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文钞:深信因果 内容: 《寿康宝鉴》推荐阅读印光大师文钞深信因果文钞原文:世出世间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 有不信者,谓为渺茫无稽。 则成捨善因善果,取恶因恶果矣。 以信因果,则战兢惕厉,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聿修厥德。 不信因果,则放僻邪侈,天命绝无畏惧,圣言敢于轻侮,而肆无忌惮。 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家之兴衰,国之治乱,莫不因此而致。 故孔子欲人明明德,而以格物为本。 物者何,即自心不合理之私欲也。 格者何,如勇夫与贼战,必期私欲相率远遁也。 自心之私欲既去,则本具之正知自显。 是是非非,悉皆明了。 意诚心正而身修矣。 然则格物一事,乃明明德之根本。 既能格私欲之物,断无不合理之邪知谬见。 由是而进修不已,欲不到圣贤地位,不可得也。 惜世多不察,率以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致知格物。 是以枝末为根本,以根本为枝末,其失大矣。 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 最初一步,只在能格物与否耳。 能格物则高登圣贤之域。 不格物则或入禽兽之伦。 学佛之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亦致知格物之意。 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笃修世善。 又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日常称念。 久而久之,与佛气分相合。 自可生为圣贤之俦,没入如来封疆矣。 (三编·卷三·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 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 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 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 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 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且人之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 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 若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04)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 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 人生天地之间,藐尔七尺之躯。 其与广大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者。 以其能仰体天地之德,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作佛,以参赞其化育故也。 故圣人于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载物法地教人。 夫自强不息,则闲邪存诚,克己复礼,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复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 厚德载物,则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当必本忠恕,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尽其参赞之天职弗止也。 ……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 则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自然雨顺风调,民康物阜。 决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风吹地震等灾。 而时和年丰,人乐其业。 加以慈和仁让,相习成风。 纵有一二愚顽,亦当化为良善。 (增广·卷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P459)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 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 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 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 (续编·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P359)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 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 (增广·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P517)则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畏因则以戒定慧,制伏其心,俾贪瞋痴念,无从而起,其居心动念,所言所行,无非六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及其积极功纯,则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 (增广·卷四·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P838)白话译文: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之外。 有不信的,说因果渺茫无稽,这就成了舍弃善因善果,而取恶因恶果了。 因为信因果,就会战兢惕厉,甚至没有亲眼看到听到的,也会因为怕受恶报而去持守不犯,努力修持自己的德行。 不信因果,就会放僻邪侈,天命毫不畏惧,圣人的言辞也敢轻视侮辱,肆无忌惮。 所以,书经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一家的兴衰,一国的治乱,没有不是由此而来的。 所以,孔子为了让人明明德,而以格物为本。 物是什么呢? 就是自己心里不合理的私欲。 格是什么呢? 就如同勇士与贼战斗,必定要让私欲之贼落荒而逃。 自己心里的私欲去掉以后,本来具有的正知正见自然显现。 是是非非,一目了然。 意念诚,心念正,身就得到修炼了。 然而,格物这件事,是明明德的根本。 既然能格私欲这个物,就决不会有不合理的邪知谬见。 由此而不停的进步,想不达到圣贤的地位都不可能。 可惜世人不知道这些,草率的用自己所知道的那点东西,去解释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以此为致知格物。 这是以枝末作为根本,以根本作为枝末,过失可太大了。 唯圣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 最初一步,只在能不能格物而已。 能格物则高登圣贤之域,不能格物则容易堕入禽兽之伦。 学佛的人,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也是致知格物的意思。 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认真的修世间的善法。 又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平日里常常称念。 久而久之,与佛的气氛相合。 自然可以活着的时候,成为圣贤,死后升入佛国了。 ——三编·卷三·无锡佛教净业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世人不知道因果,常说:“人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什么善恶报应。 ”这是最误导天下后世的邪见。 要知道,人死后,神识不灭。 如果人人都能知道神识不灭,就会乐于向善。 如果不知道神识不灭,就会任意纵欲,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 这种极其恶逆的行为,都是断灭邪见所导致的结果。 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而且,人的信心,必须在小的时候培养。 凡是做父母的人,在子女幼小的时候,就应当教他因果报应的道理,敦伦尽分的道德。 如果等他长大,习性已经形成后,就无能为力了。 ——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P1204道德仁义,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 因果报应,是天地化育的大权。 人生在天地之间,能以这藐小的七尺身躯,与广大高厚莫测的天地并立而称为三才,是因为人能仰体天地之德,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都可以成佛。 因为人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所以圣人在易中的乾坤两个卦象,一个以自强不息法天,一个以厚德载物法地来教人。 自强不息,就要闲邪存诚,克己复礼。 非要达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以恢复本来具有的性德不可。 厚德载物,就要仁民爱物,推己及人,应当本着忠恕,而行慈悲,胞与为怀,物我同观,非要尽到参赞的天职不可。 ……假使人人各秉诚心,各尽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难怜贫,戒杀放生,吃素念佛。 那么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自然风调雨顺,民康物阜。 决不至于常降水旱,瘟疫,蝗虫,风吹地震等灾害。 而时和年丰,人民安居乐业,慈和仁让,成为风气。 纵使有一两个愚顽的人,也会化为良善了。 ——增广·卷二·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P459由于没有克念省察的功夫,明德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而得到受用。 明明德的方法,在于克念。 克念的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物是什么? 就是随着境界所生出来的,不合天理的,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不是外物。 由于这个私欲固结在心中,所有的知见,都随着私欲而成为偏见邪见了。 ——续编·卷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P359世上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 就好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声音和则回响顺畅,形体直则影子也端正。 ——增广·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P517苦乐吉凶都是自己的罪福所感召的。 不是上天降下来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 因此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畏因则以戒定慧,制服其心,让贪嗔痴念,无从生起,居心动念,所说所做,无非六度万行,利人济物之道,等到力极功纯时,福慧两足,彻证自心,以圆成佛道。 ——增广·卷四·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P838 发布时间:2020-12-26 09:30: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1271.html