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言要顺人心 内容: 【原文】[发明]言行二端,君子立身之要务。 作事循天理,则行寡悔矣。 出言顺人心,则言寡尤矣。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又曰,仁者其言也讱〖讱(ren),说话缓慢而谨慎〗。 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故知立言之道,千难万难。 从来道高德厚之人,必不轻于出言。 沉机观变之人,必不轻于出言。 谦退守己之人,必不轻于出言。 轻于出言者,大抵心志浮躁,遇事喜于见长,故其所发议论,但能形之于口,心中未尝三思筹划。 纵使得罪于世,贻笑于人,有所弗顾,何暇计其言之当否乎。 ◎人心者,至公至当之心,即苏子所谓不言而同然之情也。 人心所在,即天理所在,故须顺之。 然顺亦非谄媚之谓,但须察言观色,质直无欺,出之以详慎,示之以谦和,斯亦慎之至矣。 至于大喜大怒大醉之时,必有过情之议论,尤当缄默无言,以防过咎。 ◎前辈有云,凡宴会交接之时,稠人广众之际,其中人品不齐。 或者素行有亏,或者相貌丑陋,或今虽尊显,而家世寒微,或前代昌隆,而子孙寥落,以类推之,忌讳甚多。 必须检点一番,不可犯人隐讳,使之愧愤。 若不能遍识,最忌妄谈时事,及呼人姓名,恐或犯其父兄亲戚之所讳,常有意外之祸也。 昔有一友,于广座中,谈及一贵客,其人因言与彼交谊最厚。 未几,贵客偶至,其人不识,与之揖让。 因问旁人为谁,旁人曰,此即顷所言与君交谊最厚者也。 举座皆相顾微笑。 嗟乎。 此亦可为轻于出言者之戒矣。 【译白】[发明]言语与行为这两方面,是君子立身处世之关键所在。 做事能遵循天理,则行为就能很少后悔。 说话能顺从人心,则言语就能少过错。 孔子说:“有德行之人必能说出有益于世之话,但是话说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又说:“有仁德之人不轻易发言。 又说,还未轮到他说话时而忙着发言的,叫做急躁。 有人向他请教问题时,他偏不肯直说的,叫做隐瞒。 不观察他人脸色而妄发议论的,叫做瞎眼。 ”可见语言表达要恰当得体的,是千难万难的。 从来道德高尚之人,必定不会轻易发言;善于观察事物隐微变化之人,必定不会轻易发言;谦虚退让守本分之人,必定不会轻易发言。 凡轻易发言之人,大多是心志浮躁,遇事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因此其所发之议论只是随便从口中说出,心中并没有经过反复考虑。 即使得罪于世,贻笑于人,也有所不顾,哪肯花时间思考自己之话该不该说呢? ◎人心,就是至公正、至允当之心,即苏东坡《思治论》中所谓的不言而同然之心态。 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所以必须顺从它。 但顺从并非谄媚之意,只是要察言观色,措辞质直无欺,发言周详审慎,语气谦虚和蔼,能如此就算慎重了。 至于处在大喜、大怒、大醉之时,必然会有些超越常情之议论,尤当注意沉默寡言,以防过错。 ◎前辈有人说:“凡在宴会交往之时,稠人广众之场合,其中人品不齐,或者平素品行有亏,或者相貌丑陋,或者现今虽尊显而家世寒微,或者前代昌盛而今子孙寥落。 以此类推,应该忌炜的很多。 必须检点一番,不可触犯他人隐讳,使人内心惭愧愤恨。 若不能完全识别,最忌妄谈时事及指名道姓,恐怕触犯其父兄亲戚之所讳,常会招来意外之祸。 ”从前有一朋友,于大庭广众中,谈及一贵客,其人说与那贵客交谊最深厚。 一会儿,那贵客偶然来到,其人居然不认识,与他作揖推让,还悄悄问旁人来者是谁。 旁人说:“这位就是刚才你说与你交情最厚的人啊! ”满座人都相顾而笑。 唉,此也可供那些轻于发言者引以为戒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出言要顺人心 发布时间:2020-12-28 10:43:5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