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疑 内容: 十疑论第一疑【原文】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池三途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 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萨有二种。 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者。 二,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 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 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 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 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 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 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 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 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 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 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倶溺者。 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译白】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苦为业,若要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恶世三途中,救拔苦难众生。 为何却求生西方净土,专为自利,舍离六道众生? 岂不是缺少大慈悲心,障碍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 一是很久以来就修行的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的。 二是初发心菩萨,未曾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的。 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 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仍是生死凡夫,自己的病还不能救,又怎能救他人? 所以《大智度论》云:‘被诸业障烦恼缠缚的生死凡夫,虽有大悲心,愿生五浊恶世,救度苦难众生,但实际是行不通的。 ,何以故? 因为五浊恶世中,声乐女色、钱财私利,刻刻纠缠。 烦恼怨家,重重密布。 稍一失足,便成堕落。 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 纵使有佛出世,未必能生信仰之心。 纵使有幸而信向佛法,出家修行,由于修行功德,转世若生于大富大贵之家,难免沉迷享乐,而广造众恶。 从此一失人身,万劫难得解脱。 所以有智慧人,若发心度众生,当先求见佛。 果真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即已获得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实现自己随类度众生之愿。 譬如救落水人,必须自己先在船上,方能救人出水。 又如有人掉井里,你跟着跳入井里救他,其结果只能是两人都被淹死。 因此,求生西方净土,不仅不缺少慈悲,正是善用其慈悲。 ”摘自《安士全书》西归直指:第一疑 发布时间:2021-01-11 09:14: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