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因果差别之疑 内容: 释因果差别之疑(凡七辨)【原文】问,好生得长寿,好杀致夭亡,定理也。 奈何有好生而寿短,好杀而寿长者。 •答,报有三。 今世所为,一者今生受报,二者来生受报,三者多生多劫受报。 好生寿短,宿世孽也,不好生,则愈短矣。 好杀寿长,宿世福也,不好杀,则愈长矣。 【译白】问:“爱惜物命之人得长寿,喜好杀生之人致夭亡,这是必然之理。 为何有些爱惜物命之人却短命,而好杀成性之人反命长呢? ”•答:“通常报应之迟速有三种情况。 今世所作之善事、恶事,有今生受报的,也有来生受报的,更有多生多劫之后受报的。 爱惜物命之人命短,是其宿世孽报现前,若不是他今世仁慈爱物,则命更短。 喜好杀生之人寿长,是其宿世福报现前,若不因其今生残忍,则寿更长。 ”【原文】问,某某亦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 今不见有报,何与。 •答,报之迟速,视缘之熟与否耳。 缘未至而求速报,是犹甫下种而望禾稼之登矣。 况官非火盗疾厄,人所恒有,今不见此祸,亦即是福。 安知不有默佑之者乎。 【译白】问:“某人也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而至今还不见有福报,是何缘故? ”•答:“果报之迟速,全看机缘是否成熟。 机缘尚未成熟而求立即受报,如同刚播下种子便希望大获丰收,哪有可能? 何况官司、水火、盗贼、疾病等灾祸,人们时常遭遇,今没遇见此类不幸,也即是福了。 能说这不是冥冥中获吉神之福佑吗? ”【原文】问,现报示人,方知畏惧。 迟至后世,皆谓渺茫。 天何不使人速受其报乎。 •答,报之迟速,自业所招。 善人前孽既至,不能先报其善。 恶人宿福既临,不能先报其恶。 譬如治圃之人,先植桃而后植李,虽巧于灌溉,不能使尺寸之李,先成于拱把之桃也。 若必俟现报而信,亦愚之甚矣。 【译白】问:“若现世作恶,现世受报应,人们才知畏惧。 若待后世才受报,人们就以为渺茫不可信了。 上天为何不让人速受其报呢? ”•答:“报应之或迟或速,完全由自身业力所招感。 善人前世之孽缘既已成熟,自然不能先报今世之善。 恶人宿世之福果既已来临,自然不能先报今世之恶。 如同果农先种桃而后种李,纵然其精心灌溉,也不能使尺寸长之李树比已拱把(指径围大如两手合围)之桃树更早结果啊! 若必等亲眼见到现世报应而后才肯相信,未免也太愚蠢了! ”【原文】问,某某未修福时,所求如意。 作善之后,触向坎轲。 将谓业报偶然相值乎。 •答,若非偶然,定是宿世有业,当受重报,因其修福之故,转重令轻耳。 譬如大辟之囚,冬间方行就戮,未至其期,因有力贵人之请,杖而遣之也。 【译白】问:“某人以前未修福时,所求如意。 而行善之后,反而诸事不顺。 难道是业报偶然相遇吗? ”•答:“若不是偶然相遇,定是宿世有业,本当受重报,因其现世行善修福之缘故,转重报为轻报了。 譬如被判死刑之囚犯,待冬日才执行,在刑期未到之前,因得到有力贵人相助,改为杖刑而释放了。 ”【原文】问,布施者富,悭贪者贫,不必言矣。 但今好施之人,类多穷困。 富家巨室,鄙吝偏多。 何为其然也。 •答,人处逆境则思,思则善心生。 顺境则乐,乐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自然之理也。 况轮回之事,互为高下。 贫若悭吝,后世益贫。 富若行施,来生愈富。 不均甚矣。 ◎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先富后贫。 若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先贫后富。 复有众生,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 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 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 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译白】问:“布施之人得财富,悭贪之人必贫穷,此理不说也知。 可每见乐善好施之人,大多贫穷。 富豪人家,多半鄙吝,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往往人处于逆境时,则会反思,反思则善心生。 而处于顺境时,则容易沉湎娱乐,耽乐则忘失善心,善心既忘失则恶心必生,这是自然之理。 况且轮回之事,互为高下。 贫穷人若慳吝,后世就更加贫穷。 富贵人若肯布施,来生就更加富有。 贫富就更为悬殊了。 ”◎《业报差别经》上说:“若有众生,因人劝而行布施,但布施之后又追悔,此人来生果报,先富后贫。 若有众生,因人劝而稍作布施,虽布施不多,但施后心中欢喜,此人来生果报,先贫后富。 又有众生,以前虽曾布施,因未遇福田,随业流浪生死,后生在人道,由于过去世布施不遇福田之缘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 但因以前有布施之习惯,虽处贫穷,仍然喜好布施。 又有众生,从来不曾布施,遇善知识,偶然布施一次,因其所布施之对象是良福田,由福田殊胜之缘故,资财具足。 但因前世没有布施之习惯,所以虽富有却很悭吝。 ”【原文】问,杀生之人,使物类不保其子,宜得绝嗣报。 而渔舟杀业最重,何以子息偏多。 •答,世间子女,有以福致者,有以孽致者。 渔人因衣食之计,广行杀害,故其业力所感,即有作恶眷属,分其衣食,使彼昼夜劬劳,不足供用。 子愈多,累愈重也。 君不见犬羊鸡豚,乳辄数子,而天仙列宿,永不产育耶。 宜熟思其故矣。 【译白】问:“杀生之人,使物类不能保全其后代,按理说应得绝嗣之报。 而渔民杀业最重,为何子女偏偏特多? ”•答:“通常世间子女,有因修福而来,有因造孽而来。 渔民为衣食所迫,而广造杀业,由其业力所感,即有作恶之眷属,前来分享其衣食,使他昼夜辛劳,而仍不足供用。 子女越多,负担越重啊! 你不见狗、羊、鸡、猪,一胎生数子。 而天仙、列宿,永不生儿育女。 当仔细深思其中之道理啊! ”【原文】问,人生斯世,当学圣贤大道,上有益于朝廷,下有功于万姓,乃为可贵。 至因果之说,何关世道人心乎。 •答,因果之理,即圣贤之道也。 书言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 作善,作不善,因也。 降祥,降殃,则果矣。 在易,为吉凶消长。 在洪范,为五福六极。 在无逸,为寿夭。 在佛教,为因果。 其实一理而已。 末世恣行恶业,不畏王法,不顾廉耻,然清夜一思,揣揣焉不敢为恶者,惟恐死后受报耳。 噫。 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慝豪强落胆。 则因果之说,不可谓非有功儒教,有补王纲也。 若谓善恶不复有报,死后不复受形,则世人更无所忌惮。 彼见为圣为贤,徒然自苦。 犯上作乱,反为得计。 而天下有不疾趋于乱者乎。 无如今人论及圣贤之理,辄以不谈因果为高,务欲别于二氏。 只此便是好名之念,其于圣贤大道,未梦见在也。 ◎晋永嘉四年,天竺佛图澄至洛阳,见石勒好杀,欲往化之。 勒问,佛道有何灵验。 师知勒不达佛理,先示以神通,即取钵水烧香咒之,忽生青莲华。 勒遂信服,由是每有所诛,师必开陈报应,蒙救济者甚众(出晋书)。 又如南宋周颙(yong),见明帝行多惨刻,不敢显谏,辄诵经中罪福因缘之事,明帝为之动容改悔(出南史)。 呜呼。 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为之者,吾于如来之大教见之矣! 【译白】问:“人生在世,理当勤学圣贤大道,上报效于朝廷,下造福于百姓,才是难能可贵。 至于宣扬因果报应之说,与世道人心有何关系呢? ”•答:“因果之理,其实就是圣贤之道。 《尚书》中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作善、作不善,是因。 降祥、降殃,是果。 在《易经》中称为吉凶消长,在《洪范》中称为五福(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五考终命)、六极(一夭寿,二疾,三忧,四贫,五恶,六弱),在《无逸》则为寿夭,在佛教则为因果。 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末世人恣意造作恶业,不畏王法,不顾廉耻。 但当夜深人静时,每一思及因果,心中未免惴惴不安,不敢继续为恶,唯恐死后受报应。 唉! 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胆战心惊,多少恶棍豪强闻风丧胆。 所以,宣扬因果之说,不仅有功于儒教,也有补于朝廷纲纪啊! 若认为善恶无有报应,死后不再转世投胎,那么世人就更加无所忌惮,认为做圣贤做好人不过自讨苦吃,犯上作乱者反而占尽便宜。 长此以往,天下怎能不趋于大乱呢? 无奈现今之人论及圣贤之理,总以不谈因果为高明,务必要与佛教、道家有所区别。 只此心态,便是沽名钓誉之念在作怪,恐其于圣贤大道,连做梦也梦不见。 ”◎西晋永嘉四年,天竺国高僧佛图澄大师来到洛阳,听闻石勒残忍好杀,便前往石勒军中劝化。 石勒问:“佛法有何灵验? ”师知石勒不明佛理,只能先以神通令其信服。 于是取一钵净水,焚香念咒,钵中忽然长出一朵青莲花,石勒这才信服。 此后每当石勒杀人时,师必开示讲述因果报应之事理,蒙师解救而获免的人甚多。 又如南北朝南宋周额,见明帝刘或为人凶狠刻毒,不敢直接劝谏,便常在明帝身旁读诵佛经上有关罪福因缘之事,明帝听了为之动容而改悔。 唉! 不用奖赏就能达到劝化,不需动怒就能让人畏慑,使黎民百姓日曰改过向善而不知是谁所引导,我于如来大教中见到了啊! 摘自《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释因果差别之疑 发布时间:2021-01-02 23:25: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