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性学阐微类 内容: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原文】问,季路问生死之说,仲尼拒之。 子独哓哓不已,毋乃素隐行怪耶〖指专门探求隐僻无益的知识,行为偏激怪异〗。 •答,未知生,焉知死者,乃夫子婉转启发之也,非漫然拒绝之也。 孔子曰,死生亦大矣(出庄子)。 岂素隐行怪耶。 【译白】问:“季路问生死之说,孔子拒绝回答。 唯独你喋喋不休,专门研究些生僻怪异话题,是不是太偏激了中? ”•答:“不知生,怎知死,是孔老夫子婉转启发季路,并非漫不经心拒绝回答。 孔子还说,死生事大啊! 难道也是偏激怪异? ”【原文】问,佛教所谓性,即无善无不善之说乎。 •答,无善无不善,则顽空断灭矣。 世人非著于有,即著于无。 非著于亦有亦无,即著于非有非无。 所以观佛三昧经譬之瞽人摸象也。 生而盲者不识象,有一国王,集群瞽告曰,汝欲知象形否。 瞽人皆言愿知。 王敕象夫牵象于庭,命群瞽以手摸之。 王曰,汝等已知象形否。 皆曰已知。 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 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 摸其牙者曰,象形如橛。 摸其背者曰,象形如屋。 摸其髀者曰,象形如壁。 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 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 群瞽各执所见,争竞不已,继以殴击。 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 箕者,其耳也。 琴者,其鼻也。 橛者,其牙也。 屋者,其背也。 壁者,其髀也。 帚者,其尾也。 柱者,其足也。 群瞽闻王所说,不敢复言,然意中犹信所摸不谬。 世人言性,亦犹是也。 【译白】问:“佛教所说心性,即是无善无不善之说吗? ”•答:“无善无不善,则成顽空断灭了。 世人不执着于有,即执着于无。 不执着于也有也无,即执着于非有非无。 所以《观佛三昧经》把此譬喻成盲人摸象。 先天眼盲者不认识象,有一国王,召集一群盲人,问他们说:‘你们是否想知道大象之形状? ,众盲人都说想知道。 国王命象夫把象牵于庭院中,令众盲人以手摸象。 然后国王问,你们是否已知象之形状了。 众盲人都说已知。 摸象耳的说:‘象像簸箕。 ,摸象鼻的说:‘象像琴。 ’摸象牙的说:‘象像橛。 ’摸象背的说:‘象像屋子。 ’摸象大腿的说:‘象像墙壁。 ’摸象尾的说:‘象像扫帚。 ’摸象足的说:‘象像柱子。 ’众盲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竟至互相殴打。 国王笑着说:‘你们都不知象。 像簸箕的是象耳。 像琴的是象鼻。 像橛的是象牙。 像屋的是象背。 像墙壁的是象大腿。 像扫帚的是象尾巴。 像柱子的是象足。 ’众盲人听国王所说,不敢再多嘴,然而意地中还是相信自己所摸不错。 世人讨论心性,亦如盲人摸象。 ”【原文】问,万物成必有坏,始必有终。 性亦有生灭乎。 •答,凡有形之物,即有成坏终始。 性既无形,焉有生灭。 【译白】问:“万物有成必有坏,有始必有终。 心性也有生灭吗? ”•答:“凡有形之物,即有成有坏,有始有终。 心性既无形,岂有生灭? ”【原文】问,然则性如虚空乎。 •答,非也。 虚空之空,名为顽空。 性空之空,名为真空。 【译白】问:“那么心性如虚空吗? ”•答:“不是。 虚空之空,名为顽空。 性空之空,名为真空。 ”【原文】问,耳目,形也。 见闻,神也。 神若不灭,则能见能闻者,当少壮如一。 乃垂暮之年,目力渐昏,耳力渐聩。 则见闻之性,亦有老死,以是知神有生灭耳。 •答,耳目昏聩,形骸所致,岂关闻见之性乎。 目之能见,非自见也,依于见性而能见。 耳之能闻,非自闻也,依于闻性而能闻。 若谓目能自见,则瞪死人之目,亦当有见。 而梦中闭眼之时,不应复见种种形像。 若谓耳能自闻,则提死人之耳,亦当有闻。 而梦中耳在床上,不应复闻他处之声。 安有生灭去来乎。 【译白】问:“耳和眼,是形。 能听能见,是神。 神若不灭,能听能见之能力,年长年幼时当一样。 而年老之时,视力渐差,听力渐弱。 则见闻之性,也有老死,由此可知神有生灭啊! ”•答:“眼耳衰弱,是形体所致,不关见闻之性。 眼之能见,不是它自己能见,是依靠见性而能见。 耳之能闻,不是它自己能闻,是依赖闻性而能闻。 若说眼能自见,则瞪死人之眼,也当能见。 而梦中闭眼之时,就不应见到种种形象。 若说耳能自闻,则提死人之耳,也当能听。 而梦中耳在床上,就不应听到其他地方之声。 由此可知,见闻之性岂有生灭来去? ”【原文】问,性无生灭,略知其概。 性无去来,所不解也。 •答,乍去乍来者,妄想心也,非真性也。 真性之大,包乎虚空。 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过如海上一浮沤耳。 【译白】问:“心性无生灭,略知梗概了。 至于心性无去来,不能理解。 ”•答:“忽去忽来的,是妄想心,不是真实心性。 真实心性之大,能含包虚空。 大千世界在我心性中,不过如沧海中一小水泡。 ”【原文】问,三途之报,以及托生人间,论相者谓阎君所判,论性者谓自业所招,敢问是非何在。 •答,不执,则两说皆是。 执之,则两说倶非。 譬如夫妇共生一子,若两人无心,曰此吾所生也,无伤也。 倘夫妇赤面争夺,以为此吾所生也,非汝所生也,则谬矣。 【译白】问:“三恶道之报,以及投生人间,从事相上讲是阎王所判,从心性上论是自业所招,试问谁对谁错? ”•答:“不执着,则两种说法皆对。 一执着,则两种说法皆错。 譬如夫妻共生一子,若两人无心,说此是我所生的,无妨。 倘若夫妻二人争得面红耳赤,都认为此是我所生的,不是你所生的,则错了。 ”摘自《安士全书》欲海回狂:性学阐微类 发布时间:2021-01-10 00:21: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