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了凡四训》改过篇 内容: 改过篇【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亿,推测〗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至诚合天。 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 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 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 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 吾何可以不惧。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 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 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倶除。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 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 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 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人骨髓。 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 本无可怒者。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吾悉以自反,则镑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镑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闻镑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 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 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相也。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 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 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积,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 或无事而常烦恼。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或闻正论而不乐。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 皆作孽之相也。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译白】春秋时诸大夫,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即可推测其吉凶祸福,无不灵验。 此种事在《左传》、《国语》等书中皆可见到。 一个人吉凶祸福之征兆,大都是发自内心,而表现于言行举止。 凡是待人处事稳重厚道的,常能获福。 而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常招灾祸。 凡夫俗眼如同多翳,却说祸福不定而无法可测。 至诚之心合于天道。 福报将到时,观察其善行,即可预先得知。 灾祸将临时,观察其恶行,也必可预先知晚。 若想获福而避祸,未论行善之前,先须从改过开始。 改过者第一要发羞耻心。 私行不义,以为他人不知,傲然无愧,日益沦没于禽兽而不自知。 世上可羞可耻的,莫大于此了。 孟子说:“耻之一字,于人的关系太大了。 因为知耻可成圣成贤。 若不知耻,即为禽兽。 ”因而知耻是改过之首要。 第一要发畏惧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以欺瞒。 虽在幽暗之处犯过,而天地鬼神,悉知悉见。 重则降下种种祸殃,轻则损其现前福报。 我们怎可不畏惧? 不仅如此,即使处于闲居之地,天地鬼神也看得一清二楚。 我虽掩盖得非常隐秘,文饰得非常巧妙,而内心种种意念,早已显露,终究难以自我欺瞒。 被人看破,一文不值。 怎能不常存敬畏之心? 不仅如此,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即使犯了弥天大罪,还可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命终前悔悟,发一善念,即得善终的。 一个猛厉的善念,足以洗刷一生所积罪恶。 譬如千年之幽暗山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黑暗即刻顿除。 所以过失不论远近,唯以改正为贵。 然而世间无常,肉身容易死亡,一口气不来,即属后世,想改也不能了。 在世间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有孝子慈孙,也不能洗刷。 在阴间则千百劫沉沦地狱受报,纵然是圣贤、佛、菩萨,也无法救援。 怎么能不畏惧呢? 第三必须发勇猛心。 人不能改过,大多是因循退缩。 我们必须奋然振作,不迟疑,不等待。 小过失,如芒刺戳在肉里,赶快剔除。 大过失,如被毒蛇咬到手指,迅速斩断指头,不可有丝毫犹豫,否则毒液蔓延全身,即便死亡。 此就是《易经》上风雷之所以构成“益”卦之道理所在。 若具此三心耻心、畏心和勇心,则有过即改,如同春冰遇到阳光,何用担心其不融化。 然而人之过失,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有从心上改的。 功夫不同,效验也不同。 譬如前日杀生的,今戒除不杀了。 以前瞋怒骂人的,今戒除不怒了。 此就是从事上改的。 从外事上强制改过,其难百倍。 且病根还在,东边勉强灭了,西边又冒出来,还不是彻底根除之法。 善于改过的,不仅要从事上改,同时还要先明白其理。 譬如过在杀生的,即当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物命都贪生怕死,若杀它命滋养自己,岂能心安? 而且当它被杀时,既受宰割,又被放入锅鼎烧煮,种种痛苦,深入骨髓。 滋养我身体的,纵使珍贵肥美之物摆满眼前,而食过即空无一物。 其实蔬食菜羹,尽可饱腹,何必要杀它生命,损己福报呢? ”又当想:“凡是生命血气之类,都有灵性知觉。 既有灵性知觉,与我即是一体。 纵然不能躬修至德,使它们尊我、亲我,怎可日杀物命,使它们永远仇我恨我呢? ”一想到此,就会有对肉食而伤心,不忍下咽之效验。 再譬如以前好发脾气的,就当想:“人有短处,理当怜悯原谅。 即使其违反情理而冒犯我,也只是他自己之过失,与我何关? 本来就无有可怒的。 ”又当想:“天下没有自以为是之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之学问。 行有不得,都是自己德业未修,感应未至。 当自我反省,则毁谤即是磨炼我成就我之助缘。 我将欢然受其赐教,还有何可怒的? 再者,听人毁谤而不怒,虽谄言说得如火焰薰天,也如举火焚烧虚空,终将自熄。 若听闻诽谤而怒,虽费尽心思巧辩,也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缠自缚。 怒不仅对自身无益,且还有害。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考。 此理既能明白,过将自止。 ”何为从心而改。 过有千种,都是由心所造。 我心不动念,过从何处生。 行者对于好色、好名、好财、好怒等种种过失,不必一项一项寻找改过方法,只要能一心为善,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染污不上。 如同太阳当空而照,魑魅魍魉潜消,此是改过最精粹专一之妙法。 过由心所造,也当由心而改。 如同斩除毒树,必直断其根,何必一枝一枝而政伐,一叶一叶而摘除呢? 大抵最高明者是治心,当下清净,念头一动即刻觉察,觉察后念头就没有了。 若还做不到,就须明理以遣之。 若未能明理,即须随事以禁止过失。 若能以上乘的治心功夫,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下等功夫,不失为好方法。 若只执着于下等功夫,而不知用上乘之法,则拙陋了。 发愿改过,明处须有良师益友提醒,暗处须有鬼神证明。 一心忏悔,日夜不懈,经一七、两七,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必有效应。 或觉心旷神恬。 或觉智慧顿开。 或处繁琐忙碌之中,却能触类旁通。 或遇怨家仇人,却能转瞋恨为欢喜。 或梦吐黑物。 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 或梦飞步太虚。 或梦幢幡宝盖。 种种胜事,都是过消罪灭之征兆。 但不可执着这些境界,从此自高而停步不前。 春秋时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能时时反省,觉察以往之过失而尽改之。 到二十一岁,才知以前之过失尚未完全改正。 到二十二岁,回头检点二十一岁时的自己,如同身处梦中。 一年又一年地逐步改过,直到五十岁时,还察知过去四十九年尚存之过失。 古人改过之学如此精进。 我们身为凡夫,过失多如刺稍身上之刺,而回想往事,却常如不见其有过,是心粗而眼翳啊! 然而人之过恶深重的,也有征兆,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难为情甚至沮丧;或闻正法而不欢喜;或做好事而遭人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是作孽之相啊! 若有此类状况,即须奋发,舍旧图新,断恶修善,千万不要自误。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了凡四训》改过篇 发布时间:2020-12-29 16:33: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