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俗见断杀之疑 内容: 释俗见断杀之疑(凡八辨)【原文】问,牛可耕田,犬能司夜,固当怜之。 猪羊一无所能,不食何用。 •答,戒杀放生,不过自全其恻隐耳,岂因物之有用无用哉。 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 况蚖蛇蝠蝎,蟏蛸蜣螂,倶系无用,试问何以不食乎。 【译白】问:“牛可耕田,狗能守夜,固当怜惜。 而猪羊一无所能,不食留之何用? ”•答:“戒杀放生,不过为保全自己之慈悲心,与物类之有用无用有何关系? 若因其有用而不杀食,仍然是出于自私之念。 况且蚖蛇、蝙蝠、壁虎、蜘蛛、蜣螂之类,皆属无用,试问为何不食呢? ”【原文】问,鸡犬牛羊,皆哀鸣畏死,杀之固所不忍。 水族无声泪者,安能尽戒。 •答,形有大小,性无大小。 杀防风氏与婴儿,其罪均也。 倘谓形小者可杀,则人身更小于牛,是杀牛反不如杀人矣。 若云无声不痛,试于哑人就戮时察之。 【译白】问:“鸡狗牛羊,都哀鸣怕死,杀它们固然心有不忍。 而水族中无声无泪的,总不能一概尽戒。 ”•答:“物类之形体虽有大小之别,而其本性没有大小之分。 譬如杀身长三丈之防风氏与杀婴儿,其罪等同。 若认为形体小的就可任意杀,则人身更小于牛身,岂不是杀牛反不如杀人了? 若说不出声就没有痛苦,试问哑巴被杀时,你认为他痛不痛苦? ”【原文】问,操刀自割,固害慈心。 今携物至他所,使人杀讫,然后持归,不失远庖厨之义,足矣。 •答,此掩耳盗铃也。 若使人代杀,即可嫁祸于人。 则屈受笞杖者,但当怨隶人,不当怨官长。 若他处就戮,即可迁怨彼处。 则枉判流徙者,但当恨边地,不当恨刑官。 岂物类可欺,自心可欺耶。 【译白】问:“亲自操刀杀生,固然有伤慈悲心。 若携物类到外面,让他人宰杀之后,再拿回家,这也不失所谓的君子远庖厨之义。 总可以吧? ”•答:“这完全是掩耳盗铃。 若让他人代杀,即可将罪过嫁祸于他人。 那么含冤负屈遭拷打的,只当怨行刑之差役,而不当怨审案之官长。 若换他处杀生,即可将仇怨转移其处。 那么被冤枉判处流放的,只当恨所在之边地,而不当恨掌刑法之官员。 即使物类可欺,而自心不可欺啊! ”【原文】问,所放之物,被人捕去,奈何。 •答,捕者自捕,放者自放。 譬如良医疗病,不能保将来之不死。 譬如凶年设粥,不能保日后之不饥。 譬如工师构大厦,不能保久远之不坏。 世间万事皆然,何独至于放生而疑之。 无如今人当名利所在,则奋然勃然,略无顾虑。 独至善事当前,则逡巡畏缩,百计求其弊端。 宜乎酿成此苦娑婆界也。 【译白】问:“每见所放的物类,随即又被人捕去,怎么办? ”•答:“捕有捕的罪过,放有放的功德。 譬如良医为人治病,不能保证其将来不死。 又如荒年施粥济饥,不能保证其日后不再挨饿。 也如工匠建造高楼大厦,不能保证其久远不坏。 世间万事万物,谁都无法预料将来会怎样,为何独对放生一事而心怀疑虑呢? 无奈现今之人,当有名利可图时,便奋勇争先,兴致勃然,毫无顾虑。 唯独于善事当前时,总是徘徊畏缩,百般挑剔找借口。 难怪会酿成这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 ”【原文】问,物既损伤,放之未必终活,何苦枉费钱财。 •答,物既损伤,尤可怜悯。 若乘此而生,固莫大之功。 倘不幸而死,使物类善终,不犹愈于鼎镬煎熬乎。 譬如狱中之囚,明知其无辜而将纵矣。 岂得因彼形容枯槁,反置之死地乎。 【译白】问:“物类遭捕时既已损伤,即使买来放生,未必能活,何苦枉费钱财? ”•答:“物类既已受伤,尤堪怜悯。 若能因你买放而得以活命,固然是莫大功德。 倘若不幸而死,也可使它们得以善终,不至于受汤烹油炸之苦啊! 譬如狱中之囚犯,明知其无辜而将要释放。 岂可因其形容枯槁,反置之于死地呢? ”【原文】问,行善以立心为主,心地苟善,何须戒杀。 •答,何哉。 尔所谓善心者,为口腹之娱,使物类受弥天痛苦,究竟一人咽喉,遂成粪秽脓血。 则天下凶心毒心,莫此为甚矣。 试问善心更在何处。 吾恐三恶道中,尽是此辈善心人也。 【译白】问:“行善以存心为主,只要心地善良,何必戒杀? ”•答:“我不知你所说的善心是指什么。 若以杀生而言,为满足自己口腹之欲,致使物类惨遭弥天痛苦,无论怎样的美味佳肴,究竟一入咽喉,毕竟皆成粪便脓血。 大概天下没有比这更凶残恶毒的了。 试问善心到底更在何处? 恐怕三恶道中,尽是此类‘善心人’吧! ”【原文】问,吾则无可无不可,非戒杀,非不戒杀,置之无心而已。 鲁答,无心戒之,功固不浅。 无心杀之,罪亦不轻。 寇盗劫掠他家,飞矢误中于汝,汝能谅其无心乎。 【译白】问:“我倒是无可无不可,无所谓戒杀,或不戒杀,置之无心罢了。 ”•答:“无心而戒杀,功德固然不浅。 无心而杀生,罪业也不轻。 譬如强盗劫掠他家,飞箭误中于你,你能原谅其无心吗? ”【原文】问,异类众生,不下恒沙之数,今所救有限,亦何济于事。 •答,上帝好生恶杀,生全一物,已合天心,况多命乎。 譬之贫者,铜山金穴不可得,即斗粟亦足延命。 【译白】问:“异类众生,多于恒河沙之数,今所救者毕竟有限,能济得何事? ”•答:“上天既有好生之德,自然厌恶杀戮。 能放生保全一命,已合乎天心,何况保全多命呢? 譬如贫穷之人,虽得不到铜山金矿,而即使有斗米也足以延命啊。 ”摘自《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释俗见断杀之疑 发布时间:2021-01-02 16:53: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