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内容: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民国)印光法师撰【原文】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 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 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 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 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 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 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 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 同臻寿域,共乐天年。 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 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 阅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 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 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 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 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 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 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 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 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 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 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 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 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 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 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 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 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 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 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 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 我亦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 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 凡夫不知,如来洞见。 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 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 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 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 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 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 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 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 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 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 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 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 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 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 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 请敕立碑,禁止渔捕。 有偷捕者,动辄得祸。 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 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 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馨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 挨之前古,曾何仿佛。 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 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 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 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 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 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 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 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 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 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 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 又况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 是知护生,原属护自。 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 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 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 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 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 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 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 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 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 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 况不止一人乎。 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國,夫妻偕老之缘。 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 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 何可漠然置之。 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 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 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 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 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 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 园霖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 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 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 觉师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 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 拟募阖镇善信人等,共襄胜事。 祈予作序。 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 遂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 冀诸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 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 【译白】戒杀放生之事相,浅显而易见。 戒杀放生之道理,深奥而难明。 若不明白其中之道理,纵然能行放生事,其心决定不能至诚恳切。 其所得之福报和利益,也随其心量而变得微薄浅少。 假如遇到无知之人阻止诽谤,就可能被他人左右而放弃,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的大有人在。 因此我不顾言辞繁琐,反复阐述其中的意义。 以使各类物命同沐浴于仁慈祥和之恩泽,同人各自培植自己的幸福根基。 以恳切至极的深仁厚慈,灭除自己和他人的杀生果报。 大家都能健康长寿,共享天年。 还祈愿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就永脱生死轮回,高超三界束缚,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西方净土莲池海会中的嘉宾朋友了。 愿有缘阅读此文之人多留心关注。 本来水陆中的物命,其一念心性,当下与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是没有二样,没有差别的。 但因过去所造的恶业力,障碍覆盖了妙明心性,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沦落为非人类的动物。 致使它们智慧低下,除了寻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毫无所知。 犹如大而宝贵的铜镜,经过无数劫之久,已蒙上厚厚的灰尘。 不仅毫无光明,即使其铜的本体,也显现不出来,简直等同于废物。 忽然遇到有智慧之人,知此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的无边光明。 于是日日打磨,起初则略微露出镜的铜体,次则渐渐发出镜的光明。 等到磨至极致,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出来。 无智慧之人,这才开始知道铜镜的贵重,把它看成至为珍贵的宝物。 须知此光,镜子本来就自己具足,不是从打磨才得到。 虽然是镜子自身本来具有,若没有打磨之外缘,从无量劫到无量劫,也永远不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一切人天六道众生的心性,全部都是这样。 由于无始劫来,因幻惑恶业障蔽,不能显现本有的微妙光明,迷背真性,造下了生死轮回的恶业。 只有觉行圆满的佛,知道各类众生的一念心性,与佛相同。 因此以种种方便,随机说法。 普令一切众生修习持戒禅定智慧之法,以期望众生断尽惑业而恢复本有德能,圆满福德智慧以证得法身。 又令世间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 因为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 从无始劫以来辗转相生,辗转相杀。 他们固然个个都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也分别做过他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儿女。 他们固然频频由于恶业力,或生在人中,或生在动物中,受到我的杀戮。 我也由于恶业力,或生在人中,或生在动物中,受到他们的杀戮。 久久经历了很长的时劫,互相生,互相杀,永无休止。 凡夫不知道,佛则洞若观火,彻底明了。 不思则已,仔细想一想,则不禁万分惭愧和悲悯。 我今生庆幸依仗过去世所修积之福报和善业,得生于人道中。 本应解怨释结,戒杀放生。 使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 又为它们念佛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使他们得以了脱生死轮回。 纵然它们恶业深重,不能当即往生西方净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定祈求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既得往生,即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渐圆证佛果了。 况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 所以《书》上有鸟、兽、鱼、鳖都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之文句,而周文王之恩德能泽被到死人的枯骨,更何况有知觉的物命呢? 至于简子放斑鸠,子产畜养鱼,随侯助蛇,杨宝救雀,这虽然是圣贤们一视同仁之善心,但他们还不知道动物们虽然愚痴,却有灵性,都具备佛性。 在辗转升沉的生死轮回中,相互间曾做过怨家对头和亲人眷属,以及将来决定成佛等意。 等到佛教传到中国,三世因果,以及众生与佛心性平等无有二样的道理,已经让世间人普遍明白。 凡是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作为挽回杀戮劫难以培植福果,平息战争而乐享天年之根基。 古语说:“要想知道世间上的战争是如何来的,只须听听屠宰人家半夜发出的号叫声就明白了。 ”又说:“要想世间上无战争,除非众生不吃肉。 ”由此可知戒杀放生,是拔除根本,杜塞源头的救世好办法。 所以陈隋智者大师,买下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绵有四百多里,作为放生池。 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捞。 有偷捕的,当即遭到严惩。 直到唐朝贞观年间,犹然如此。 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告天下各州县设立放生池,敕令颜真卿撰写碑文,并用红色字书写。 其中有段文字写道:“当今皇上将全天下的湖泊水域设为放生池,让整个领土中所有的物命都蒙受福德恩泽,凭借咒语的加持保护之力,彻底解脱众生无尽的烦恼,帮助众生出离生死轮回。 ”回望历朝古圣贤,发现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相似。 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告天下设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也是宋朝的放生池。 明朝莲池大师,设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个地方。 他的《戒杀放生文》,流传天下。 至今三百多年以来,仿效古人高尚风范,戒杀放生,慈悲济世之出家在家通人,难以胜数。 或许有人会问:“鳏寡孤独,贫穷患难,到处都有,为何不周济? 反而却心情急迫地关注那些与人类不相关的动物们。 其轻重缓急,未免搞颠倒了吧? ”回答是:“你还不知佛教人戒杀放生的所以然啊。 人与动物虽然不同,而佛性原是相同的。 只是它们因为过去所造恶业而於落为动物,我们因为过去所作善业才饶幸得到人身。 若不加怜悯体恤,随心所欲,大肆杀食。 一旦我们的福报享尽,它们的罪报受完,难免一报还一报,从头开始偿还,我们就成了它们的口中肉,腹中食了。 须知战争劫难,都是由过去世的杀生行为所感召来的。 若无杀业,纵然遇到强盗,也当生起善心,不加以诛叉杀戮。 又何况戒杀放生的人遭遇痕疫、水、火等天灾横祸的机缘微乎其微。 由此可知戒杀护生,原来即是保护自己。 戒杀可免遭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也当随分随力而行救济。 难道戒杀放生的人,就绝不作此种功德善事吗? 然而鳏寡孤独之人虽然确实可怜,尚不至于马上死亡。 而被捕获束縛的动物,若不及时以行赎买救助,立马就眼睁睁的看着它们被宰杀烹煮以填进口腹了。 ”又有人会问:“动物数量无穷无尽,放生又能放掉多少? ”回答是:“须知放生这件事,其实是为发起同仁普遍爱护物命的最胜善心。 企盼他们体贴放生的本意,心中生起同情心,慈悲心,自然就不忍心吃它们了。 既然不吃,那么捕捉的人便不得不停止捕杀了。 那么水陆空中的一切动物,就能优游自在,各得其所,如此即成了不放之大放了。 岂不是所谓的以全天下为放生池了吗? 纵然不能人人都做到戒杀放生,而一人不忍心吃肉,则无量的水陆动物即得免遭杀戮。 何况不止一个人呢? 又为现在未来的一切人,截断了将来沦落成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人的因,作了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的缘。 正是因为预先实行救济,使未来生生世世永远不遭遇鳏寡孤独等苦难,长久享受长寿富贵等快乐。 岂不是所谓的让整个领土中所有众生都蒙受福德恩泽吗? 何可漠不关心,置若罔闻。 你们且再三深思,戒杀放生,究竟是急切为人,还是仅急切为动物? 轻重缓急搞颠倒了没有? ”南浔极乐寺外,以前有放生池。 因为堤岸没有全部砌好,而致使坍塌。 再加上多年没有疏浚,池中充满了淤泥。 常有善良的人靠近河边放生,虽然发了善心,而所放之物命却难以获得真实利益。 它们早上刚被放下去,而傍晚又遭他人捕捞的,当占大半。 若靠近大江,当放于江中,小河放生则肯定不适宜。 园林大师对此于心不忍,打算深挖此放生池,外面筑上围墙以作为防护,使放生者有合适的地方,而偷捕者无从下手。 园林大师确实用心良苦,深谋远虑啊! 还未开工,恰好普陀山觉三大师来到极乐寺。 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园林大师旋即把管理寺庙的事务托付给觉三大师,而自己则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觉三大师继承其过去未完成之心愿,当即想尽快圆满完成这件事。 但因工程浩大,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办成。 因此特向全镇善男信女募捐,以共同完成这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请我作序。 我因近来世间上战火连绵,百姓凄惨无比,常常为之心痛,挂念不已,想挽救却没有力量。 因他们请作序,触动了我的心怀。 于是将我们人类与物类的本有真心,以及随其各自所造之业或升或沉,连同杀生护生的现在未来果报,简略说了一下。 冀望诸位施主,共发善心,同捐出自己合理合法所得之钱财,使此善举速得成功,诸物命都能各得其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 岂止现世逢凶化吉,万祸消灭,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感恩戴德前来报答施主的,正不知有几千几万几亿呢! 摘自《安士全书》万善先资: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发布时间:2021-01-03 20:01:2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