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文钞:诫欲戒淫 内容: 文钞原文: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 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 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 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 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 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 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 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 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 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 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 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 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 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 由此爱心,便堕恶道。 长劫受苦,不能出离。 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 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著念,岂非迷中倍人。 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 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 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 了无一物可令人爱。 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花瓶盛粪,人不把玩。 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 皮内所容,比粪更秽。 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 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 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 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 入人女腹犹可。 入畜女腹,则将奈何。 试一思及,心神惊怖。 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 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 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 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 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瞋恚,愚痴,亦然。 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瞋痴三惑,自可消除也。 (增广·卷二·复甬江某居士书·P344)人从色欲而生,故其习偏浓。 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 (三编·卷四·寿康宝鉴题辞二·P964)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 十一二岁,便有欲念。 欲念既起,无法制止。 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淫。 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干枯。 聪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几。 即不至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 及长而娶妻,父母师长绝不与说保身节欲之道。 故多半病死,皆是由手淫及贪房事所致。 故孔子答孟武伯问孝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乃令戒房事。 不戒房事,则百病丛生。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孟子曰,养心者,(以善养身者,必由制心不起欲念,故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古人重民生。 礼月令,仲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 其有不戒其容止者,(即房事)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或肢体不全,或生怪物。 其夫妇或死亡,或得恶疾,故曰必有凶灾。)此国家政令也。 今则父母师长,绝不与儿女谈及此事。 及至得病,医生亦不令戒房事。 盖不以人命为重,而冀病日重,而屡为医疗也。 医如是用心,其罪浮于截道劫财之强盗矣。 (三编·卷二·复真净居士书·P408)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 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 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增广·卷三·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P708)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 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 汝宿生多幸,培此善根,当极力培植,庶可有成。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 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 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 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 (续编·卷上·复徐书镛居士书(民国二十年)·P130)白话译文:色欲这件事,是全世界人的通病。 不单单是中下等根基的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等根基的人,若不战战兢兢地把持,时刻提醒自己,也难免不被其所迷。 试看古往今来,多少出格的英雄豪杰,固然足以成圣成贤,只因为打不破这关,反而为那些愚夫愚妇所不齿。 而且永远堕落在恶道。 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楞严经上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学道之人,本来就是为了出离生死。 若不痛切地除去这个毛病,生死就没法出离。 即使是念佛法门,虽然可以带业往生,然而如果淫欲的习气根深蒂固,就会与佛隔离开来,难以感应道交。 要想断绝这个祸患,不如把一切女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怨敌,和不干净的人。 当做亲人观,就是见到老的,就当作是母亲;年长的,当作姐姐;年少的,当作妹妹;年幼的,当作女儿。 欲望再盛,也决不敢在母亲,姐姐,女儿身边起这不正的念头。 把一切女人都当作是母亲,姐姐,女儿,用理性控制住欲望,欲望就无从发起了。 当作怨敌观,因为见到美女,就起爱心,由于这个爱心,就会堕落在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 因此,所谓的美丽妖媚的女人,比那些强盗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的毒都要强烈百千倍。 对这样的大冤家,还恋恋不舍,岂不成了迷途中最迷的人了吗! 当作不干净的人观,美貌动人,只不过是外面的一层薄皮而已。 如果揭去这层皮,则惨不忍睹。 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籍。 完全没有一样可爱的东西。 只因为一层薄皮蒙住了,就妄生爱恋。 花瓶盛着大粪,没人会喜欢去玩弄的。 这个美人的薄皮,不异于花瓶;皮里装的,比粪更臭。 怎么能光爱那层薄皮,忘了里面那种种肮脏的东西,就乱起妄想了呢! 如果不战战兢兢,虔诚猛厉地除去这个恶习,只看到那美丽的外表,使爱箭穿入骨髓,不能自拔。 平时如此,要想死后不入女腹,那是不可能的。 入人的女腹,那还可以,如果入了畜生的女腹,那时可怎么办! 想一想都会觉得可怕。 然而要想见到境界时不起染著心,必须在没见到境界时,常作上面的三种观想,那么见到境界自然可以不随境界转。 否则,纵使不见境界,心意之中仍然缠绵,最终还是要被淫欲习气缚住。 所以应该认真荡涤恶业习气,才能有自由的分。 每天除了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就专心念佛名号。 每天早晚,在佛前必恭必敬地恳切忏悔无始劫来的宿业,这样做的久了,在不知不觉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的。 法华经上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嗔恚,愚痴也是一样。 由此可知,能至诚地念弥陀观音圣号的人,贪嗔痴三种惑业自然可以消除。 ——增广·卷二·复甬江某居士书·P344人从色欲而生,所以,这个习气偏浓。 一不小心,多半会导致由色欲而死。 ——三编·卷四·寿康宝鉴题辞二·P964后世的人,业障重,情窦早开。 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欲念。 欲念一起来,就无法制止。 又不知道保养身体,于是就手淫。 如同草木刚刚生芽,就把外面的甲给去掉,必然会使草木干枯掉。 聪明的子弟,因此而送命的,不知道有多少。 即使不至于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 等到长大后娶了妻子,父母师长也绝不告诉他节欲保身之道。 所以多半病死了,都是因为手淫和贪房事的缘故。 所以孔子答孟武伯问孝说,父母惟独担心孩子得病,就令他们戒房事。 不戒房事,百病丛生;能戒房事,病就少多了。 孟子说,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 为人寡欲,虽然也有病死的,但是很少;为人多欲,虽然有长寿的,但是很少。 古人重民生。 礼月令,仲春先雷三日,遒人手持木铎,在道路上巡逻说:“雷将发生,有不戒其容止(房事)的人,生的孩子不会完备,必有凶灾。 ”这是国家的政令。 现在的父母师长,绝不与儿女谈这些事情。 等到得病的时候,医生也不劝他们戒房事。 大概是不以人命为重,而希望病越来越重,他们好多治疗几次。 医生如果这样用心,罪过要比那些拦路抢劫的强盗更大。 ——三编·卷二·复真净居士书·P408邪淫这件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是以人身来行畜生的事。 所以,有艳女前来投奔,妖姬鼓惑献媚,君子都把这看做是莫大的灾祸而加以拒绝,这样必定能得到福曜的照临,皇天的眷佑。 小人却把这当作是莫大的幸福而接纳她们,这必定会使灾星降临,鬼神诛戮。 君子是因祸而得福,小人是因祸而加祸。 所以说福祸无门,唯人自招。 世人在女色的关头,不能彻底看破,这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萌,来生贞洁的好眷属,断送在片刻的欢娱中了,可悲啊! ——增广·卷三·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P708聪明的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欲。 应当常怀着敬畏的心,千万别稍有邪妄的念头萌生。 如果偶然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就想:“我们的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没有不知道,没有看不到的。 ”在人的面前尚且不敢为非作歹,何况在佛天森严的地方,敢存邪鄙的念头,做邪鄙的事情吗! 孟子说,侍奉谁功劳最大呢? 侍奉双亲功劳最大。 守护谁最重要呢? 守护好自己的身体最重要。 若不能守身,纵使能侍奉双亲,也只是皮毛的仪式而已,其实就是轻贱父母给的这个身体,那分不孝,可太大了! ——续编·卷上·复徐书镛居士书(民国二十年)·P130 发布时间:2020-12-29 23:47: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