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受持破惑类 内容: 受持破惑类(十问十答)【原文】问,戒淫已属难事,而受持之法,又如是曲尽周详,得毋强人以太难乎。 •答,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儒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释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岂为一人设哉。 【译白】问:“戒淫已是很难做到之事,而受持之法,又如此周到详尽,岂不是太强人所难了? ”•答:“依中道而立,能做到的当尽力依从。 儒家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岂为哪一人所设。 ”【原文】问,君子不迩声色。 不迩者,不过淡之之词。 若比之毒蛇猛虎,不几拟之太甚乎。 •答,死于蛇虎者,千中希得一二。 死于贪欲者,什有八九。 由是观之,盖甚于猛虎毒蛇也。 【译白】问:“君子不近淫声女色。 不近者,不过是淡化而已。 若把声色比作毒蛇猛虎,也太过于危言耸听了吧? ”•答:“死于蛇虎之口的,千中难得一二。 而死于贪欲的,十有八九。 由此可见,声色确实甚于毒蛇猛虎。 ”【原文】问,纲常名教之防,莫过于礼。 男女有别,非礼勿视,便是戒淫。 何必设不净等观,作此污秽之想。 •答,男女之道,人之大欲存焉。 欲火动时,勃然难遏,纵刀锯在前,鼎镬随后,犹图侥幸于万一。 若独藉往圣微词,令彼一片淫心,冰消雪解,此万万不可得之数也。 且夫理之可以劝导世人,助扬王化者,莫如因果之说矣。 独至淫心乍发,虽目击现在因果,终不能断其爱根。 唯有不净二字,可以绝之。 所谓禁得十分,不如淡得一分也,论戒淫者,断以不净观为宗矣。 【译白】问:“维护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莫过于礼。 男女有别,非礼勿视,便是戒淫。 何必设不净等观,作此污秽之想。 ”•答:“男女情爱,是人之基本欲望。 欲火动时,难遏难消,纵然刀锯在前,油锅紧随其后,犹然存侥幸于万一。 若仅靠古圣先贤婉转劝诫之言,令其一片淫心,迅速冰消雪解,恐万万做不到的。 况且从道理上可劝导世人,并能助君王教化的,莫如因果报应之说。 唯独淫心突发时,即使亲眼目击现实中贪淫遭殃之报,终不能斩断其贪爱之根。 唯有不净二字,可以从根本上予以断绝。 所谓克制十分,不如变淡一分。 论戒淫者,唯当以不净观为根本。 ”【原文】问,不净九想等观,在俗者固当修习。 若向最上一著,则正智现前,烦恼自破,何必学此小乘法门? •答,至道虽无取无舍,入门必有欣有厌。 天台大师云,虽则不净初门,能成大事,如海中尸,依之得度。 从此获清净智慧,从此生净妙佛国。 常观不净,是名净业。 昔世尊悬记七种法灭相,其第四条曰,末世弟子,不乐修不净观(详摩诃摩耶经)。 则知深于佛学,乃能修此法门。 大般若经中,详言死尸白骨等观,而结云,是为菩萨大乘相。 则此观岂小乘法门耶。 【译白】问:“不净、九想等观法,在凡夫俗子分上固当修习。 若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则正智现前,烦恼自破,何必学此小乘法门? ”•答:“至高无上之道虽无取无舍,而入门必定有欣有厌。 天台智者大师说,不净观虽是入道初门,但能成就修行大事,如同海中之浮尸,依靠他就能得度。 从此处入手能获清净智慧,从此处下足可生净妙佛国。 常观不净,名为净业。 往昔世尊预言七种法灭相,其第四条说,末法时代弟子,不喜欢修不净观。 由此可知,只有深入佛法,才能修此法门。 《大般若经》中,详言死尸、白骨等观,而结归说,此为菩萨大乘法相。 则此不净观九想观岂是小乘法门。 ”【原文】问,世间美色,与膨胀死尸,宛然二相,何得彼此同观。 •答,相虽暂异,实非二物。 人若夏月猝死,经宿便臭,三四日后,虫出于尸。 彼柔姿婉媚,不过现前假相耳。 【译白】问:“世间美色,与膨胀死尸,是全然不同的两种相,何能彼此同观? ”•答:“相虽暂时不同,实际并非二物。 人若于夏天猝死,经一夜便臭,三四日后,虫出入于尸。 任彼何等娇柔妩媚,不过是现前假相而已。 ”【原文】问,肉躯污秽,固不待言。 若云周身之内,有八十种虫,吾不信也。 •答,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况垢秽之躯乎。 若云生人之体,不当有虫,则疮疥,蚤虱,独非虫耶。 【译白】问:“血肉之躯,污秽不堪,固不待言。 若说全身之内,有八十种虫,我不信。 ”•答:“佛观一钵水,内有八万四千虫。 何况藏污纳秽之身躯。 若说活人之身体不应有虫,则疮疥,跳蚤,虱子,难道不是虫? ”【原文】问,受持篇中,以居官,居家等,分配治国平天下数条。 大段则然矣,其如内有不甚切合者何。 •答,总科条后,原谓多属某事,未尝曰都属某事也。 况古人断章取义,止论其大概。 曾子释诚意,而曰心广体胖,不嫌于混杂身心。 释新民,而引日新又新,不嫌其可移明德。 必欲铢铢较之,则凿矣。 【译白】问:“本书《受持篇》中,按居官、居家等条目,把治国平天下之思想分配至各章节中。 总体来说无大妨碍,但其中有某些不太切合之处,是何故? ”•答:“总科条目后,原是说多半属于某事,并未说都归属于某事。 况且古人断章取义,只讨论其大概。 曾子解释诚意,而说心广体胖,不在意同时混杂身心。 解释新民,而引用曰新又新,不在意其可用以解释明德。 必定要锱铢必较,则未免过于呆板了。 ”【原文】问,受持一篇,功过二字,可以该之。 何不分某事为若干功,某事为若干过,使人凜然知戒乎。 •答,功过皆由心造。 同一善也,发心大则功亦大,发心小则功亦小。 同一恶也,爱心重则过亦重,爱心轻则过亦轻。 譬之诸天共器,食有精粗。 三兽同河,渡分深浅。 安能比而同之,悬而断之乎。 【译白】问:“《受持篇》中,用‘功过’二字,即可概括了。 何不分成做某事有多少功,做某事有多少过,使人敬畏有加,以至凛然守戒? ”•答:“功过皆由心造。 同一善事,发心大则功德也大,发心小则功德也小。 同一恶事,贪爱心重则罪过也重,贪爱心轻则罪过也轻。 譬如诸天人同于一钵器内取食,由于各自福报不同,则所食各有精有粗。 象、马、兔同渡一河,由于各自体型不同,则河水有深有浅。 怎能按同一标准,预先断言其功过大小呢? ”【原文】问,比丘尼中,鱼龙混杂。 间有淫荡之女,伪作尼姑,引诱良家妇者。 居家杜邪之科,何独遗此。 •答,果其贞节,诱亦不妨。 若其可诱,何独尼姑。 因千中一见之淫女,遂欲远弃佛法,侮慢出家。 是犹为一家失火,禁天下之晨炊矣,智乎不智。 【译白】问:“比丘尼中,鱼龙混杂。 偶尔有淫荡之女,假作尼姑,引诱良家妇女的。 居家门杜邪这一节中,为何遗漏这一条。 ”•答:“若是贞节女,诱惑也不妨。 若本为自甘堕落、易被诱引之人,又岂只有假尼姑才能诱她? 若因千中难得一见之淫荡女,就要远离背弃佛法,侮辱轻慢出家人。 是犹如因一家失火,而禁止全天下人生火做饭。 是明智之见吗? ”【原文】问,妇人到庵院中,烧香听讲,多被轻狂者留盼。 禁其出门,方见治家之正。 肃闺者,何独遗此。 •答,信善之女,安坐家中,尽可奉佛。 轻于出外,固非所宜。 然亦当视乎其年,视乎其地,视乎其人。 若果能倾心归佛,将肃闺一十五条,事事遵守,必然度势揆时,举动以正,安有非礼之事哉。 于此概行禁之,同于昆冈烈火,则佛法甘露之门,为妇女者,老死不能沾惠,后世女身之报,恐不免耳(说本大方广三戒经)。 【译白】问:“妇女到庵堂寺院中,烧香听经,常被轻狂者留意顾盼。 禁止妇女出门,才见得治家严整。 肃闺一节中,为何独漏这条? ”•答:“信佛行善之女,安坐家中,尽可奉佛。 轻易出外,固然不妥。 然也当视其年龄大小,具体地点和本人的操守。 若真能倾心皈依三宝,事事遵守肃闺科中十五条守则,必能审时度势,举止端庄,不失分寸,哪会有非礼之事。 若一律禁止妇女出门,如同炎炎烈火,玉石俱焚,则佛法甘露之门,妇女至老死也不能得其利益了。 说此话之人,后世转女身之报,恐在所难免了。 ”摘自《安士全书》欲海回狂:受持破惑类 发布时间:2021-01-09 20:17: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