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立命之学 内容: ▼下附征事二则立命之学(见袁了凡《功过格》)【原文】袁了凡先生,讳黄,初字学海。 幼遇云南孔姓者,其人得邵子皇极数,推袁入泮当在明年【入泮(pan),指被录取为生员〗。 所决县试,府试,进学名次,三处悉验。 因卜终身休咎,言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在任止二年半,以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谢世,惜无子。 袁备录之,凡考校名数皆合。 ◎将人南雍,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曰,人所以不能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汝坐三日,不起一妄念,何也。 袁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为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从来大善之人,数不得拘。 大恶之人,数亦不得拘。 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动转一毫,岂不是凡夫。 袁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诗书所称,历有明训。 释典中,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之说。 佛岂以妄语欺人哉。 今后宜时时积德,事事包容。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此义理再生身也。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不生子,此天作之孽也。 汝今力行善事,广积阴功,此自作之福也。 易曰君子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汝今还信得及否。 于是遂出功过格示袁。 袁即拜而受之,将从前过恶,为疏文一通,尽情发露忏悔,誓行三千善事,以求登科。 云谷并教以持诵准提咒,以期必验。 遂改学海,字为了凡,盖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明年,礼部考科举〖获取乡试资格的考试〗,孔先生算该第二,忽考第一,其言不验。 而是秋中式矣〖指乡试取中成为举人〗。 自此德日益修,功日益密,暗室屋漏之中,唯恐得罪天地鬼神。 自己巳岁,发愿奉行,至于己卯,盖历十年,而后三千善事始完。 是时遂起求子之愿,亦许行三千善事。 因与室人互相劝勉,有善即书,有过即退。 其时善念纯熟,将及满数,而遂得长男。 ◎癸未年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万条。 丙戌登第后,授宝坻知县。 日则见善必行,夜则焚香告帝。 方忧日间无事可行,万善之数难足,一日梦神告曰,只汝减粮一节,万善之数已完矣。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先生代其区画,减至一分四厘六毫。 果有此事,心颇疑惑。 适幻余禅师,从五台来。 以梦告之,师曰,善心真切,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先生喜,即捐俸银,令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先生算寿止五十三,后康强寿考,至于望八。 子孙科第不绝。 [按]立命之说,发于孟子,而能身体力行,历历有验者,则了凡先生一人而已。 然了凡先生之能改弦易辙,深信不疑,行之勇决者,又在云谷禅师一人。 谁谓空门中,必不能发明孔孟之渊微乎。 世俗见人力行善事,便从而讥之曰,作善须无心,若一执著,便生望报之想。 此种议论,未尝不高明,然而阻人勇往之志多矣。 农夫终岁勤动,而曰,尔无望收获。 士子十年辛苦,而曰,汝勿想功名。 彼能欣然从之乎。 【译白】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黄,字学海,幼年时遇到一位来自云南的孔先生,其人深得邵雍皇极数之真传。 他推算袁先生第二年当进学,第二年袁先生去应考,县考、府考、提学考,三次所考名次果然都一一应验。 孔先生又为袁先生推算一生的运势吉凶,说某年当补廪生,某年当为贡生,某年当选为四川某县长官。 在任只有二年半,就该辞官回乡。 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去世。 可惜没有子嗣。 袁先生把这些话都做了详细记录,此后凡考试之名数,都与孔先生所算完全吻合。 ◎后来袁先生在入南京国子监之前,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面静坐,三天三夜不曾闭目遐思。 禅师说:“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因心被虚妄念头缠扰。 你坐了三天三夜,居然不起一妄念,是怎么回事? ”袁说:“我的命运已被孔先生算定了,终身的荣辱生死,皆有定数,胡思乱想又有何用? ”师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豪杰呢,原来也不过是凡夫俗子。 从来大善之人,命数拘束不了他。 大恶之人,命数也拘束不了他。 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改变丝毫,岂不是平庸之辈? ”袁问:“如此说来,命数也可逃避吗? ”师说:“命运由自己创造,福德靠自己修积啊! 《诗经》、《尚书》上,明训屡见不鲜。 佛经上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之说,佛岂以妄语欺骗世人? 你今后应时时积德,事事包容。 从前种种作为,譬如昨日已死。 以后种种举动,譬如今日重生。 此即如通达义理之后再世为人。 《尚书•太甲》上说:‘若是上天所作之灾祸,或者还可避开。 若是自己所作之灾祸,那就一定活不成了。 ’孔先生算你不能考中科第,不能生子,此是天作之命。 你今若能力行善事,广积阴德,此即是你自作之福。 《易经》上说:‘君子当懂得趋吉避凶。 若说天命不可改变,如何能趋吉,如何能避凶呢? ’《易经•坤卦》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福泽给子孙。 为非作歹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祸殃给子孙。 ,你对此说还信得过吗? ”禅师于是拿出一本《功过格》教袁先生遵行。 袁先生当即向禅师顶礼拜受。 将从前的种种过恶写成一篇疏文,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立誓行三千件善事,以祈求考取科第。 禅师又教他持诵准提咒,以期有求必应。 袁先生遂将学海改为了凡,意即从此不再落入凡夫之老套。 ◎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二名的,却考了第一,孔先生的话已不灵验。 并且就在这年秋天考中了举人。 袁先生自此更加努力修德,更加周密用功。 即使在他人看不见之处,也同样严格自律,唯恐得罪天地鬼神。 从隆庆己巳年开始发愿奉行,到万历己卯年,经过十年时间,三千件善事才完成。 此时又发起求子之愿,也许愿行三千件善事。 因而与其妻互相劝勉,有善即记,有过即改。 其时善念渐渐纯熟,将及满数,遂得生长子。 ◎万历癸未年九月十三曰,再发求中进士之愿,许行一万件善事。 万历丙戌年,果然考中进士,出任宝舐知县。 白天则见善必行,晚上则仿效赵阅道焚香祝告天帝。 袁先生正忧愁日间无善事可做,一万件善事之数难以完成。 有一天夜里梦见神对他说:“就你减粮一事,就足够万善之数了。 ”原来宝坻县之田租,每亩交银二分三厘七毫,袁先生到任后作了调整,减为一分四厘六毫。 确有此事,但袁先生心中仍存疑惑。 刚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过来,袁先生就把梦境告诉他。 师说:“只要善心真诚恳切,一件善事即可抵得万善,何况你在全县境内减粮,使万民受福呢? ”袁先生很高兴,即捐出俸银请禅师在五台山代他设万僧斋回向。 孔先生算他寿止五十三岁。 后来他康强寿考,活到将近八十岁。 子孙后代,科第不绝。 [按]首先阐发立命之说的,是孟子。 而能身体力行,——得到应验的,只有了凡先生一人而已。 而了凡先生之所以能改弦易辙、深信不疑,勇敢果断地实行,又完全取自云谷禅师一人。 谁说空门中人必不能发明孔孟学说之深微大义呢? 世俗中人见他人力行善事,便肆意讥讽说:“行善必须不留痕迹,若一执着,便有希望回报之想。 ”此种议论,未尝不高明,然而多半会阻挠人勇往向善之心。 农民终年辛勤劳作,而对他说:“你别指望有收获。 ”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而对他说:“你不可存求功名之念。 ”试想他们能欣然接受吗?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立命之学 发布时间:2020-12-28 04:42: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