,而必定是指我在三年之中,心中所发出的语、视、行,所谓无不是自己所寻求的,就是这个道理。 圣人乐于行道,原本不是为了求福;为了求福才行善,心中已经涉及私利了。 所以只应当尽自己的心力,顺受于上天,不可有一丝毫期望希求的心。 然而一切都是自心所感召的,天理是很快就会回报的。 祸福的道理本来就遍布于天地之间,一点都不会有差错。 世人认为行善去恶是本分内的事,这固然是属于上上等人,但是世间上大多是普通人,哪能全部是上等人呢? 所以,害怕灾祸、希求福报而去恶行善的人,这也是太上所希望的,只怕世人不肯求福而已。 所谓‘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有益于得也’。 照这种方法去求,当然对于希求福报不会有所伤害。 所谓降福,像是享有福禄、子孙善良、荣耀显赫昌盛、寿命延长、家道兴隆、万事和顺,甚至作圣作贤、成仙成佛、彻悟自性、证得无生、度人度物、立极万世等都是。 所谓降祸,像是遭受明显的灾祸、子孙险恶、凌替败亡、寿命短促、家道沦丧、凡事遭受挫折,甚至死后堕入无间地狱、轮回异类、永劫受罪、恶业殃及后代、万年遭受唾骂等都是。 最后一句揭示‘勉行’,只是就众善奉行来说的,是全篇的总关键。 勉这一个字,是改过迁善最重要的诀窍。 ‘胡不’,是奇怪感叹的词句。 行是身体力行,勉行就是勉强力行,到死都不退缩。 《书经》上说:‘非知之艰,惟行之艰。 ’俗话也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若知而不行,就绝对没有受用;既然没有受用,就不免向生死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 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须下死功夫! 朱子说:‘阳气发时,金石亦透;精神到处,何事不成! ’人若是能够如此,那么当行满功圆时,成真证圣岂非是必成之事。 【故事】宋朝的范俨,是仁和地方的人,壮年时考取进士,当过郡县的地方官,一直升到卿佐的官位。 当官二十多年,他每天一定会思考怎样效忠君王、泽被百姓的方法;对于自己的视听言动,一点都不敢随便,虽然是处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仍然保持战兢惕励的状态。 等到儿子长大之后,他便辞官归隐,布衣蔬食,不再涉及世缘,清心寡欲地修道,每天念诵《法华经》、《金刚经》等各种经典;有空就修习禅定观想,一切世俗杂事,丝毫都不沾染,道德性命也归于自然。 到了徽宗大观年间,年纪九十多岁,忽然开悟,嘱咐侍者:‘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场戏剧,当锣鼓响起时,剧中的生旦丑末等角色,各自表现演技;等到蜡烛烧尽、灯火熄灭之时,又有什么乐趣呢? 就像我来到世间九十年了,有如幻化,像朝露、也像闪电一样,幸而悟到这个佛性。 这个佛性没有边际,亦无方圆大小;不是赤白青黄,亦无长短上下;没有嗔恨,也没有喜悦;没有是非,也没有善恶。 所谓一物都没有,但却万象都包括,这就是最真最上、无往无来的奥妙真理,只是在于世人至诚精进、心心相续、念念不间断罢了。 三世诸佛都是从这里出现,这就是世尊所说的真语、实语、如语,不是诳语,不是异语。 你们各个都应该勤勉去实行。 ’说完之后就合掌坐化。 一时之间异香满室,祥云遍布虚空,种种光明照耀世界,好几天都没有散去,许多人都前来瞻仰。 【结语】张拱辰先生说:‘一切作为,没有不是由小而大的。 ’所以凡是有血气、有灵性的众生,都可以直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种无上菩提的最高境界,也只是从谨慎自己细微的心念、慎独的功夫下手,把它扩展开来直到圆满而已。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所以怎么可以甘于自暴自弃,把一切的祸福诿之于天命,而因循苟且地虚度一生呢? ’天下至为广大,万世也至为久远,虽然是用万手万目来帮助这个世界,仍然是不够的;所以最为急切的事情,唯有教育人了。 而且,难道一定要成为圣贤之后才能够教人吗? 世人如果能闻善则喜、见善则乐,随时随地讲好话、谈善事、说善报、布善书,则其中的教化就已经很多了! 至于在教化的过程中,所产生转移灵巧的变化,其中的奥妙也不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 而教化一般平常的人,又比不上教化豪杰之士;若是得到一位豪杰之士而加以教化的话,就能够产生旋乾转坤的效果,并且能够承先启后,也能够产生辗转教化的功用,那么这种教化就会变成非常普及、广大。 古圣先贤和经典书籍的传世,也都是这一个大事因缘;而本篇就是太上度化世人的玄妙真理、诸佛救护众生的秘密真谛,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奥妙到了极点,必将永远传世,照耀天地。 凡是读诵本篇、遵行本篇、刊载本篇、流传本篇的人,也都是有一大事因缘存在,因而能够觉悟这个世间,诱导教化人民,培养社会元气,创造人类福祉,与人共同为善,天地清净安宁,而且心之所量,能够包含太虚,并且亿劫常圆,实在是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0-12-17 22:07:5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