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习圣贤、提高志趣 内容: 淫欲,它是从心里萌发的念头,要根本上解决,还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时又要在事上禁止。 下面我们提供四条谨供参考。 1.学习圣贤、提高志趣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宋朝有一位贤能的宰相,叫司马光,人们尊称司马温公。 当时,他没有儿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觉得自己没有生儿子,就作主替丈夫买了一个女子做妾。 而且这个女子长得非常美丽。 夫人就把这个女子送到司马光的书房。 司马光正在专心看书,他没有注意这件事,也没有抬起眼看这个妾。 这个妾为了讨好司马光,就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啊? ’司马光很严肃地说‘这是《尚书》’。 之后他又去专心读书了。 这个美丽的妾,在房间里站了一会,又各处看了一下。 司马光没有再和她说话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人,对于女色置若罔闻,心中全是伦理道德、圣贤教导,志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美色当前,心无欲念,岿然不动。 司马光和刘理顺(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圣贤的教诲作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内涵,居高临下,那么戒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篇》教导我们恪守人伦道德,尽人的十种义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温顺合作)、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又指出我们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圣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义’。 在日常生活,我们遵循圣贤教导,控制自己七种情欲,不让它氾滥,尽自己应尽的十种道义。 我们就不会犯错误了。 儒家的经典《四书·大学》篇中教导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何修身? 首先,从‘格物致知’开始。 格物,有多种解释,取印光大师的解释,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开启智慧。 所以《大学》篇中有著名的教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以,立志无论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国家好、世界好,都要先从格物开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告诫我们,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丧失,也丧失不多;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极少。 要把自己的志趣从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来。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规律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 如果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故‘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的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伦。 孟子还指出:‘仁也者,人也;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注:有的版本没有说的那么全,据朱熹《孟子集注》说:‘如此则理极分明’)孟子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就是讲究爱人;义,就是做事合理;礼,就是履行规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识;信,就是讲究诚实,合起来,便叫做道。 这五伦五常,就是古圣先贤教我们的道德。 愿各位朋友,都能记住它,理解它,实践它。 现在全国各地儿童读经活动逐渐开展起来,青年人也要抽空补课。 在这里介绍一些众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圣贤经典,供参考:《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礼记》、《易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佛说十善业道经》等。 其中《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应从这里落实。 净空教授在2005年新年献礼致辞中特别指出:‘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之根本修行大囧琺! ’ 发布时间:2021-01-09 19:31: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